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我從 Back to basics 得知 Ultralearning 這本書,當時買了有聲書來聽,今年 5/1 中文版(《超速學習》)上市,立刻買來看。希望徹底讀懂然後從中歸納出往後學習財經知識的方法。
Scott H. Young 在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人認為去讀研究所是職涯發展不順的解方。如果有個 MBA 或其他碩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花了兩年拿到學位之後(有人可能還要還學貸),發現自己跟兩年前一樣,工作也沒有變得更好找。所以學習任何東西前,都要仔細研究自己學完之後想要得到什麼?又要怎麼學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Scott H. Young 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還舉了很多實例。其中最感動我的是梵谷。梵谷 26 歲才開始學畫,人家畢卡索 7 歲就開始學素描了。我覺得沒什麼比「梵谷26 歲才開始畫畫最後成為梵谷」更激勵人了。
老實說中文版不太好讀。如第五章作者分享如何克服自己不能專注、想拖延的情況,來看看譯文(p.116):
一旦你能輕易且自動承認拖延傾向,當又發生時,你就能採取步驟去抵抗那股衝動。這裡提供的方法之一,是以一連串「支架」或心智工具,幫助你克服拖延傾向中某些最糟的部分。隨著你越來越善於開始行動,也就是當拖延不再是個問題時,就可以換掉或完全拋開這些支架。第一個支架,來自承認一件你不願意去做的工作中的大部分是不愉快的,或承認另一件讓你分心的工作的愉快之處,那股衝動雖然強烈,實際上卻不會維持太久。
來看原文:
Once you can easily and automatically recognize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when it occurs,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One way is to think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crutches” or mental tools that can help you get through some of the worst parts of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As you get better about taking action on the project you’re working on, these crutches can be changed or gotten rid of altogether when procrastination is no longer a problem. A first crutch comes from recognizing that most of what is unpleasant in a task (if you are averse to it) or what is pleasant about an alternative task (if you’re drawn to distraction) is an impulse that doesn’t actually last that long.
我覺得譯者是如實地呈現原文的樣貌。我不知道母語讀者讀這段原文會有什麼感覺,不知道他們會覺得原文稍微冗長嗎?以第一句英文來說,如果這樣寫:Once you recognize you are procrastinating,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是不是更好讀呢 ?
此外,讀中文版時我看到「支架」真是一頭霧水,我覺得翻成「輔助工具」會更好。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這本書?譯文不好讀跟原文的寫作風格是否有關呢 ?
murmur 結束,正文開始。本書總共有九項學習法則,我先摘要六項。大標題是我對該章主題的理解,括號中的英文是原書的標題關鍵字。另外三項是:如何保持專注、如何記憶、如何保留記憶。
1. 如何建立學習地圖?(Metalearning)
建立學習地圖要做的是 metalearning,中文是「元學習」或是「後設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如何學習」。那「學習如何學習」實際上該怎麼做呢?作者建議我們回答三個核心問題:Why, What, and How
(1)Why
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技能?動機是什麼?如果明確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就能把讓學習計畫完全聚焦在這個點上。
(2)What
了解哪些知識與能力能幫助自己精熟這個技能。在紙上畫出三個欄位,在第一列寫下概念(Concepts)、事實(Facts)、程序(Procedures)。在概念這欄,寫下所有需要了解的事。我把概念理解成可以重複應用的框架。在事實這欄寫下任何需要記憶的事。這些事實不需要徹底了解,只要記住並知道何時可以拿出來用就可以了。
(3)How
作者提供兩個如何學習的方法:(1)參考相關課程(如大學)的大綱結構、參考書(2)直接針對想學會的部分學習(要學什麼才能回應上面的 Why)。如果想先加強外文口語能力,就不用逼自己去閱讀文章。
2. 直搗黃龍(Directness)的學習策略
怎樣可以真正學到?直接做自己想要擅長的事。以「創造出某個具體成果」為目標來學習。想成為建築師,不是把建築知識背的滾瓜爛熟,而是直接參與一項建築工程。即使自己的角色微不足道,但有參與就有經驗,完勝有文憑卻沒操作經驗的求職者。
3. 反覆練習(Drill)
拆解步驟,針對弱的項目刻意練習。這章提到富蘭克林怎麼練習寫作,他真的很拚。為了讓文字表意更到位,同一篇文章編修很多次。下功夫研究同義字那邊真的令人佩服。
4. 勇敢接受 Feedback
Feedback 有三種:(1)做錯了嗎?(是非題)(2)哪裡做錯(選擇題)(3)如何修正錯誤(申論題)。勇敢接受別人的 Feedback,並朝(3)的方向來修正自己的錯誤。
5. 學習時有意識地要求自己(Intuition)
這是第 11 章的內容,也是讓我很有收穫的一章。作者說,如果學習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試著鼓勵自己(逼?)再往前推一點。學習一項知識,用自己能操作的方式去驗證它,才會真正學到。用實例來理解概念。問自己,如果要教別人學會這個東西,我要怎麼教?不要欺騙自己,如果不能用上述方法驗證,就沒有真正學會。
6. 建立自己的學習風格 (Experimentation)
作者在第 12 章的標題是 Experimentation: Explore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 他建議讀者可以嘗試各種學習方法,不用侷限自己一定只能用什麼套路學習。如果已習慣一種學習方式,也不一定要一票用到底,可以試驗別的方法,開創更多可能性。但我覺得這一章有個珍貴的概念就是:不要一味遵循別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如何學習」這個技巧上,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透過實驗,找到自己的道路。
作者 Scott H. Young 有一支用中文介紹自己作品的影片。看到作者講中文,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他把自己學習的細節都分享在書裡,他跟其他成功學會一項技能進而改變人生的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持續的實踐,而非一直坐著學。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