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工作 4 小時》是一本被職場達人推爆的書,卻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它的文字量跟資訊量很大,心法、原則之間夾敘各種案例與故事,會看到恍神抓不到重點。
《一週工作 4 小時》想傳達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如何擁有更多的錢跟時間」。雖然作者在書裡寫下達成目標的四步驟:定義人生、排除旁騖、自動入帳、自由逍遙,但我覺得本書重點可以重新整理成三大主題:工作技術、釐清自我、創造產品。這三個支柱能幫助讀者獲得更多運用時間與金錢的自由。本篇整理「工作技術」的重點。
1. 做事的原則
專注力
首先承認人的專注力有限,跟不相關、不重要的資訊說不,雜訊不只未來用不到,只會干擾自己的判斷能力。養成習慣,問自己「對我而言,這項資訊有立即、重要的用途嗎?。」作者 Timothy Ferriss 認為無知是一種恩賜,儘量忽視不相關、不重要、無法運用的資訊干擾。他真的很有趣,說你不看新聞,自然會有比你熱衷看新聞的人會幫你篩掉雜訊,主動摘要重點給你聽,幫你省去時間(但這個幫忙篩資訊的人媒體識讀能力要好才行吧)。
專注力是高生產力與好好享受生活的必備元素。太多的選項會降低生產力,讓腦袋打結。每天開始工作前,定下今天最重要的工作項目,排好優先順序。
除了專注工作,也要專注生活。「好好安排你的私人生活,用準備一場會議的態度保護它。強迫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免得每小時生產力跌到谷底,保持全神管住,將最重要的幾項工作完成。週末不寫信,不浪費在地球上的短暫時光。」
Timothy Ferriss 還說了一句警世明言:「忙碌是偷懶的一種形式,懶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因此,謹慎把關資訊,小心安排優先順序,不要讓自落入忙碌且無暇思考的陷阱。
2. 時間的原則
80/20 法則
奉行 80/20 法則(80% 的產出來自 20% 的投入),只做最重要的工作以縮短整體工作的時間。如果常常覺得沒時間,就表示自己做事沒有優先順序。想要擁有更多時間有個訣竅:待辦清單要寫得很短,也要寫「不做事項清單」。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隨著完成期限越來越久,工作的重要性與複雜性也會隨之增加。不論哪件事,不管 Deadline 定在何時結束,事情一定會在Deadline 之前才做完。就好像以前寫報告,繳交期限前寫不完,老師又延長三天,到了最後一天還是寫不完。以此提醒自己,即使要求更多時間,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完,不如在期限之內先規劃能做什麼樣的階段性成果,不是一心想著只要有更多時間才做得完。
關於時間管理,也可以參考彼得杜拉克的話:「有統計的項目才會被管理。」紀錄與數據化是管理之本。
3. 溝通的原則
在辦公室裡想要擁有效率溝通有以下幾個重點:
- 不要講背景故事,直接說:「我們該怎麼做?」
- 會談不超過 5 分鐘
- 避開沒有明確目標的會議。開會的目的是對已有明確定義的事做決定,而不是為了界定問題。
- 學會提議:不要再問來問去,直接做決定。「我能提議嗎?」「我提議…」「我建議…你覺得呢? 」
- 員工:你的目標是獲得完整的必要資訊,盡量取得獨立的決策能力
- 創業者:目標是盡可能授予員工或廠商完整資訊與獨立決策的權力
心得
Timothy Ferriss 在 2009 年完成這本書,2014 年台灣初版,是一本舊書了。在 2009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及(iphone 第一代發表於 2007 年),作者就提到「專注力」的重要性。「不專注」真的是幸福人生的殺手,最怕工作的時候想放假,放假的時候想工作,這樣的思維習慣會讓生活滿意度降到超低的啊。
我覺得 Timothy Ferriss 能成為自己定義的「新富族」,在於他很敏銳地抓出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的天性),努力跟它對抗,或是發展出一套生活習慣,實實在在地去實踐,避免自己掉進慣性的陷阱。改變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前人已經實驗過了,想要改變是有方法的,就看個人願不願意做。
這本書我幾個月前讀完,最近為了寫部落格重新翻閱,發覺書中的警世明言真不少。在p.64,作者說:「我們害怕做的事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要打的電話、要展開的對話—不管你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恐懼未知的後果,會阻止我們做必須做的事。界定最糟的狀況,接受它,做你該做的事。」
這兩個月台灣的疫苗開始多了一些選擇,不論 AZ、莫德納、高端,每種疫苗有副作用的案例,不少人很怕所以遲遲沒有去打。看了黃醫師的YouTube影片整理了各種疫苗發生的機率與處置方法。讓我體會到,做決定之前要先搜集各方資訊,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及這個打算的應對策略是什麼?事先規劃好各種可能事件發生後的應對路徑之後,就去執行。
這就是 Timothy Ferriss 說的:「恐懼未知的後果,會阻止我們做必須做的事。」只會恐懼卻不去找實證資料,拒絕接受最壞的狀況而完全不行動,不知不覺就錯過了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