房子投保火險後發生火災,屋主全力搶救的支出保險公司會理賠嗎?

保險法鼓勵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願意付出行動來避免或減輕損害,所以在 33 條明定保險公司有責任償還被保險人減輕財產損失的費用。

例如有位先生幫房子投保 180 萬元,火災發生時房子的價值是 200 萬元,房子損失了 160 萬元。在火災發生時,這位先生花了 30 萬元極力搶救房子,保險公司會依照比例賠償這個額外的支出。

保險法第 33 條:

保險人對於要保人或被保險人,為避免或減輕損害之必要行為所生之費用,負償還之責。其償還數額與賠償金額,合計雖超過保險金額,仍應償還。

保險人對於前項費用之償還,以保險金額對於保險標的之價值比例定之。

保險公司對於這個減輕損害的支出該賠多少?根據保險法第 33 條,是「保險金額對於保險標的之價值比例定之。」

也就是這樣算:

30萬元X(180 萬元/ 200 萬元)=27 萬元

這就是保險公司對減免損失費用有償還的責任。

【凡人的保險常識】勞保不賠找誰申訴?強制汽車險理賠有爭議怎麼處理?

最近在檢視自己的保單,每個字都看得懂,把字跟字連起來就看不懂了。保險能轉嫁風險,是理財不可或缺的一環,但不懂的真的太多了,就從今天開始一天學一點凡人都要懂的保險常識,好好保護自己的權益跟資產吧!

保戶要保護自己的權益,根本是了解保險法,所有保護自己的知識都在裡面了。保險法內容分成兩部分:私法跟公法。私法這個部分,是定立保險契約的規範,例如規範保險費怎麼付(一次付或是分期付)、在什麼情況下保險契約是無效的等等,要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的責任都寫在裡面了。

公法是對保險業的監理規範,用來監督保險業的,例如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跟「合作社」才能成立保險業,非保險業者是不能兼營保險業務的。

了解私法跟公法之後,對於勞保不賠要怎麼辦、強制汽車險的救濟途徑是什麼就會有答案了。

勞保屬於公法性質,所以勞保不賠就要提行政訴訟。強制汽車責任險屬於政策性保險,是由保險公司承保,所以理賠有爭議的時候,就要提民事訴訟了。

為什麼要知道公法跟私法的區別呢?這是因為勞保、公保、軍人保險、國民年金等,都屬於社會保險,另有法律規定,例如「勞工保險條例」、「公務人員保險法」等等,理賠有疑義跟私人保險打民事訴訟官司是不一樣的。了解這些在需要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時候,就不會找錯人囉!

Bluehost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處理記,心得:不要怕跨出小小一步

大約兩三週前我發現自己的網站點進去竟然出現 Internal Server Error 。

想躺平的我想說,我使用 Bluehost 的服務,他們應該會發現這個問題然後主動修復吧。但過了好幾天沒有動靜,每天打開網站看到這個畫面就好阿雜啊!

我先去 Bluehost 官網點擊對話框找人幫忙,雖然他們號稱 24hr 服務,但都沒有人線上即時服務,也可能是我的上線時間是他們離峰下班時間,人很難找就對了。

於是我發揮不想麻煩別人的精神,在 YouTube 上找到教學,依照步驟一個一個做。網站首頁是回來了,但是分頁點進去仍然是錯誤。

黑底白字的 Not Found 真的讓人看了很氣餒啊!

就這樣又過了好幾天,就在今天,真的很有需要讓網站正常起來,我早起打開 Bluehost 的客服跟他說明情況,結果在短短幾分鐘之內網站就修好了!

自己在那邊研究一小時,真不如在對的時間問到對的人來幫忙。不要害怕跨出第一步,每天都進步一點點,結果會很不一樣。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驅動力來做些改變,像我就是需要網站正常讓大家能看到,努力往前一步就獲得了小成功呢!

《為自己再勇敢一次》矽谷阿雅新書讀書心得

最近讀了新書《為自己再勇敢一次》,於是把矽谷阿雅兩年前在大人學接受 Bryan 訪談的 Podcast 再聽一次。其實自己跟阿雅有一點類似的經歷:「瘋狂考轉學考」。大學時期我每年去考心理系轉學考,想從私校轉到國立去,怎麼考都考不上,最後換了一個科目,一次就考上了,搬去台南度過快樂的中文系大學時光。(但現在已經到了讀什麼學校已經不重要的年紀啦~)

回到大人學的 Podcast,再聽一次,再次被阿雅在金融海嘯期間窮追不捨的求職經歷嚇歪,那是從水面下直接衝天際的求生慾望!從芝加哥到洛杉磯再到紐約又回到芝加哥,履歷投 500 多封,主動跟無數個陌生人自我介紹,只想問有沒有一個工作機會。阿雅很直接說自己英文很爛,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自己英文很爛還笑得很直率,就是因為爛才要學、才要請人幫忙嘛!我想,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大方求助是非常勇敢也很有自信的表現。

阿雅有一個很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她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在台灣當記者,她決定要去美國讀書,去美國拿到學位,她決定要留下來工作,有了工作,她決定要去矽谷,去了矽谷,她決定去市值排名前幾的上市公司。到了臉書工作,卻不是職涯的終點,她決定出來創業做租衣訂閱制 Taelor徵才頁面)。

每一個下一步距離現在這一步都有段距離,但阿雅就是去問去衝去闖,不會就學,她在書裡寫道,eBay 老闆 Ariel 對她說:「努力真的就是你的天賦!你得好好善用。」

知道自己天賦是什麼的人並不多,能被旁人看出天賦的人少之又少。有多少人能有阿雅這樣的動力呢?(連 Bryan 都驚嘆「天哪!」)

《為自己再勇敢一次》裡面有阿雅美國工作多年體會的 12 個職場硬實力,適合新鮮人或是想更上一層樓的工作者,但我覺得比技術更難的是動力與心之所向,所以我先抓兩個觸動我的點來分享。

在書桌前寫筆記的人多 跳下海開始游泳的人少

阿雅在大人學有一堂音頻課「V016 矽谷阿雅的產品經理實戰指南」,我入手的原因是去年底,老闆逼問我「要做產品還是做內容」?產品經理是一個很熱門的職業,對整合的能力要求高,因此薪資行情也不錯,這個職位很吸引我,但我實在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於是開始上阿雅的課。

阿雅很直接,她在新書裡說「很多人寫筆記分享,但很少人寫自己運用上課所學做了什麼事。」(p.128)

老實說,我也做了一些筆記,但沒有去執行一個產品。從這件事情我體會到,原來我羨慕別人可以當產品經理,但是自己並沒有太高的興趣,比起做產品,我更喜歡創作內容,我也透過工作本身驗證了這件事。

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一點都不奇怪

很多人(包括我)被這樣的話洗腦:「要有 OO 資格才能做 OO 事」。看到阿雅的書大概會很震驚,他說:「人生就是不斷學習,我每份工作都是會一半,學一半。如果下一份工作你全部都會,跟上一份工作一樣,那你為什麼要換工作?遇到不會的東西,我邊做、邊學、邊進修。」從雜誌社到零售商再到科技公司,阿雅學了數位行銷、大數據數位行銷,也去修程式語言學分。

阿雅的邊做邊學,也回應到前一段所說的「太多人寫筆記,太少人動手做」。而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場域,發現工作需要但自己不會就去學,學到了再應用在工作上,

「產品經理實戰指南」這堂課有一個觀念讓我印象很深,就是「行銷文案可以追著產品跑,但產品不能追著行銷文案跑。」行銷文案可以配合產品彈性調整,但絕不能把行銷文案寫得天花亂墜產品卻沒做好,行銷文案可以改,但產品品質好壞是不會變的事實。

這個觀念讓我體會,把自己的實力培養好比什麼都重要,產品還沒做好之前,先不要煩惱行銷的事。

工作上的學習也是逼我們專注,讓我們專心把「自己能給市場什麼服務」這個產品做好。

阿雅的 Podcast 與書都值得接觸,你會看到一個跟我們有很多共通點的台灣人,是怎麼透過「努力的天賦」持續碰撞出一條自己的路。我們不是要變得跟阿雅一樣,而是看看阿雅為什麼有動力持續探索自己想做的事,在窮途末路的時候,她做了哪些事?相信每個人看過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Notion、Microsoft To-Do、Google Tasks 3種待辦清單軟體使用心得

身為上班族,要處理的事情真的不少,我一直在尋找管理生活的工具,這幾個月來嘗試了 Notion、Microsoft To-Do、Google Tasks 這三種待辦清單軟體,這篇文章就來分享我的使用心得。

每天醒來就開始處理一件一件待辦清單,身為上班族,要處理的事情真的不少,我一直在尋找管理生活的工具,這幾個月來嘗試了 Notion、Microsoft To-Do、Google Tasks 這三種待辦清單軟體,這篇文章就來分享我的使用心得。

Notion:專案管理與生活管理

Notion 介面簡單乾淨又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客製化,加上很多人推薦,所以就先從 Notion 開始試用。軟體操作類的東西,上網找文章其實很慢,因為要邊閱讀文字邊操作,所以我都直接在 YouTube 上找教學,讓我找到這個厲害的 Notion 大師 Thomas Frank 跟他在影片資訊欄分享的模板。看完這支影片真的很熱血,迫不及待開始規劃自己的工作跟生活了。

他把 Notion 筆記分成幾類:Inbox、今天要做、明天要做、未來七天要做等類別,還可設定每一項任務的重複時間(每天重複、一週重複一次等),做完打個勾,任務就會自動被收納到封存的資料夾。

還可以在每項任務前面加上紅、綠、藍的燈號,提醒自己這是緊急需要趕快處理還是一般經常性的任務。

Thomas Frank 很貼心還設計了「Daily Task」,如果有什麼今天要做的事可以打在這裡,聚焦今天要做的事情。

除了任務清單,也有專案管理區塊,每一個專案有自己的頁面:

每次專案執行過的紀錄跟資料都可以獨立保存,未來有類似專案、曾經做過哪些事,就能直接套用,不需要再重新來過。

Thomas Frank 模板使用心得:

非常縝密也細緻的模板,把日常跟專案管理會遇到的需求通通都整合在這個模板裡。但我大概試用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主因是操作上太複雜,不夠直覺,分類分得很好,但是實際操作時,我發現自己常常找不到東西。若要為自己客製還需要學習 Notion 的語言(Scratch)。

Microsoft To-Do:直覺也好用的待辦清單

Microsoft To-Do 是一位大人學的前輩介紹,他是 Microsoft 系統的愛用者。這個待辦清單軟體完全不需要學,下載了之後直接就會用。頁面打開就是「我的一天」,想到今天做什麼就打上去,有極佳的減壓效果。

左欄還可以依據領域、類別為自己的待辦清單分類,計畫哪個項目要在何時做完,每天在列清單時,可以從過去的計畫中拖曳項目到「我的一天」。

Microsoft To-Do 使用心得:

第一次使用就喜歡上,連續用了三個月左右,但我發現自己滿常在做「剪下貼上」這個動作就有點麻煩。例如從 E-mail 、Slack 收到任務通知,就要把任務剪下貼上到Microsoft To-Do 。雖然不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多一個要重複的動作還是會有點干擾。

前幾天聽了傑哥「工作狂很不狂的高效合理工作法則」這場演講,發現不想「剪下貼上」這個問題有解了。

Google Tasks :目前在用的待辦清單管理工具

Google Tasks 的好處是可以把 gmail 裡面的信直接放進待辦清單裡,完全不需要剪下貼上。結合 Zapier 的外掛,Slack 裡面的訊息也可以一鍵儲存到待辦清單裡。

之前我沒有很喜歡 Google Tasks 的原因是界面太狹窄,我沒辦法一次看到所有的清單類別。因為聽了傑哥的講座,發現有「TaskBoard」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它的介面就像 Trello 一樣,我設了幾個分類:今天要做、今日事務性工作、本週處理、收集箱等等。對於每天要做的事情就能一目瞭然,也可以直接拖曳安排先後順序。

目前這個軟體只用了一個多禮拜,後續或許還會發現需要優化的地方,就再觀察看看吧!

不要害怕投資理財的經典書──《漫步華爾街》導讀

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人,如果聽過一些演講、線上課,看過一些網路文章,一定聽過專家、老師推薦《漫步華爾街》。興沖沖買來閱讀,進度卻永遠停在第一章,這本書持續更新再版,越變越厚,當初買的那本《漫步華爾街》卻從來沒讀完過。

如果你也認同這是一本好書,但自己卻讀得很慢、很辛苦,或許可以讀讀這篇導讀,了解全貌跟知道各個章節可能有的坑、要爬的坡,有個心理準備。就像爬山前先看別人的登山經驗,輪到自己時多準備一支登山杖或多準備一些水或補給品,不知不覺頭過身就過。

這本書適合哪種閱讀需求的人

  1. 想了解投資但有一點知識控,希望建立系統知識架構的人
  2. 想了解投資基本專有名詞有哪些的人
  3. 對股票投資歷史有興趣的人
  4. 想學習理財的人
  5. 很多人都讀過,覺得自己也想讀的人

這本書在講些什麼

1. 從歷史事件認識投資是怎麼一回事

《漫步華爾街》會暢銷,是因為它的對於「投資」的說理明確,知識鋪陳也完整,不同屬性的人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在裡面得到回應。作者梳理歷史上的重大投資事件,從 17 世紀的鬱金香之亂到 18 世紀的「南海泡沫」(我們熟悉的牛頓也是苦主之ㄧ), 1929 黑色星期四、60~80年代的興與衰,90年代日本泡沫,2000 年的「.com」泡沫跟 2008 年的金融海嘯。想快速了解過去三百年來的投資史,《漫步華爾街》是很好的入門書。

墨基爾講那麼多歷史,也是要呼應一開始介紹的兩大投資理論:「磐石裡論」跟「空中樓閣理論」。「磐石裡論」是說資產的「內在價值」可以透過分析計算得出,當價格低於它的內在價值,就是買進或賣出的時機。但是,這種價格跟價值不一致的情況最終會得到修正,也就是「均值回歸」。「空中樓閣」則把重點放在預測投資人未來的行為,只要有人願意出比你買進時更高的價格,你就賺錢。所以「空中樓閣理論」是用心理學來解讀股市,而不是用財務學來評估。

雖然這些歷史故事還沒牽涉到算數學,對於剛開始了解投資的人會比較難讀進去。解法有兩個:(1)一天讀五頁,不要逼自己。讀完用兩三句話摘要今天讀到了什麼,之後再把意思串起來。(2)先讀另一本更難的書(例如《投資金律》),就會覺得這本書比較簡單了。

2. 解釋什麼是「技術面」,什麼是「基本面」

我們都聽過「技術面」跟「基本面」,但不太了解實際是怎麼回事,墨基爾的《漫步華爾街》有很清楚的說明。「技術面」是「空中樓閣派」會利用的分析方式,他們會用「線圖」來預測合適的買賣時機。用過去股價跟交易量可以畫出「線圖」,從人們過去的行為推測他們未來的行動。

「技術分析」認為企業的獲利、股利、未來績效都會反映在股價上,股價跟成交量會呈現「趨勢」,分析師也會設定一些「標準」,當股價低於或高於他們所設定的標準時,就是交易的時刻。

「基本面分析」就比較麻煩一點,這一派的人不太在意過去的股價如何變動,但很努力計算股票的合理估值,他們若找到價格低於價值的標的,就會開心買進。所以這一派的人在意的是公司財報、資產、股利股息、預期成長率、公司領導人策略、潛在的風險等等。

不論「技術面」還是「基本面」,墨基爾都有解釋關鍵字,例如線圖上的垂直線是什麼?(是成交量)「通道」(channel)是什麼?(連接股價最高與最低點形成通道)本益比是什麼?(股價/每股盈餘 EPS)

想要拿錢開始投資的人,不妨仔細閱讀「技術面」跟「基本面」的段落,對於財經新聞、 YT 頻道、Podcast 等傳播的內容會更有判斷力,至少知道他是哪一派,之後真的要投錢了,也知道自己是依據什麼資訊做的投資行為。

3. 有沒有盡可能賺最多的「投資組合」?

投資一定要懂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想要擁有高報酬,就一定要承擔高風險,但承擔高風險,不一定保證得到高報酬。這世界上不存在「高報酬低風險」的好事。在本書的第三部討論投資組合理論,學者們努力對抗「想要有高報酬就要承擔高風險」的事實,想要透過調整投資組合,在投資人能承擔的風險之下,盡可能增加投資報酬。

由於股票的成長性比較高,債券的報酬比較穩定,透過調整股票跟債券的比例,並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來安排投資組合。墨基爾在第 9 章介紹三因子模型,關注資本資產的定價、總市值、股價淨值比等因子來評估風險。談了很多困難的概念(數學加統計),最後的結論是「沒有任何單一指標可以反映眾多系統性風險對個股與投資組合的影響。」整個市場面臨的風險實在太多了,價格波動、利率、匯率、通膨率都會影響報酬。墨基爾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風險指標,那麼,想投資的人又該怎麼辦呢?墨基爾說:「我認為,每個人的投資組合都應該著重整體股市指數型基金。」

4.人生投資規劃建議

墨基爾談了歷史、股票分析法、投資組合,最終給讀者實際的理財與投資規劃建議。

理財建議:

  1. 儲蓄。讓資產成長的最重要因素。
  2. 準備緊急預備金。
  3. 保適合自己的保險保護資產。
  4. 熟悉自己要繳的各種稅,學習節稅方法。
  5. 知道自己投資的目的。(釐清目標才有正確行動)

投資建議:

  1. 認清高報酬伴隨高風險
  2. 投資股票與債券的風險視持有期的長短而定
  3. 可使用定期定額投資法
  4. 再平衡可以降低風險,有時還會增加報酬
  5. 留意個人風險承受度

小結

墨基爾很貼心,他知道會買這本書來看的應該是覺得自己錢不夠多的人,他鼓勵讀者投資整體股市的指數型基金,不要投資個股。因為小資族沒有錢分散投資,本金也不夠大,所以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讓資產成長。不要只投資單一市場,要投資全球的指數型基金,藉此參與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股票。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很多,讀過一遍能了解投資的基本概念與知識,但是有些理論的地方可能要第二、第三遍才能真正明白。初次閱讀的人看到難懂的內容不要害怕,就順著讀下去,先求讀完第一遍,之後想找答案再回來翻也可以的。這是一本比較全面介紹投資知識的一本書,值得讀讀。

《一週工作4小時》重點摘要與心得(一)工作的技術

《一週工作 4 小時》是一本被職場達人推爆的書,卻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它的文字量跟資訊量很大,心法、原則之間夾敘各種案例與故事,會看到恍神抓不到重點。

《一週工作 4 小時》想傳達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如何擁有更多的錢跟時間」。雖然作者在書裡寫下達成目標的四步驟:定義人生、排除旁騖、自動入帳、自由逍遙,但我覺得本書重點可以重新整理成三大主題:工作技術、釐清自我、創造產品。這三個支柱能幫助讀者獲得更多運用時間與金錢的自由。本篇整理「工作技術」的重點。

1. 做事的原則

專注力

首先承認人的專注力有限,跟不相關、不重要的資訊說不,雜訊不只未來用不到,只會干擾自己的判斷能力。養成習慣,問自己「對我而言,這項資訊有立即、重要的用途嗎?。」作者 Timothy Ferriss 認為無知是一種恩賜,儘量忽視不相關、不重要、無法運用的資訊干擾。他真的很有趣,說你不看新聞,自然會有比你熱衷看新聞的人會幫你篩掉雜訊,主動摘要重點給你聽,幫你省去時間(但這個幫忙篩資訊的人媒體識讀能力要好才行吧)。

專注力是高生產力與好好享受生活的必備元素。太多的選項會降低生產力,讓腦袋打結。每天開始工作前,定下今天最重要的工作項目,排好優先順序。

除了專注工作,也要專注生活。「好好安排你的私人生活,用準備一場會議的態度保護它。強迫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免得每小時生產力跌到谷底,保持全神管住,將最重要的幾項工作完成。週末不寫信,不浪費在地球上的短暫時光。」

Timothy Ferriss 還說了一句警世明言:「忙碌是偷懶的一種形式,懶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因此,謹慎把關資訊,小心安排優先順序,不要讓自落入忙碌且無暇思考的陷阱。

2. 時間的原則

80/20 法則

奉行 80/20 法則(80% 的產出來自 20% 的投入),只做最重要的工作以縮短整體工作的時間。如果常常覺得沒時間,就表示自己做事沒有優先順序。想要擁有更多時間有個訣竅:待辦清單要寫得很短,也要寫「不做事項清單」。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隨著完成期限越來越久,工作的重要性與複雜性也會隨之增加。不論哪件事,不管 Deadline 定在何時結束,事情一定會在Deadline 之前才做完。就好像以前寫報告,繳交期限前寫不完,老師又延長三天,到了最後一天還是寫不完。以此提醒自己,即使要求更多時間,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完,不如在期限之內先規劃能做什麼樣的階段性成果,不是一心想著只要有更多時間才做得完。

關於時間管理,也可以參考彼得杜拉克的話:「有統計的項目才會被管理。」紀錄與數據化是管理之本。

3. 溝通的原則

在辦公室裡想要擁有效率溝通有以下幾個重點:

  • 不要講背景故事,直接說:「我們該怎麼做?」
  • 會談不超過 5 分鐘
  • 避開沒有明確目標的會議。開會的目的是對已有明確定義的事做決定,而不是為了界定問題。
  • 學會提議:不要再問來問去,直接做決定。「我能提議嗎?」「我提議…」「我建議…你覺得呢? 」
  • 員工:你的目標是獲得完整的必要資訊,盡量取得獨立的決策能力
  • 創業者:目標是盡可能授予員工或廠商完整資訊與獨立決策的權力

心得

Timothy Ferriss 在 2009 年完成這本書,2014 年台灣初版,是一本舊書了。在 2009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及(iphone 第一代發表於 2007 年),作者就提到「專注力」的重要性。「不專注」真的是幸福人生的殺手,最怕工作的時候想放假,放假的時候想工作,這樣的思維習慣會讓生活滿意度降到超低的啊。

我覺得 Timothy Ferriss 能成為自己定義的「新富族」,在於他很敏銳地抓出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的天性),努力跟它對抗,或是發展出一套生活習慣,實實在在地去實踐,避免自己掉進慣性的陷阱。改變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前人已經實驗過了,想要改變是有方法的,就看個人願不願意做。

這本書我幾個月前讀完,最近為了寫部落格重新翻閱,發覺書中的警世明言真不少。在p.64,作者說:「我們害怕做的事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要打的電話、要展開的對話—不管你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恐懼未知的後果,會阻止我們做必須做的事。界定最糟的狀況,接受它,做你該做的事。」

這兩個月台灣的疫苗開始多了一些選擇,不論 AZ、莫德納、高端,每種疫苗有副作用的案例,不少人很怕所以遲遲沒有去打。看了黃醫師的YouTube影片整理了各種疫苗發生的機率與處置方法。讓我體會到,做決定之前要先搜集各方資訊,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及這個打算的應對策略是什麼?事先規劃好各種可能事件發生後的應對路徑之後,就去執行。

這就是 Timothy Ferriss 說的:「恐懼未知的後果,會阻止我們做必須做的事。」只會恐懼卻不去找實證資料,拒絕接受最壞的狀況而完全不行動,不知不覺就錯過了好機會。

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跟課心得)

我有一個親戚姊姊在中學任教,最近聊天她問我有在投資嗎?我說我有買 ETF 。她說三年前很多同事叫她買 0050,但她始終沒有買。她問我是怎麼學投資理財的,我第一時間就想推薦「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給她,想以一個跟課者的身份介紹這堂課。

課程內容

這堂課的講師是李柏鋒(鋒哥),之前有在 Hahow 開過數堂投資理財相關的錄播課。今年 6-7 月也上架以 ETF 為主題的 32集 Podcast(我覺得把這系列的 Podcast 聽過一遍就能無痛了解 ETF 了)

「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是今年開始以理財為主的「直播課」,教學內容包含 8 個單元:

儲蓄

談有效儲蓄的策略跟方法。例如怎麼算出每個月合理、做得到的儲蓄金額?拉高儲蓄的方法有哪些?不會痛的幾種降低支出法。洞悉儲蓄的心理學,掌握儲蓄的技術,成功達成儲蓄的目標。

支出

從聰明管理生活支出,到有智慧地規劃人生重大的支出(買車、買房),這個單元會講規劃大額支出的方法,下決策之前要評估哪些事?如何進行貸款試算?關於貸款的正確認知有哪些?

稅務

這個單元比較辛苦但認真上過會對人生有大幫助。我過去從來看不懂報稅的規則,就算研究財政部的報稅手冊也有看沒有懂。這堂課用很淺白的語言把該懂的稅務解釋得很清楚,上完課之後報稅發現自己看得懂稅單的算式了,真的很感動。會講到的內容:綜合所得稅、如何節稅?自提勞退也可以節稅?什麼是補充保費?什麼是股利稅新制?(皆有範例說明)

保險

保險這堂課也不輕鬆,我們都買過保險,卻從來不知道自己買的保險是什麼。這單元介紹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包括壽險、定期險、終身險、醫療險(實支實付、住院日額給付)、癌症險、重大傷病險、長照險、失能險、意外險等等。

以前不懂保險,覺得保險離自己很遠。現在認識了這些險種,覺得自己每一樣都很需要。但現實是除非資金雄厚,否則不可能每一種保險都保。上了這堂課才知道,人生不同階段,從年輕到老,各階段側重的保障也不同。因為資源有限,安排保險時也要好好排優先順序。

價值

這個單元是學習投資的基礎,了解折現率與「金錢的時間價值」。當我知道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還值錢,我其實更警覺看待現在花出去的每一塊錢。這個單元也會談什麼是複利?如何用複利計算機算每月要存多少錢才能存到足夠的退休金?上過這個單元,對於儲蓄險是否划算、是否適合,也會更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信用

這個單元談個人的信用分數是怎麼構成的?有好的信用未來需要貸款時,能談到較好的利率條件,善用信用,能更順利達成個人的財務目標。如何維持好的信用?要怎麼聰明使用信用卡?持有很多張信用卡好嗎?如果信用分數不高,有改善的機會嗎?老師也會請學員去聯徵中心申請個人信用分數報告,先申請再上課會對課程內容更有印象。

投資

對於想要趕快開始投資,想知道該怎麼開始投資的人,很需要好好上完這個單元。當我們發現定存利率低於 1%,錢放銀行越變越薄,就想透過投資保護自己賺來的辛苦錢,甚至期待這筆投資能讓自己財務自由,每年擁有被動收入。

這個單元談的是穩健型投資(不推薦選股擇時、短期當沖),以投資全市場指數的 ETF 為主,讓資產隨著時間跟市場一起成長。也會談到如何進行資產配置,股票型 ETF 跟債券型 ETF 該怎麼配,為什麼資產配置跟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很重要?想長期投資該怎麼做?學了這單元,會更理解「價值」單元的談的複利知識。

退休

絕對是每個人都很關心的主題!這堂課非常殘酷地先從「計算購買力」開始。還記得以前一碗牛肉麵不到 100元,現在一碗要好幾百元。等我們退休了,一碗牛肉麵的價錢一定比現在更貴。因此,30-40 年後退休所需要的生活費會比現在還要高,到底要準備多少才夠?現在該怎麼存錢、賺錢、投資,未來才能安穩退休?認真覺得 30 年後的事一點也不遠,需要超前部署。

上課方式

這是一堂使用 Zoom 來上的直播課,老師會講課 1 小時,如果有問題可以在聊天室留言,課後老師也會留一段時間讓大家問答,也可以直接開麥克風發問。

課程的學習不是只有在每週直播的這段時間,老師會出作業,透過完成作業掌握課程的重點。所有同學都要加入 LINE 群跟小組,除了課務即時訊息通知,LINE 群也是大家互相分享經驗、心得的空間。

如果臨時不能上課,可以看錄影回放。回放檔案會保留三個月,不用擔心有觀念聽不懂該怎麼辦。

這堂課會準備紙本講義,讓大家可以邊上課邊做筆記。這個設計是為了克服直播課容易不專心的情況。有筆跟講義在手,畫線註記也能幫助理解與吸收。

課程心得

身為喜愛線上課的人(學習不受空間限制、不需通勤、自訂學習節奏),這堂直播課的體驗很不一樣。勇敢在 QA 時段提問,老師都會回答。不像錄播課必須在留言版提問,還要等老師有空時才會有解答。

這堂課不講艱深的理財理論,都是人生一定會遇到的財務相關議題,沒有任何單元能被省略。我覺得把課程內容都學會了,在管理人生的財務上會順遂很多。光是不用自己啃財政部的報稅手冊、有系統了解保險商品、直球對決退休議題,可以省下很多自行摸索的精神跟時間,有問題還可以直接問老師,其實很方便(真的)。把這堂課當作學習理財的起點,未來要找進階課程或書籍也會更有方向。

另外,這堂課很珍貴的地方是歡迎學員發問跟分享自己的心得。在這裡認識不同年齡層、專業背景、身份角色的同學,有剛出社會想存第一桶金的同學,已婚有家庭規劃的同學,有資深工作者要為退休打算的同學。有人分享自己跟保險業務打交道的經驗,踩過的雷,辦自提勞退的心得,跟銀行談貸款的心得…..。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財務議題,都聚在這堂課一起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解法,一起努力前進。

發現自己在進步的感覺真的很棒。

圖片來源:pixabay

電商陪跑教練狼大《行銷策展實戰課程》心得筆記

我是一個行銷小白,對行銷完全不懂,但是認真覺得身處產品的時代,不能完全不了解行銷是什麼。很有緣份地,電商陪跑教練狼大開的《行銷策展實戰課程》是我上的第一堂行銷入門課。

這堂課的內容扣緊「實戰」這個主題,從目標用戶的設定、準備商品、如何執行行銷策展,銷售商品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實例講解,非常好吸收。我覺得這堂課有幾個很棒的內容,摘舉三個來筆記。

勾勒用戶畫像

銷售商品絕不能因為自己很愛這產品就預設所有人都會接受它。要行銷必須先了解潛在用戶的面貌,畢竟掏錢買的是活生生的人呐,從他看到商品廣告、研究商品資訊,到他決定要下單,付了錢,最後收到貨,整個用戶的旅程必須在行銷前期就先描述清楚,這也是設計行銷活動必須撰寫的腳本。

勾勒用戶畫像是行銷流程中最核心的第一步,狼大的課程讓我想到之前讀過的《一個人的獲利模式》,要描述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這個產品能給他怎樣的幫助?以及這個產品想要傳達的價值是什麼?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後續一連串的行銷活動設計。

設定溝通主題

狼大在《行銷策展實戰課程》中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知識點:設定溝通主題。這一直是我過去創作的盲點,在寫作或是製作社群宣傳圖的時候,我只看到我想要說什麼,卻很少留意讀者在意什麼,想了解什麼。在狼大講到「跟消費者溝通」的時候,我才發覺原來每段文字、每張圖要傳達的訊息都要有目的。而這個目的必須貼近用戶的處境,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才能讓用戶對這個產品有所感受,進而有「想入手」的想法。

看到課程裡的宣傳示範圖,一個是用在夏天、看上去感受很清涼的沙拉,跟用在冬天,看上去很肥很痛風的火鍋,行銷策展者想跟用戶溝通的訊息就是要這麼直白、顯而易見。(但從主題設定到把圖做出來然後上架,這中間的過程不簡單)

三張實用表單

這堂課讓我最震撼的是狼大提供了三張行銷策展必備的表單:每月策展規劃表、策展管理表、策展統計表。對於想要從事行銷工作的人來說(下載後可以直接用!),這三張工具表單也太珍貴了!

圖片來源:狼大行銷策展實戰課程》單元4-5

看到這些表格不用慌不用怕,狼大在課程裡也詳細解釋表格的用法了,上過這堂課就能學起來。

心得

個人認為這堂課很適合行銷初心者,對行銷工作好奇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的探索者,工作內容涉及行銷但沒有頭緒的上班族,都可以上這堂課。這堂課會帶你從頭到尾走完行銷的旅程,包含行銷檔期結束後怎麼收尾,這次的經驗如何成為下期活動的養分,建立一個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工作系統。

「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完課心得

之前曾經參加透鏡數位創辦人喊涵老師的「知識萃取一日工作坊」,也變成粉絲成為「知識萃取工具包」的使用者。我是一個很喜歡上課的人,卻從來沒有製作過屬於自己的課。我想要透過製作線上課程,把自己會的清楚講出來,好好完成一件事。五月看到喊涵老師開「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看到課程目標是幫助學員無痛做出自己的課程,沒有想太多就上車了。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接下來三個禮拜將如何度過。

學習目標:三週做出線上課程

如果沒有目的地,就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前進。這堂課在學員報名之前,就很清楚告訴你:這是一堂協助你三週做出線上課的陪跑班。乍看課程描述,會覺得做線上課程沒有什麼困難的,三個禮拜就能做完了。如果這樣想就誤會了。

這門課是每週平日晚上跟週六下午上課一次,每一次的課程都像經歷一場飛輪課。共六次上課,每次課綱如下:

  1. 梳理實體課綱:暖身、實體課綱拆分知識點
  2. 教學技巧與信任資產經營:知識點分類搭配教學技巧
  3. 教學技巧與設計:知識點邏輯整合與進階教學技巧
  4. 單元組合與腳本畫面: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5. 如何自行錄製線上課程:錄影軟體、收音、燈光(客座:TZ 老師)
  6. 成果展示與結業回饋

在上課與做作業之間來回奔跑

接觸線上課程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要學會就要勤練」的箴言。這堂課從還沒上課之前就要完成第一份作業:初版課綱。首週利用 Figjam 學習知識點切分之後,就沒有臉再看自己畫大餅般洋洋灑灑的課綱了。

在課程中,喊涵老師會示範知識點切分、邏輯排序,最重要的是界定學員的起點跟終點,你將帶著他們從哪裡走到哪裡?這個步驟是控制課程不要失焦的關鍵。

課程很有挑戰性的地方是知識點搭配教學法。我會覺得一個知識點有講就好了,但這種講述式的教學法通常最沒學習成效。要把難懂、重要但可能無聊的知識點搭配各種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跟習得是很辛苦的過程。但對我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知識點切分跟邏輯排序,畢竟還在摸索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而,建立個人的體系跟把這個體系好好說出來讓別人聽得懂,就又是兩種不同的專業了。

前兩週學習知識點切分,教學設計,幫助學員能專注自主學習。第四週了解如何撰寫拍攝腳本。看到喊涵老師的腳本模板突然就精神抖擻起來,瞬間理解老師課程流程設計的用意:在章節下切分知識點,融入教學設計,估計教學分鐘數,最後才統整成單元。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製課流程,如果先撰寫單元內容,到時候要東加一點西加一點,整個製作過程就會推延太久,那真的很可怕。

經歷三週的課程,每週六都要早起做作業,下午接著上課。到結業這天,我還真的被逼著做出了兩單元的初版課程,完成了自己的英雄旅程 XD。畢竟我是很愛上線上課的人,但從來沒有輸出做自己的課,所以還是得大言不慚說能完課結業真不是容易的事 XD。

最後一堂課就是整個學習的終點,呼應到一開始的課程目標「三週做出線上課」。大家一起看每位學員的成品,在 Figjam 上互相回饋,真有種共同作戰的感覺。很感謝每一位講師大大給我的回饋。我從來沒有做過自己的課程,若沒有試著做出來,就永遠不知道未來能改善的方向。我終於體會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意義。雖然很辛苦,但不會後悔走過這一遭。

陪跑的助教團隊

這堂課讓我很安心的其中一點是助教團隊,Water 跟 Yulin 教練。每一份作業助教都會跟前跟後,認真給回饋。連我在作業角落的自言自語都會得到溫暖的回應。我自己也擔任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的助教。現在在喊涵課堂上經歷被助教照顧的感受,也幫助我優化下一期的陪伴模式。

若想多了解這堂課,或使想提出需求,可以參考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 2.0|需求前測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