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線上教學教材?用ADDIE跑一次流程給你看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張淑萍老師課程再加以擴充寫成。

「ADDIE」是教育培訓界的 SOP,就是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ment)、建置(Implementation)、評估(Evaluation)的縮寫。初次接觸ADDIE的人會懵懵懂懂是正常的。這篇文章就要來說明怎麼用 ADDIE 跑一次線上教學教材的設計流程。

1. 分析階段(Analysis)

「分析」是一切工作的前置作業,包含:

(1)釐清學習者的樣貌與需求

例如本次教學的對象是誰?背景如何?是自主報名學習?還是是被老師或公司逼來上課?

(2)分析學習環境

例如分析本次授課的環境是什麼?是100%純遠距教學?還是有線上與線下課混合式教學?學員上課的情境如何?能自己決定上課時間嗎?他會在通勤時間觀看課程?還是可以專心在電腦前面觀課?事先了解學習環境,後續就能精準為學生設計好吸收的課程形式。

(3)分析呈現介面

再好的教學內容沒有好的傳播管道是很可惜的。在分析階段,就要先調查這門課未來會用什麼介面傳遞給學生?YouTube 跟 Facebook 都有放置影片跟直播的功能,要選哪一個?還是要選 Hahow、Udemy 這類隨選隨放,對使用者友善的課程介面?決定形式,也有助內容創作。

(4)分析製作資源與成本

一門優質課程的誕生,不能只靠一個人完成。內容專家要提供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師要協助把內容轉化成符合學生需求的架構,媒體設計師要包裝內容,為課程設計視覺元素,前後製團隊要攝影、剪接課程內容,資訊工程師要管理課程播放平台與後續的維護。在這個階段務必要盤點目前已有哪些人力,尚缺哪些資源,需要花費多少製作成本,到下個操作階段才能精準調度。

2. 設計階段(Design)

經過前一階段的盤點分析之後,就進到「設計」階段。如果用蓋房子來比喻,「設計」就是畫建築藍圖,房子長什麼樣子,架構是什麼,都會在這個階段進行。


(1)確定教學目標

在「分析」階段已經了解學員的需求了,所以就能在「設計」階段界定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就是要知道學習者上完這堂課後,可以學到什麼?他會在什麼情境下,做出哪些改變?在教學目標確認之後,之後的課程設計都要回應這個教學目標,才能確保做出來的課程有所成效。

(2)設計教材架構

線上課程教學不像實體課程能夠即時回應學員的問題,所以更講求有邏輯、有系統的課程架構。教學重點要用方便學員理解與操作的順序來安排,能讓學員在上課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將如何習得知識或技能。在此處推薦使用心智圖來設計教材架構,知識的主幹與分支一目暸然。

(3)擬定教學策略

確立教學目標與教材架構之後,就要思考要運用什麼教學策略來進行課程。像之前的文章提過如何種植「大立菊」的數位課程,就必須搭配操作影片來講述種植步驟,最好還要有書面的教學手冊,讓實地在種植的花藝家能夠按圖索驥(總不能手很忙還要點開影片看流程吧)。

(4)設計介面與視覺風格

介面設計牽涉使用者上課的流暢程度,如果是影片課程,就要思考這個影片會放在哪個平台讓學員觀看。這裡就要回顧「分析」階段的學員需求是什麼,然後依據需求來決定播放形式。

例如學校使用 MOOCs 影片的規格是 1920X1080,會搭配課程提問跟作業繳交系統,而公司若沒有購買影片串流平台,影片又要放在哪裡?如果是放在 LMS系統,播放影片的規格又是什麼?這些資訊都必須在拍攝之前就先確認下來。

另外,視覺風格絕對是線上課程製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是課程視覺概念的定調,也讓後續課程製作時的視覺風格有個依歸。

(5)設計雛形教材

設計雛形教材就像歌手發片之前會先出個只有一兩首歌、測試市場反應的EP。這個雛形教材可能是講師的預錄影片,裡面會呈現大致的教學模式,讓課程出資者、內容專家以及所有團隊成員看過,如果有問題就立刻修正,做為後續製作課程的依據。有些課程製作團隊沒有設計雛形教材就直接投入製作,結果做到一半,出資人表示意見,結果全部砍掉重練,浪費不少人力跟成本。

(6)訂立教材製作規範

在雛形教材確立後。就要訂定教材製作規範。例如腳本格式,逐字稿樣板(例如課程開始跟結束前的固定問候語),投影片格式(含標題字型大小、內文顏色、插圖擺放位置等),日後就依據這個規則來製作,絕對比事後修訂輕鬆愉快。如果沒有訂立教材製作規範,等到課程要輸出之前才發現哪裡字型不統一,會改來改去改到崩潰。

3. 發展階段(Development)

「發展」階段就是進入製作的階段了。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每個步驟結束之前都會有一個檢核點。

(1)規劃

在規劃這個步驟,要依據「設計」階段擘劃的藍圖搜集課程素材。包括內容專家提供的素材以及將引用的外部材料(文字、圖片、影像等)。在這個階段會更細緻地決定哪些素材要放在哪個章節的哪個單元。

【檢核點】在編織課程的過程中,也需要核對資料的來源與版權是否清楚。常常看到有製作團隊趕製教材,到了錄影當天甚至是錄影後才發現有些內容不能夠公開播映,此時要補救就很麻煩了。所以最好在這個製作的初始階段就確定教學內容的版權是否有問題,如果無法取得授權,就要考慮自製了。

(2)創作

在創作這個步驟,就是進入核心的工作了。腳本設計是課程發展的根本,有了腳本才知道後續的口述文稿、簡報以及拍攝時的構圖要怎麼進行。腳本要包含以下欄位:課程單元、投影片內容(編號)、口述文稿、影像呈現構圖(分鏡)。

此外,最好開啟雲端共編功能,讓製作團隊成員可以直接在同一份文件上修訂,節省來回往復的時間。為了讓課程內容格式統一(如口述文稿分段、投影片字型顏色大小等格式統一),在共編文件的第一頁就要載明各式文件規範,請團隊依照這個規範來製作內容,能大大節省後續校對修訂的時間。如果有單元需要檢核學習成效,也應該在這個階段一併設計測驗活動。

【檢核點】這個階段需要檢核創作內容,例如查看口述文稿是否流暢?簡報有沒有符合格式?兩者是否都放置在正確的單元欄位?測驗活動放在課程的哪一段?這個測驗有沒有回應學員的需求?在檢核過沒問題後,才進入下一個製作階段。

(3)製作

製作這個步驟是需要比較多人力的時期,在創作階段把內容準備好,到了製作階段才會比較輕鬆。課程形式有以下六種:簡報搭配聲音、動畫搭配聲音、有背景的攝影棚模式、攝影棚綠幕去背模式、虛擬導播即時錄製模式(講者跟投影片可隨時切換)。

以有背景的攝影棚模式來說,就需要事先租借攝影棚、讀稿機,找到配合的攝影師、燈光師、造型設計師等,製作人在場監工(檢核影像構圖、光線、聲音等)。

錄製影片後就需要進行後製剪接。這也是整個製作過程很吃重的一塊。剪接師會依照腳本放入音效、投影片、字幕等,雖然有腳本可參考,但紙上作業還是跟實際做出的影片成果有所出入,此時就需要仰賴剪接師的專業調整影片節奏。

【檢核點】影片完成後,如果課時長內容多,就更需要有細心的校對人員把影片好好看過,找出漏剪或是畫面與字幕錯誤的地方儘速修正。

4. 建置階段(Implementation)

影片完成與校對之後,就要把成品上傳到課程系統。此時會有平台方的工作人員協助,課程團隊若有後台權限,也會在此時上傳課綱,測驗內容,參考講義之類的補充教材。

課程內容上傳完成後,就要用模擬學員的帳號登入測試,看影片播放是否流暢,教材資料是否都在正確的位置上。在功能測試都正常後,才能開放讓學員進入系統學習。

5. 評鑑階段(Evaluation)

有不少團隊在做完課程上線之後,這個專案就結束了。但是評鑑階段才是優化下一個製作流程最重要的階段。評鑑就是參照學員的學習成效,把課程一開始的 A、D、D、I 每一個步驟的流程全部回顧一遍,找出做得好的地方記錄下來,下次繼續維持,做得不好的地方則條列可以改進的方向,下次就要採用優化過的步驟來執行。

評鑑內容包括教材的設計是否符合最初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有無符合學習者需求?整個課程設計的邏輯是否有著學員學習?這個學習有無達到預期的成果?如果沒有,整個教學設計的哪個環節需要再優化?此外,本次的工作流程有沒有不順的地方,有沒有什麼步驟是多餘不需要做的?(以至於浪費了時間跟人力成本)有沒有什麼流程漏失了關鍵行動?這些評鑑項目都需要在課程結束後進行檢核,目的是優化下次的製作過程與成果。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