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ATD亞太年會 】何春盛:勞工找不到工作,公司找不到員工

研華公司執行董事何春盛今日在ATD亞太區年會中以「後全球時代看台灣人才發展與轉型策略」為題,討論後疫情時代企業與職場工作者的生存策略。

在演講一開始,何春盛簡述全球化與中國崛起的過程。從 1989年到2017年,台商在中國投資、設廠,粗估創造1,100萬個就業機會,估計投資2,800至3,000億美元。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球製造業往中國移動,在全球化2.0的時代,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從1985年至2017年,美中的貿易逆差累積達5.62兆美元。

物聯網與工業4.0滿足新興消費習慣

時至今日,製造業的潮流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更加多元,一個模板大量製造出的重複商品越來越少人青睞。何春盛認為,個性化的消費習慣使客製化比量產更有優勢,工廠也從集中生產轉變為分散生產型態。在物聯網與工業4.0的加乘之下,商品製造突破更多時間、地域、人力的限制。

台灣企業生存攻略:發產品牌,全球佈局

當全球科技公司,包括Apple、Amazon、Google等公司相繼投資台灣,顯現台灣已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進入亞洲的跳島。台灣生產的半導體、IC封裝測試、面板等全世界市佔率第一,顯示台灣能發展少量多樣、製程複雜、能高度客製化的產業。

由於台灣內部市場小,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因此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至關重要。何春盛說明,製造業價值鏈包含:材料、技術、設計、製造、業務、客服等,台灣要了解產品的「最終市場」在何處,擺脫製造思維,擁抱「市場思維」。當中國在美中貿易戰當中與世界脫鉤(De-coupling)以及去集中化(De-Centralize)的當下,「市場思維」就是台灣產業站穩腳步的核心。

勞工找不到工作,公司找不到員工

何春盛引用Oxford Economics的數據,指出台灣人才缺口世界第一。2021年,台灣的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是-1.5%,南韓是-0.9%,新加坡-0.6%,中國0%。

「現在企業人資找人找得很辛苦。好不容易找到,外商來挖角加個三萬,人就走了。」低薪結構、人才錯置、年輕人不出國深造、企業用才不育才,是台灣產業人才缺口的困境。

因台灣適合發展少量多樣、製程複雜、能高度客製化的產業,何春盛認為台灣未來需要的人才是:軟體設計、產品經理、品牌行銷、全球化管理。「但現在學校教育幾乎沒有在培養產品經理。」

何春盛認為工作者要培養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因為台灣人要跟全世界做生意。未來同事可能是印度人,也可能是波蘭人,所以需要跨文化認知與共識的能力。除了要有創新思維之外,使用科技工具的能力是必備的,更要有高移動力與高可塑性。「台灣沒有悲觀的理由。我們應該要選擇困難但是可以走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