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寫》心得筆記:現在立刻馬上就能寫的 4 個訣竅

因為被書名吸引所以買了《為自己而寫》這本書,放了兩三個月最近才拿起來讀。讀了才知道作者田中泰延的文筆真幽默,不分享不行啊!

田中泰延大學畢業後進入「株式會社電通」專職廣告文案,46 歲辭掉正職「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在網路上寫作」,自稱「青年失業家」,雖然被別人嘴「46 歲是哪門子的青年」,但他毫不在意。一個中年男子怎麼有勇氣離開穩定工作成為網路作家,他在這本書裡有直白的分享,我也學到了幫助拖延症患者現在、立刻、馬上就能開始寫的 4 個訣竅。

1. 寫什麼:區別「事象」與「心象」

田中泰延對寫作的內容有平易近人的定義,也就是區別「事象」與「心象」。「事象」是客觀實際的人、事、物,我們的所見所聞,例如描述事件的文字,報導、採訪等等。「心象」是人遇到外在事件,內心被事件觸動,萌生想寫的心情與情緒,例如個人文字創作、虛構作品等等。

作者認為純粹寫「事象」或只寫「心象」的文章是很難讀的。以寫影評為例,只寫事象就好像在寫故事摘要,看不到作者的觀點,那我不如直接自己看電影就好。只寫「心象」就是純抒發個人感想,如果讀者對作者不熟悉,閱讀的跳出率就很高啊!

寫文章時,要區別自己正在寫「事象」還是「心象」,能辨識自己當下寫的內容是什麼屬性,是寫作的第一步。

2. 寫給誰看:不要為了得到認同而寫

作者很坦誠地說寫作是很辛苦的,比跑全馬還辛苦。即使是充滿挑戰的全馬,跑的當下儘管多麼痛苦,之後還是覺得腳很癢想參加。如果主辦單位規定必須先寫一萬字才有資格參賽,應該沒有人會想報名了。

就因為寫作是很辛苦的,「如果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寫就非常不划算」,畢竟我們無法控制他人評價作品的方式。就因為寫作不輕鬆,所以要先寫自己喜歡讀的內容。「讀著自己的文字會感到開心」,每位有志寫作的人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田中泰延還講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對多數讀者來說,「誰寫的」比「寫什麼」重要。嘔心瀝血做了兩個禮拜的研究寫了文章獲得 1,000 讚已經功德圓滿,但宇多田光如果發文說:「好吃的炸豬排定食只要 840 元。」其按讚的數量是以百萬計的。作者用這個例子強調寫作不要為了得到他人的讚賞而寫,因為宇多田光的讚數會讓人失去認真寫下去的動力。

3. 怎麼寫:藉由列舉事實,閱眾就能成為思考的主體

在「怎麼寫」的章節中,作者提了兩個點。第一是「列舉事實,使閱眾成為思考的主體。」寫作時不能只寫自己的想法,也不能懶散不做任何調查。建議梳理事實資訊,讓潛在的閱眾能夠跟著你的描述一起思考。如果只是寫個人的感受,讀者也就沒有思考的必要,也沒有繼續往下讀的興趣了。

本章節的第二個點是「起承轉合」的書寫架構:

  • 起:以實際經驗作開場
  • 承:具體而言發生了什麼?
  • 轉:前文意義為何?命題化
  • 合:感想與建言,些許就好

雖然作者有寫一篇小短文示範這個書寫架構,但我認為這個架構會限制書寫的內容與流暢度,可以參考看看就好。

4. 為何而寫:我寫是因為我自己想看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不為了給誰看而寫,而是有「寫出自己想看的文章」的衝動。這就回應了《為自己而寫》首篇對「為何辭職」這個問題的回覆。田中泰延說:我不是藉著寫自己想看的東西來賺生活費。而是想清楚「別人要我做,我也不想做」跟「別人要我別做,我還是想做」這兩件事,因而改變了生活的方式。

作者的這段文字也很打動我:

在每一個當下,我都會覺得「是文字將我帶到這裡來的。」要是寫了糟糕的語句,糟糕的語句絕對會把我帶到讓自己變糟糕的地方去。只要寫出好的語句,好的語句也絕對會把我帶到讓我變好的地方去。

《為自己而寫》

田中泰延的文字受讀者喜愛的原因就在於他對自己誠實,因為承認寫作是辛苦的,所以不為他人的認同而寫。因為承認寫作是辛苦的,所以只寫自己想讀、讀了會開心的文章。

寫作初心者都應該試試田中泰延的建議,先寫自己想看的內容,擺脫一直在腦中想卻寫不出來的困境。這本書非常幽默有趣,會讀到笑出來。推薦閱讀!

翻譯軟體使用心得:Termsoup 給我的 3 個幫助

Termsoup 是一個操作介面很友善的翻譯輔助軟體,可以上傳原文文稿,直接在瀏覽器頁面進行翻譯跟編輯。左邊原文、右邊譯文對照,還有翻譯當句標示,幫助翻譯者節省認知資源,不需要來回往復在多個視窗、紙本電子中前後尋找。Termsoup 還有字彙查詢功能,節省不少開新視窗查單字的時間。

我是一個自行摸索許久的翻譯者,以往在翻譯的時候都是印出紙本畫線註記,電腦螢幕左邊放原文,右邊放 Word 譯稿。長久以來也相安無事。

換工作之後,有時要協助知識資料庫的建置,老闆建議我試試看 Termsoup 這個翻譯軟體是否能加快翻譯速度?試了近一個月之後,我發現這個軟體可以增加翻譯的正確率與效率,以下分享 Termsoup 給我的三個幫助。

一、分句功能不漏譯

把文章匯入 Termsoup 的方法很簡單,可以複製貼上,也可以直接上傳 word 檔(Termsoup 支援 29 種檔案格式,如docx, xls, xlsx, ppt, pptx…但好像還沒有支援 pdf 跟url 網址)。

文章匯入之後,可以選擇分句模式如下:

分句模式

分句模式的優點是把原文的每一個句子區隔出來,右邊就是譯文區,一句接著一句不會漏譯。

但我個人比較喜歡段落模式,因為它能讓我看到整個段落與文章的全貌,我會知道自己現在處於全局當中的哪一個位置。

段落模式

翻譯很常遇到的問題是原文的字句數多,當雙眼在原文視窗與譯文視窗來回切換的時候,常常找不到要接著譯下去的句子在哪裡。段落模式會用顏色標示現在正在翻譯的句子,只要按tab鍵就會跳到下一句。譯文也會貼心用綠色底線標示,可快速比對原文跟譯文。如果沒有標示功能,又要在句子海裡面多消耗一些專注力辨識跟定位文句。這個標示功能真的省下很多大腦資源啊!

二、提升專注的單字檢索功能

翻譯最怕遇到的就是查單字,查單字絕對是注意力的殺手!我過去查單字的方法就是開好幾個分頁,有 Yahoo字典Longman英英字典、MW字典,查不到的單字就要Google,然後又延伸好幾個頁面。我不只要在原文、譯文視窗切換,還要再字典跟查資料的分頁內切換,這樣切來切去已經耗掉不少認知資源,長久下來還真的影響翻譯的效率。

Termsoup 有個直覺的功能就是反白不會的單字,右欄就會出現各種來源的單字查詢結果。我不需要再切換視窗,可以在同一個畫面完成譯文對照跟單字查詢的功能。

例如我不曉得 Benjamin Graham 是何方神聖,把他的名字反白,右欄立馬出現維基百科查詢結果,我立刻知道他是哪個年代、什麼出身,根本不需要再額外開分頁查詢。

查詢 Benjamin Graham

又例如我完全不知道 The 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ERISA) 是美國的什麼法案,既有的中文翻譯是什麼?我將縮寫 “ERISA” 反白,右欄就出現參考譯文,下方還有 Wiki 的解釋,如果想了解更多,點選連結就可以新開分頁進一步閱讀。

這個單字檢索功能對我來說非常關鍵。一直來回往復查單字會打斷翻譯節奏,有些單字並非重點字,直接看查詢字彙的結果就能判斷要不要進一步查詢,再次省下珍貴的認知資源。最重要的是,此功能能避免單字查一查不小心就看起別的東西來然後忘記自己在翻譯了。(分心小惡魔掰)

三、數據進度追縱

Termsoup  還有個很有感的溫馨提醒功能,就是它會寄翻譯進度到我的信箱。

我的信箱會收到自己的工作時數、翻譯進度、翻譯生產力(好直接…),看到這個數據報告,不禁精神抖擻/背脊發涼(XD)。在 Termsoup 的個人管理頁面,也可以看到各個專案的翻譯、校對、完成進度。對於專職譯者來說,審稿、請款的進度條會是很有幫助的功能。

看著自己翻譯過的文件列表,總有種療癒的感覺。

Termsoup 使用心得

我一開始接觸 Termsoup 的時候有點害怕,擔心自己不會使用這個翻譯輔助軟體。開始使用後,發現自己根本想太多。Termsoup 的介面簡潔,所設計的使用者路徑也恨直覺。雖然我才剛開始用,還沒有摸透這個輔助軟體的所有功能。但是對於想趕稿,趕快把譯文生出來的人來說,登入註冊後就可以直接開始使用,沒什麼進入的障礙,也不需要學習怎麼使用,因為一切的功能都非常直觀。

訂閱一個月的費用是 NT$379,我認為非常划算。這是一個為大腦著想的軟體,為我省下不少認知資源。

得到 CEO 音頻線上課的 6 個設計技巧

「得到」的新課程《脱不花·怎樣成為高效學習的人》用很縝密且細緻的教學手法,在敘事、聲音、用字上下了很多功夫,把看似枯燥的方法論課程經營地很成功。本文討論這堂音頻課讓人想要繼續聽下去的三個元素,也分享我看到的三種實用的教學設計的技巧。

2020 年聖誕節,中國的課程平台「得到」上架了一門新的課程《脱不花·怎樣成為高效學習的人》。短短一個小時內談了很多學習的方法,值得拿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模式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但這門音頻課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脫不花的運課手法。為什麼?因為,方法論往往是比較枯燥需要意志力才能習得的內容,但是她用很縝密且細緻的教學手法、敘事技巧,把這堂課經營地很成功。以下是我的分析。

讓人想要聽下去的三個元素:敘事、聲音、用字

(1)敘事:用文字打造情境,令人有印象的故事

聲音是很視覺化的媒體,人聽到另一個人說話,會在腦中構築那個敘事的場景。這個場景在腦中的留存率往往比一閃而過的電視、YouTube 影像還要高。因此,一堂音頻課如果有好的敘事方式,學員想繼續聽下去的機會就會提高。

在「怎樣成為高效學習的人」這堂課裡,脫不花為學員構築了很多故事情境,這些情境有不少是學員親身經歷的體驗。例如在「歡迎詞」裡,她舉喜劇演員的脫口秀為例,說現代人的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過去是每 20 秒就要有一個笑點,現在縮短到每 5 秒就要讓觀眾笑,絕對不能讓他們有拿出手機的機會。

在談如何設立目標的單元裡,她也說:「每年 1 月 1 號的時候,每個人總會花上半天時間,認真設定今年的目標。宛如戲台上的老將軍,渾身插滿了 flag……到了 12 月 31日,幾乎會拿出一張一模一樣的清單來。也就是說,上一年的 flag 全倒了。」她明明可以很簡單地說:「每年初,每個人都會很努力設立目標,但是成功達成的人卻很少。」但這也是跳出率百分百的一句話。

要用文字清楚表達想法不難,要用文字構築情境讓學員在腦中留下印象就得用點心思。

(2)聲音:真誠對話,打造情感連結

音頻課只有聲音,沒有視覺的雜訊,學員對講師的語言訊息感受會特別敏銳。脱不花在整個音頻課程裡,將自己塑造成可靠的領路人。她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她在歡迎詞裡面跟學員坦承,自己身為有四千多萬學員的平台CEO,卻連高中畢業證書都沒拿到。如果她可以透過學習把自己打造成理想的樣子,所有在聽這堂課的人一定也做得到。

在課程裡,她也坦然分享自己毫無經驗就被指派去做直播的歷史,「最後的效果當然不太好,第一次嘛!」她真誠分享自己接到新任務後失敗的經驗,但是每一次完成直播都會做一個行動清單,一次又一次調整直播的技巧與內容,直到駕輕就熟。

她不只是在音頻課程教學員怎麼學習而已,而是用「我跟你同樣都有剛起步的挫折」這樣的同理角度敘述學習者容易遇到的困難,從情感面出發,透過聲音這個媒介與學員產生情感連結。

(3)用字:與「你」同在與一連串的動作

音頻課看起來是一個講師對一幫人說話(這堂課有 51 萬人註冊),好像是一個巨型的講堂。但真實的場景卻是學員在通勤、運動、洗碗時獨自聽著從耳機傳出來的聲音,說這是一對一家教也不為過。因此,在這個學習場景下,「你們」、「大家」絕對是要改掉的字眼。像脱不花就很常用第二人稱的「你」來跟學員對話。例如:

 如果能聽到這個音頻,說明已經註冊了「得到」,成為了一名得到同學。那我猜,大概率是一個想要在百忙之中來學點什麽的人。

我也發現,講到正向、積極、鼓勵的例子要用「你」,講到錯誤、負面的案例則要用第三人稱「他們」或「有人」,才不會讓學員受到針對性攻擊的感覺。畢竟音頻課的場景發生在獨自聆聽的私領域空間,講師的用詞必須要兼顧親近與謹慎。

另外,脱不花音頻課裡的「動詞」也很值得學習。前面提過老將軍身上渾身「插滿」了 flag,她還有以下精彩的動詞示範:

  • 我們就來破解一下,怎麽定目標,學習效果更好。
  • 我跟你講一套五階學習法,就是一步一步上台階,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 這裡我要敲下黑板了。我想鄭重地做個提醒:像指讀法這樣的學習方法,確實是個笨辦法。

音頻課裡的動詞越具體、越有畫面越好。如果把前面的範例改寫成:「我們來看怎麼訂目標學習效果更好」,「我跟你講一套五階學習法,就是循序漸進。」讓人聽了多想睡啊!

讓人覺得有收穫的三種教學設計技巧

(1)摘要重點卻不給答案,讓人想繼續聽下去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課程,在一開始告訴學員接下來會談到哪些重點,都有助於學生保持注意力繼續聽下去。如果用學員關心的問句來提綱挈領最吸引人。脱不花在「歡迎詞」裡面說:

我會用六講,分別帶你一起探討以下幾個問題:怎麽找到更好的學習資源?怎麽制定更有價值的學習目標?怎麽比別人學得更快更好?怎麽能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裡?怎麽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愉快?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在得到的第一門課應該學什麽?

在談如何設立目標的第二單元,她說:

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個叫有場景。第二個叫有距離。第三個叫有抓手。第四個叫有階梯。

每一個詞彙我們都認識,但卻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好奇心被引起了,即使有點想分心滑手機,卻還是會耐著性子繼續聽下去。

(2)講出學員的困境後給答案

脱不花這門音頻課還有個特別設計過的節奏,就是「拋出困境,給予解法」,然後重複循環這個韻律。例如:

  • 困境:我們之所以要掌握最新的學習方法,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熱愛學習,還因為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在學習路上遇到了新的攔路虎:注意力渙散。
  • 解法:而我們這門課,就是想和你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集中地跟你聊聊,通過這些高效的學習方法,怎麽來管好學習過程,怎麽來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一起交流,一起疊代,一起把攔路虎趕走。
  • 困境:總想著目標要訂得比現況高,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目標訂得太大了。總是實現不了,會特別傷自尊。 那怎麽定目標,距離才合適呢?
  • 解法:這就涉及到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有實施的抓手」,也就是要有具體可入手的地方。

仔細看,這些困境並不是信手捻來,而是有特別挑過的,都是學員最常遇到的問題。他們不僅會感受到「老師懂我」,隨後問題也被解決了,光是跟著課程走一遍就會有學習的滿足感產生了。

(3)實體課、線上課都很實用的轉折技巧

前面提過,現代人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了。在課程裡設計「轉折」是抓緊學員注意力的方法。我把轉折分成三種:情緒、內容、行動。

1.情緒的轉折

情緒的轉折可以是笑話,也可以是預期的想法被破解。例如年初的老將軍渾身插滿 flag,到年底這些 flag 全掉光了。又例如脱不花說自己是「得到 CEO」(強),但沒高中畢業證書(弱),但連高中沒畢業的人都可以,你一定也行(強)。

2.內容的轉折

內容的轉折是敘述型態的改變。例如:

從常識轉到非常識(讓人驚訝):

那我們就先說說,什麽叫目標。很多同學會覺得,開什麽玩笑,我怎麽能不知道什麽是目標呢?欸,這可還真不一定

從知識點轉到痛點:

好的目標應該跟你的現狀有一定的距離, 跳一跳才能夠得著。但問題就來了,總想著目標要比現狀高,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目標訂太高了。總是實現不了,會特別傷自尊。 那怎麽定目標,距離才合適呢?

3.行動的轉折

行動的轉折是講師帶領學員從「被動接受資訊」到「主動創作內容」,邀請學員展開行動。例如:

好,現在你就閉上眼睛,用有場景、有距離、有抓手、有階梯這四個邊界,想一想你接下來想要學習的目標。

說了這麽多,請你告訴我,如果接下來的一個月,你想在得到學什麽?你的目標是什麽? 如果你想到了,請你現在就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也可以現在打開得到首頁,在搜尋欄位輸入你想學的那個學科/領域的關鍵詞,今天列出你的學習計劃。

小結

這堂免費課對未來想要開發音頻課的講師來說是很值得參考的案例。在內容上,則是任何一位學習者都應該聽聽的學習方法論。方法論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實際操作過才會變成自己的膝反射。推薦給你!

創作,是我們的事

我是今年六月加入小金魚的日更團的,半年前磨刀霍霍想開始日更的我,並沒有想像過會參加 12/26 這樣盛大的創作者派對,還認識了新的族人!

起初,我在大人學的 Podcast 第 2 集,聽到 Bryan 專訪小金魚,對於她連續日更 365 天的計畫很感興趣,也成為了金魚部落格的讀者。今年六月得知小金魚在招募日更團圓,想著也想加入持續創作的行列,就很興奮地跟一群「網友」開始每天寫作、回報。

10 月,日更團擴大招募,成長成 60 人的團隊,還有孫治華老師加入成為我們的導師。原本只是一群人持續在做的小事,似乎漸漸轉變成有節奏的樂隊。

10 月底的時候,小金魚問大家,12 月來辦場 200 人的年會好不好?她希望我們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見,我們也能藉著公開的活動找到自己的族人。

所以,11/1 第一次團隊會議,到 12/26 派對成功舉行,短短不到2個月的時間,動員了日更團的團員,每一位都是無酬利用下班後、假日的時間在為這個活動努力著。在還沒開始建造這艘船的時候,團長就為我們描述航行在大海的景色。而傳開出去之後,我們發覺那景色原來這麼動人。

我辦過幾十人的活動,我知道辦活動背後有數千數百項待辦清單,何況是 200 人的大活動,真的要謝謝創團的團長小金魚諾諾詩婕的帶領,大家一步一步做完了這項專案。

從小金魚提出 200 人的創作派對這個 idea,到它真正實現,我心裡真的很受震撼。這個活動的籌備時間不長,野台、演講、互動能連成一氣,在於這是一個主題很明確的活動,那就是「人」跟「創作」。

在入團之前,我只是默默在寫,寫給自己看就覺得已經很好了,只希望每天的生活不要船過水無痕就好。入團之後,藉著回報這種「打卡」的儀式,也讀團員的創作,自己的文章也得到團員的回饋,就更有寫作的動力。

這是我初次體驗到「創作不是自己的事,是我們的事」。我們創作,我們有讀者,讀者有回饋,我們成為讀者的讀者。也因為彼此的互動分享,讀者也成了作者,我們的角色互換,精彩的作品就更多了。

我不會畫圖,我先生會,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宅宅)。我 push 他加入日更團,有一陣子,我們的日常問候語從「今天要吃什麼?」變成「你日更了嗎?」有時候我覺得他畫畫不夠有誠意,會在他的作品下面按怒。過了幾天,有一位團員魚鏡光影還會問:「怎麼今天沒按怒?」

這半年來的參與,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轉變。那就是你的作品有人看見,你會更有動力持續創作,在跟讀者互動的過程中,你會探索到讀者想看的東西,你會發覺引人共鳴的情感是什麼。透過跟族人分享作品的過程,你也激勵了族人一起開始創作,這種體驗真的很奇妙。

12/26 日的派對中,散文組跟圖畫組都有一個共同創作區,邀請來參加的每位族人為自己留下紀錄。從展覽內容、互動作品到五位講者的精彩(到滿出來的)分享,圍繞著「創作」這個主題,每個人分享自己從素人成為專家的故事,讓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創作會如何改變一個人,促使他走出舒適圈,即使過程不會太舒服,但是在舒適圈外,有著我們的渴望。

這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派對,我相信每一位來參加的族人,都將在 2021 年開始自己的故事。

為什麼找個好用的手帳那麼難?(求推薦)

本文分享十年來用過的手帳類型,包括校園書房週曆、365日誌、陰山手帳、Hobonichi,以及在各種筆記本上試用子彈筆記的心得,如無印良品雙環筆記本、書林書店筆記本等等。如果你有用過不錯的手帳,歡迎推薦給我,感恩。

以前我很喜歡在年底的時候逛誠品的手帳展,挑手帳純憑自己對封面跟內頁插圖的喜好,會買宮崎駿、迪士尼、小王子主題的手帳。在行事曆紀錄活動,例如家族聚餐、期中報告、期末考、小組討論之類的事項。參加講座會把筆記雜亂地寫上去。起初我對手帳的需求就這樣而已了。

上大學之後,經歷方向失焦、報告遲交、朋友絕交之後,我開始認真看待時間管理、目標管理這件事。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怎麼寫手帳,還去找了筆記女王的手帳活用術研究很久。以下分享我每個階段使用的手帳與摸索。

學生時期:校園週曆、迪夢奇 365 記事本

1. 校園週曆【生活手札】

學生時期我使用校園週曆【生活手札】,我喜歡它的硬精裝質感,36K的大小好攜帶。在每月月曆的地方,用來記錄什麼時候有讀書會、什麼時候加課、什麼時候打工這樣。

來源:校園書房

在每週記事這裡,我會紀錄簡單的日記,今天有什麼開心或苦惱的事。會寫日記是因為以前聽老師提過《老殘遊記》的一段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了。」希望可以記下路程,摸清未來的方向。

來源:校園書房

但是,對研讀資料要紀錄文字比較多的心得筆記,上圖這樣的週記空間又太小不夠用了。

2. 迪夢奇 365 記事本

後來我改用 A5 大小的迪夢奇 365 記事本,可以自定義日期,空白處可以隨處發揮。我習慣一天寫一面,左半頁是我今天想要做的事,右半頁是我在做這些事情的額外衍伸的想法、靈感等。身為在寫論文的菸酒生,這樣的書寫方法對於搜集研究觀點跟解壓來說相當有用。

來源:365好好記

因為有畢業的壓力,同時有打工與課外活動等,開始對「時間管理」很感興趣。當時我是閱讀張永錫老師的著作,對於「吃掉那隻青蛙」印象很深。將任務分類紀錄這個概念從那時候開始影響我的記事方式,要把事情分類紀錄,要做的時候一氣呵成,例如電話一次打完、外出任務時會規劃路線,一趟完成所有事。

我會把這頁印出來貼在自己的手帳上。來源:張永錫的八頁小書

我習慣一年大概會用掉 2~3 本。有時候覺得水逆時,就算一本寫到一半還沒用完,就會換上嶄新的一本,讓自己有重新開始的感覺。

工作時期:子彈筆記、陰山手帳、Hobonichi

開始工作之後,變得比學生時期更忙了。雖然每天要做的事情有主管交辦,就只要把任務寫在手帳上,期限內做完打勾就好了。

但工作一兩年後,就開始有點恐慌了。因為工作不像讀書,有個明確的目標可以追尋(例如幾年內要畢業)。工作後有了責任,生活中充滿需要做的事與想要做的事,有種亂糟糟的感覺。光是把雜事做完就累癱了,哪還有時間去規劃未來?老實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是很困難的。但我認為,若能把生活中瑣碎的事情管理好,就會有比較大段的時間來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1. 子彈筆記

2018 年有一陣子彈筆記術的旋風,我也被生火了。看了這支介紹影片,說明如何記錄過去、管理現在,規劃未來。

看完瞬間覺得現在立刻馬上就想要開始子彈筆記,趕快為沒節奏的生活按下重新整理鍵。子彈筆記裡有個概念是筆記每頁要編碼,方便檢索查詢。我曾經自己在空白筆記本上寫頁碼,大概寫到 20 就沒耐心了。作者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賣的子彈筆記有內建頁碼,沒有很喜歡它的封面,所以 pass。

但我真的好想要有附頁碼的筆記本喔。後來在蝦皮找到 A5 點狀且有頁碼的筆記本,貼心的幫我編頁碼編到 400 頁呢!

貼心的筆記本只寫了兩天就放棄了,因為 400 頁的筆記實在太重了,拿來拿去手還會不小心扭到。

後來,我在書林書店發現莎士比亞肉粽筆記本!價格非常漂亮,紙的品質也不錯,前半本格狀,後半本空白,整個很適合不想被束縛的人。於是我就用書林筆記本展開我的子彈筆記練習室。

來源:書林書店

開始做子彈筆記之後,遇到了幾個困難:

困難 1:字太醜而且懶得畫月份、手動寫日期

子彈筆記的優點是有條理的自定義日期。例如作者示範的 6 個月的 Future Log,以及寫下每月日期與本月要做的事情。

來源:https://youtu.be/tiJQCS9H5ng

但我習慣前面校園書房那種格狀月曆,能讓我直接看到哪一天有什麼事。有人會拿尺對齊格子畫,但我手殘又沒耐心,連 Future Log 都會畫歪。何況是 7X5 的表格

後來我在書局找到這類的貼紙,想說得救了,不用再手抄了。

從頁面整個空白的狀態可以判斷,這樣的月曆貼紙沒有幫助記事的效果。

後來我又找到這種格狀月曆貼紙:

只可惜空間太小了,才幾個字就把空間塞滿了。

困難 2:子彈筆記的記號方式記不住

子彈筆記有特殊的記號方式:
o:任務
:已完成的任務
>:已轉移的任務
<:已排定的任務
不重要的任務

不知道其他人覺得如何,我自己是覺得太複雜記不住。我個人覺得一直拖延沒做的事情,就用紅筆重新寫一遍再加幾個驚嘆號,意思就很明顯了。

困難 3:每日記事空間不足

在瑞德‧卡洛的子彈筆記示範中,可以看到他是一面紀錄一週。

來源:https://youtu.be/tiJQCS9H5ng

這樣的設計對我來說是不夠的,因為我除了寫下每天要做的事,還會紀錄每天時間應用狀況,有時也會需要寫一些 murmur。

後來我開發了自己的子彈筆記模式。一天一頁,把一頁區隔成四個象限:每日目標任務、靈感、雜事、心得筆記。變成這樣:

這樣的分類其實很適合我,我可以在記事的當下就知道要分到哪一類,而左上角永遠是最重要最需要趕快完成的區塊。我也就跟自創子彈筆記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2. 陰山手帳

今年因為轉換工作型態,工作量大且必須處理很多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我迫切覺得自己需要一本好手帳幫助我管理時間與任務!

某次逛淳久堂,發現這本「陰山手帳」,好奇它在日本很受歡迎的原因,也跟風買了一本。用了之後發覺它確實有厲害的地方。一面一週,每一天都標上時間,可以明確知道哪件事情要在幾點開始做,幾點以前完成。左邊頁面下方有核取方塊,有做完的任務就可以打勾。右邊頁面可以寫下本週重點記事。

來源:陰山手帳 – Amazon.co.jp

我也很喜歡陰山手帳的兩個功能:

(1)每月習慣紀錄:吃原形食物、不吃鹽酥雞、每天運動等等想養成的習慣,都可以在這個頁面紀錄。如果是以月為單位的專案進度,也可以用這個表格追蹤。

(2)每天心情紀錄:除了比較事務性的筆記之外,心情、關係、情緒之類的內容,可以特別記在這裡。

雖然陰山手帳有厲害的地方,對我來說,它的缺點還是在每日記錄這個地方的空間太小了。所以這本我只寫了兩個月就讓它飄然遠去了。

子彈筆記 2.0

在一次讀書會認識一位大大,介紹我無印良品的雙環筆記本,一整面寫一週待辦清單,對於一週要做的事能一目瞭然。 我一開始我很認真畫線紀錄,覺得人生再次明亮!

也把陰山手帳的月份影印下來,貼在無印的筆記上,左邊就是這個月的行事曆,右邊就是這個月要完成的事。

但是,我的週記事之後走鐘變成這樣:

還是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哪。

3. Hobonichi

摧殘過各式各樣的手帳,至今我仍然在尋找合適手帳的征途中。之前在李君婷老師的臉書看到她推薦 Hobonichi,用了十幾年。什麼樣的手帳能讓人一用十幾年?我實在很好奇就買了一本 A5 的規格。

月份是跨頁設計,解決了我之前抱怨空間太小的問題。左方跟下方都有空白處,可以紀錄本月的要務。

每週記錄表,筆直的直線區分了一週七日(不用再拿尺人工畫線了QQ),還有小時標記。左邊有本月的月曆跟留白,可紀錄本週的要務。

每日一頁,省去自己填寫日期的麻煩,還有時間標記跟空間記一些筆記。

要說 Hobonichi 有什麼缺點,大概是沒有夠多的空白頁讓我做專案追蹤。例如前面陰山手帳有每月習慣紀錄那樣的表格,可以做月追蹤。或是如果我有一個「財經知識養成計劃」這樣的專案,從閱讀專書、筆記、寫文、上線上課程等等的行動,在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的系統稱作「collection」,在 Hobonichi 裡是沒有多餘筆記空間這樣做的。但如果又要加上這些頁面,手帳就會太重容易扭到手了。

總的來說,Hobonichi 手帳大致上解決了我前面遇到的問題,覺得挺不錯的。接下來就要用 2021 肉身測試這樣的手帳實際好不好用了。

如果你有推薦的手帳,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幫助我寫下手帳征途的完結篇吧!

封面圖片來源:pakutaso

【2020ATD亞太年會 】何春盛:勞工找不到工作,公司找不到員工

研華公司執行董事何春盛今日在ATD亞太區年會中以「後全球時代看台灣人才發展與轉型策略」為題,討論後疫情時代企業與職場工作者的生存策略。

在演講一開始,何春盛簡述全球化與中國崛起的過程。從 1989年到2017年,台商在中國投資、設廠,粗估創造1,100萬個就業機會,估計投資2,800至3,000億美元。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球製造業往中國移動,在全球化2.0的時代,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從1985年至2017年,美中的貿易逆差累積達5.62兆美元。

物聯網與工業4.0滿足新興消費習慣

時至今日,製造業的潮流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更加多元,一個模板大量製造出的重複商品越來越少人青睞。何春盛認為,個性化的消費習慣使客製化比量產更有優勢,工廠也從集中生產轉變為分散生產型態。在物聯網與工業4.0的加乘之下,商品製造突破更多時間、地域、人力的限制。

台灣企業生存攻略:發產品牌,全球佈局

當全球科技公司,包括Apple、Amazon、Google等公司相繼投資台灣,顯現台灣已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進入亞洲的跳島。台灣生產的半導體、IC封裝測試、面板等全世界市佔率第一,顯示台灣能發展少量多樣、製程複雜、能高度客製化的產業。

由於台灣內部市場小,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因此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至關重要。何春盛說明,製造業價值鏈包含:材料、技術、設計、製造、業務、客服等,台灣要了解產品的「最終市場」在何處,擺脫製造思維,擁抱「市場思維」。當中國在美中貿易戰當中與世界脫鉤(De-coupling)以及去集中化(De-Centralize)的當下,「市場思維」就是台灣產業站穩腳步的核心。

勞工找不到工作,公司找不到員工

何春盛引用Oxford Economics的數據,指出台灣人才缺口世界第一。2021年,台灣的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是-1.5%,南韓是-0.9%,新加坡-0.6%,中國0%。

「現在企業人資找人找得很辛苦。好不容易找到,外商來挖角加個三萬,人就走了。」低薪結構、人才錯置、年輕人不出國深造、企業用才不育才,是台灣產業人才缺口的困境。

因台灣適合發展少量多樣、製程複雜、能高度客製化的產業,何春盛認為台灣未來需要的人才是:軟體設計、產品經理、品牌行銷、全球化管理。「但現在學校教育幾乎沒有在培養產品經理。」

何春盛認為工作者要培養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因為台灣人要跟全世界做生意。未來同事可能是印度人,也可能是波蘭人,所以需要跨文化認知與共識的能力。除了要有創新思維之外,使用科技工具的能力是必備的,更要有高移動力與高可塑性。「台灣沒有悲觀的理由。我們應該要選擇困難但是可以走長遠的路。」

【2020ATD亞太年會】Chris McChesney:讓人厭惡與讓人投入的工作

執行力的修煉作者克里斯麥切斯尼(Chris McChesney)是 ATD 大會第一場主題演講的講者。

克里斯說,並不是所有工作者都能對現在這份工作有高度參與感,即使有人已經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工作滿意度卻相當低落,克里斯引用 Patrick Lencioni 的著作The Three Signs of Miserable Job,指出令人厭惡的工作有三大特徵:員工的努力不受賞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帶來哪些不同、工作成果無法被量測。

要如何讓員工投入工作,建立參與感?「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重要,而且要在有意義的工作中取得進展」克里斯這麼說。

企業在進行管理時必須綜觀全局,將整個畫布區分成三塊:重大決策、例行公事、挑戰突破。挑戰突破是帶領企業成長相當核心的事,克里斯提出四個步驟:

一、執行極重要的事

為了讓整個組織繼續營運,企業員工有太多例行公事要做,光是這些例行公事就耗費員工80%的經歷,而真正重要、能推動企業成長的目標只得分配到20%注意力,如此企業要有所改變根本是相當困難的。

要如何讓員工的精力回歸到「挑戰突破」這件事上呢?要突破,自然要有一個突破的目標,克里斯說定目標的不敗方法,在於確認「起點」、「終點」、「完成日期」等數據。例如「要在今年12月31日前新客利潤要從14%提升到30%。」

但這是公司管理層立下的突破目標,無法把廣義的目標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因此,公司要讓團隊成員可以自己決定要做哪些事來達成大目標。

二、從領先指標下手

克里斯以減肥為例,很多人設定要瘦多少公斤,這是延遲指標(lag measure),因為它並不是立刻能看見的結果。領先指標(lead measure)則是指今天要吃多少卡路里、要運動多久等等。領先指標乍看之下很瑣碎,實際上要執行卻很困難。因爲人有認知偏差,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實際上卻沒有。只有追蹤記錄才知道實際表現。而唯有領先指標有所進展,延遲指標才會慢慢顯現。

三、設計醒目計分板

以量化的數據紀錄團隊成員的表現。克里斯舉Opryland Hotel飯店管理為例,過去將所有行李送至客人房間需要一個多小時。如果在收到每件行李的當下就立刻做記號,並陪同50%的客人將行李送到房間,就能將總時間縮短到20分鐘。

每一位房務人員都能在工作紀錄APP上註記今日標記幾件行李,陪同多少比例的客人將行李送至房間。「在有紀錄的情況下,人們會留意自己的表現並試著改善。」

計分板的設計是幫助紀錄,了解每日的表現,跟上一周期相比的差異。管理者可以協助員工設定做得到的目標,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工作表現的變化。

四、建立當責

可以帶領團隊成員問自己,我這個禮拜可以做哪一到兩件重要的事情,來提升我的領先指標?每週的團隊會議,可以報告上週的成果,回顧工作過程,再建立下週的努力目標。藉由計分板工具與管理思維的改變,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自己投入更多在工作之中,公司也能停止創造令人厭惡的工作。

2020 知識變現年會:知識就是產品,產品就是知識

2020 年 11 月,Tesa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舉辦【 2020 知識變現年會】,講題與講者如下:

  1. 個人與企業品牌的「知識變現」策略/Kaik 開課快手創辦人 林宜儒
  2. 無論是不是講師,都該學會的知識萃取術/前 Hahow 好學校 內容總監 原詩涵
  3. 影響力變現-意見領袖的商品化與品牌化/PressPlay 創辦人 翁梓揚
  4. 感性內容與電商結合的新商業模式/女主角飾品共同創辦人 許中涵
  5. 知識價值創新與工作坊成功關鍵/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 高永祺
  6. 知識工作者的企業內訓變現模式/言果學習創辦人 鄭均祥
  7. Podcast 的內容變現模式與挑戰/Firstory 共同創辦人 于子軒
  8. 財經與健康瘦身知識變現實戰之路/iFit 愛瘦身共同創辦人 謝銘元
  9. 有溫度的銷售講座/成真文創 負責人 王孝梅Qmei
  10. TeSA 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凱絡媒體 CARAT商務長 陳顯立

這個年會主打的 TA 是想要拓展品牌知名度與開發業務的創業老闆,想要把自己的專業轉化成收入的知識工作者,以及想了解趨勢與變現模式的知識產業從業人員。

這場年會的開場請林宜儒談知識變現的大框架,接著各位老師分享線上課程(原詩涵)、工作坊(高永祺)、企業內訓(鄭均祥)、Podcast(于子軒)等產品的開發與製作方法,也有談顧客關係、內容生成的 WowFood 新場景(翁梓揚),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的女主角飾品(許中涵)、持續用不同形式創建內容謝銘元老師,還有分享面對客戶的銷售講座心法(王孝梅)、TeSA 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陳顯立)等。

每位講者準備的內容都很扎實,實用性也高,分享很多聽完可以立刻帶走的知識與行動方法。但我還是得老實說,聽了一整天下來大腦還是霧煞煞。覺得知識很多,多到有點雜亂的感覺。

林宜儒老師在開場的演講畫了一個知識經濟供應鏈:

知識經濟供應鏈。來源:林宜儒

指出知識變現是創作者把知識傳遞給消費者的過程。創作者透過知識萃取,將之產品化,以書籍、演講、課程等形式呈現,再透過資訊系統輔助販售形式(買斷、訂閱、會員),再選擇能觸及消費者的通路加以行銷,就構成了這個知識經濟供應鏈。

於是我將知識變現理解成「把知識轉化成產品再販售」的過程,既然是產品製程,那就可以用產品的思維來理解這整個知識變現年會的內容。

目前我想到的產品製程是「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裡提到的「個人商業模式圖」。

來源: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這張圖摘要了一個產品的誕生過程:

(1)關鍵合作夥伴(Key Partners)
能幫你把價值提供給別人的人,能支持你行動的人,能提供關鍵資源或從事關鍵行動的人。

(2)關鍵活動(Key Activities)
你在做的事,例如生產、建造、銷售、解決問題等。

(3)關鍵資源(Key Resources)
了解你是誰?什麼事能讓你很投入?你喜歡獨自型的工作還是喜歡與人一起合作?你的關鍵能力有哪些?在自己之外,你擁有哪些資源?(如人脈、組織)

(4)價值主張(Value Provided)
你要傳遞給客戶的價值是什麼?你能幫別人解決什麼問題?客戶透過你的幫忙會得到什麼好處?

(5)客戶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s)
你如何持續幫助客戶?客戶期待你怎麼跟他們建立關係?(線上或線下?)

(6)通路(Channels)
你的客戶習慣用什麼通路?哪一個通路的轉換效果最好?怎麼讓新客戶找到你?

(7)目標客戶(Customers)
你的價值要傳遞給誰?什麼樣的人仰賴你的產品或服務?你客戶的客戶是誰?

(8)成本結構(Costs)
你要付出的時間、精神、成本有哪些?為了這個產品你要犧牲的事情有哪些?哪一個關鍵活動最耗費你的成本?

(9)收入與好處(Revenue and Benefits)
你的客戶願意為了你的產品或服務付出多少錢?除了收入,你還會獲得哪些?(例如成就感、專業提升、更多自由時間等)

有了這個商業模式圖,要理解知識變現年會的 10 場演講就容易了。以下從知識變現框架、知識產品怎麼做、客戶關係、通路、價值主張等角度來談。

一、知識變現框架

(1)個人與企業品牌的「知識變現」策略 林宜儒

這場演講以「咖啡寄杯、手機叫車、現代健身房」這三個案例開場,說明所有的創新都是從解決客戶的問題開始。這幾個案例的共通點是結合了各種技術技能,以改善用戶體驗為目標,讓知識成為創造商業收入的力量。想進入知識變現產業的人,可以先細讀上面的「知識經濟供應鏈」投影片,思考自己想要站在整個供應鏈的哪個位置。

這場演講也提到 RBF 營收分潤的融資模型(Revenues-Based Financing),指的是重視「協作效率」與「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一個產品從出廠到抵達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中,有時會被平台或通路取走不小的利潤。而 RBF 就是要透過科技的輔助,讓不同才能的人共聚在一起,一起打造產品,最大化每個人能得到的收益。

二、關鍵活動:知識產品怎麼做

(1)無論是不是講師,都該學會的知識萃取術 原詩涵

喊涵老師講的就是知識經濟供應鏈裡面第一階段:「知識萃取」的方法。要有效率的萃取知識,首先要想清楚客戶想學習的初始動機是什麼?以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向來萃取知識,才不會做出客戶不需要學習的內容。可直接操作的萃取技術如下:

  1. 用戶使用知識型產品之前的起點為何?
  2. 用戶使用知識型產品之後的終點為何?
  3. 為了讓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你要告訴他哪些方法、資訊、訣竅、注意事項?
  4. 你做這件事,別人同樣也做這件事,你會比別人多做哪些?
  5. 把知識切成最小單位
  6. 交換知識點的順序,藉此檢視教學邏輯與教學的必要性

(2)知識價值創新與工作坊成功關鍵 高永祺

高永祺老師在演講裡分享經營工作坊的方法。為什麼選擇工作坊?因為工作坊的內容向上可以轉換成線上課程、教學文章,向下可以轉換成顧問、專案服務。它能直接面對用戶,利用與學員互動的過程中找到可再挖掘的知識內容,作為未來生成課程的元素。

好的工作坊會在開始之前點出學員的痛點,想做好某件事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困頓。在講授知識點之前,會讓學員試著操作,遇到困難後由講師提供解法,之後再給予學員時間修正嘗試,最後做出可以帶回家的作品。

(3)知識工作者的企業內訓變現模式  鄭均祥

對於想要當講師的人來說,這場演講很實在也很誠懇地給了 SOP。小美老師先從「需求」開始談,企業為何要內訓?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可能是提升員工能力,可能是栽培管理階層,也可能是例行公事。了解需求後就能根據企業需要去打造「課程」這個產品。

講師的利害關係人至少有三個:付錢的人(老闆)、評估的人(HR)、使用的人(員工)。每個人對這堂課的期待跟日後會的效益都不同。例如付錢的人希望可以透過付錢來解決問題,評估的人希望透過講師來幫老闆解決公司的問題。對員工來說,課程能不能對自己的職涯產生效益、不要浪費時間最是重要。

重點摘要:

  • 了解企業開課原因
  • 為何企業要往外尋找培訓資源
  • 影響訂單是否成交的三種人:付錢的人、評估的人、使用的人
  • 評估要點:經歷、口碑、內容、授課技巧
  • 內訓課程類型
  • 個人定位
  • 市場是藍海還是紅海?
  • 要鎖定的TA是誰?

三、客戶關係

(1)影響力變現:意見領袖的商品化與品牌化 翁梓揚

影響力變現的方式似乎很直觀,只要找網紅合作產品就會賣得好嗎?首先要留意的是「注意力不等於影響力Paul 舉了 AV 女優明日花綺羅的例子。明日花綺羅擁有廣大的粉絲與注意力,轉行賣內衣後曾創造不少話題,但是最終的銷售成果卻不佳。這是因為明日花綺羅的粉絲與會購買內衣的消費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這場演講提到,影響力變現看重的是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某個社群主打優惠時,要營造「這個社群的用戶是特別的」、「只有這個社群才擁有」的感受。

品牌要創造易於互動的內容,這個互動的元素又能再生成新的內容。內容創作者與粉絲互動的過程中,也就成為具有策略的用戶營運者。

(2)感性內容與電商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許中涵

「女主角飾品」不只是賣產品,也賣體驗。創造豐富的內容讓消費者細細玩味。從產品內容企劃、行銷內容規劃,到經營線上與線下活動,拉近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透過這些互動內容在生成新的內容成為未來產品製作的養分。我自己對於張愛玲的雙鏡組產品很感興趣,原來張愛玲也可以是知識變現專家。

此外,「女主角飾品」若要深入談知識變現,我會更想知道公司是怎麼決定產品主題?從女俠元素、中藥元素到民國元素,這些素材成為飾品敘事的過程是什麼?

(3)財經與健康瘦身知識變現實戰之路 謝銘元

謝銘元老師認為知識變現先從內容做起,藉此吸引讀者與潛在客戶,同時透過建立社群來觀察商業需求。利用社群開發產品的優點,直接面對客戶意見、取得信任、開發產品、快速修正產品與行銷策略。

社群意見要如何追蹤和實現?可參考開發前、中、後步驟:
開發前:觀察文章數據、整理用戶意見
開發中:開放用戶投票、真人試用修正
開發後:引導回饋、前線人員回饋、比對過往業績
(日後改版與新品的參考方向)

(4)說出一場有溫度的銷售講座 王孝梅

銷售講座是一場有商業目的性的演講,內容要讓聽眾得到東西,同時有著「必須要達成目標的強烈意圖跟執行力」。

銷售講座最看重的就是現場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從開場到核心內容,從提案到成交,都要盡可能了解聽眾的背景、需求,想辦法為客戶創造有價值的內容。講座核心內容的設計方向:

  • 為觀眾創造價值的實質內容(為聽眾著想,希望他們可以學到東西)
  • 把自己的優勢轉換為產業知識(不要講自己的產品有多強,要談產業知識,對後續的產品服務提案作出暗示)
  • 真心為客戶的客觀觀點(你跟別人合作,沒有我也沒關係)

四、通路

Podcast 的內容變現模式與挑戰 于子軒

這場演講在很短的時間解析了 Podcast 的本質、特色與變現模式。變現模式包括:廣告、行銷、贊助。

演講內容很豐富,可以參考 Yu Hsin Wu 的這篇文章,已詳細地整理出講座的重點。我會把這場演講理解成「通路」,是因為我認為 Podcast 是傳遞內容的「媒介」,能不能透過廣告、行銷、贊助來變現,關鍵都在於 Podcast 的內容是什麼。

五、價值主張

TeSA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 陳顯立

這場演講也提出了一個模組,「商業轉型的四大鴻溝」:

商業轉型的四大鴻溝。來源:陳顯立

這個模組敘述了從資訊到能力的四個階段:從無到有的資訊,從資訊到系統化的知識,從知識到做得到的技能,從技能到內化成習慣的能力,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之間都有一個 gap。要跨過 gap 沒有捷徑,必須在每個階段保持警覺,累積超過的閾值,就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陳顯立老師說,TeSA1.0 是電商補習班,透過開設課程來得到收入,與其他教育機構相互競爭。到了 TeSA2.0,它已成為商務交流 Hub,收入是多重來源,不再追求短期獲利。2.0 建立一個平台讓學員互相交流、資源互相媒合,彼此生意互相加持。

我想 TeSA 從 1.0 走到 2.0 的過程,就是應用「商業轉型模組」的成果。透過轉換服務內容,從提供「產品」到提供「平台」,與用戶的關係從單向(生產者-消費者)拓展到更多的面向。

小結

就像 Naval Ravikant 在 podcast專訪裡面提過的,任何知識都有其基礎,只要有了根本知識,就再也不用擔心理解新的知識。

於是我就想,所謂「知識變現」這個近幾年開始盛行的「顯學」,它的知識基礎在哪裡呢?我會覺得每位老師講的內容似乎是各自獨立的學問與經驗,就好像散落在海灘上的寶石,撿拾的人若不把這些經驗知識串接起來,就只是收集很多收藏品但沒有應用的文物陳列館而已。於是寫了這篇文章,不知道你怎麼理解這場知識變現年會呢?

《職場寫作課》,我的寫作推進器

從小到大,寫作對我來說就像是呼吸一樣,是我表達想法與感受的慣用媒介。可以說寫作是我的熱情所在。可是這個熱情跟靈感簡直是一模一樣,就是有熱情就會一直寫,沒熱情就會休耕沒有期限。

2017 年我購入人生第一堂付費線上課程(以前都是看免費的 Coursera),《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的講師是李柏鋒老師,後來又參加李老師「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讀書會。在這場讀書會受到啟發,開了一個比較認真的部落格(以前的無名小站不算),開始在上面分享我的讀書筆記與其他文章。

說什麼創作可以讓自己被看見,這個部落格寫了兩年,好像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在看,寫部落格沒有什麼持續的動力跟紀律,就是有話想說就上去發洩一下。雖然寫作是我喜歡的事,但有時候寫到一半還是會悲從中來覺得寫這個有什麼用呢?不如去玩 Switch。

寫作是會呼吸的痛

對我來說,寫作有三個大困難。第一是覺得被看見好像不錯,但是對於被看見的目的卻還不是很清楚。第二是不知道要寫什麼主題。第三是不知道怎麼經營內容讓文章被更多人看見?

我同意寫作是打造個人品牌、讓自己被看見的方法,雖然我已經寫過一些文章,但實際上我並不知道怎麼做。今年五月李老師《職場寫作課》開始募資,忍不住手滑又獻金給 Hahow。

八月課程上架之後一集一集把課程看完,這堂課幫助我解決不少寫作的疑惑跟困難。我把課程給我的幫助歸納成三項:

1. 分享寫作故事,梳理被看見的過程

我非常喜歡第一章老師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從跟網友對話,到把想法寫成文章,因為文章寫得很好而受邀寫專欄,現在則是一位科技媒體主編,寫專欄的同時也看很多專欄作家的文章。

這個個人生命歷程的分享,讓我知道文章的價值在於明確傳達自己的理念。當然「想被看見」有一個目的,可能是想被挖角,想要有人來邀請合作,想要被肯定,想要被轉貼等等。但是寫作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想說什麼話。

我認爲「知道自己想講什麼」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為寫而寫,全世界唯一忠實讀者(me)也會覺得「我到底看了___?」吧。

2. 蒐集寫作內容,優化文章形式

可是,到底要怎麼知道自己想講什麼呢?這堂課厲害的地方就在第三章。這一章分享做閱讀筆記的方法,還有如何組織輸入的內容。此外,在職場與個人的生活中,可以寫讓自己更好的 AAR(行動後評估),這不僅是改善工作能力、優化生活的技巧,AAR 也可以是寫作題材的資料庫。

第四章則是專攻形式,這一章給我很大的提醒,那就是要用讀者的角度來省視自己的文章。我以前寫文章都不會放次標題,也沒在管段落編排,因為我覺得能寫出來已經感謝天感謝地了,冰雪聰明的讀者一定看得出我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吧!

看完第四章,我才發現,原來沒分段的文章會讓手機螢幕整個滿版,讓人看了倒退十步直接跳出。以前作文都是規規矩矩起承轉合分四段,現在才知道為了讓讀者好閱讀,段落切碎一點沒關係,只要用次標題把各段串起來就好了。

這個標題的功能不只是為了讀者好閱讀而設,對寫作者來說,更是幫助聚焦的好工具。寫一寫沒事看一下這段的大標題是什麼,提醒自己不要離題。同時,也可以把次標題用問句的形式來寫,問句下方的段落就是答案,直接讓讀者按圖索驥,皆大歡喜。

另外,我自己也很愛「關鍵字與 SEO 規劃」這個單元。老師分享很多關鍵字規劃的工具,也提醒我「要寫別人會搜尋的文章」。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因為我以前都是寫自己想寫的,從沒想過讀者想看什麼。

於是我後來寫文章都會思考「這篇文章是要寫給什麼類型的讀者看呢?」「這篇文章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抱著這個思維寫作,就會覺得找到了寫作的目的跟意義。

3. 主動與社群串連,老師親自批改作業

職場寫作課》第五章是「成為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對於有志於成為專欄作家的人來說,這一章簡直是超完整的尋寶地圖,路線怎麼走,哪裡有補給,哪裡有地雷通通幫你標好了。

要成為自媒體,要好好經營跟讀者們的關係,跟利害關係人(編輯、其他寫作者)的應對進退也很重要。老師除了把自己過去如何成為專欄作家的心得整理成重點,也在課程中提醒學員,「被看見」是個過程,但我們要設立一個更高的目標,那就是把自己的想法(一篇篇的專欄文章)建構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最容易進用的形式就是一本書。

寫到這裡,我一直沒講到的就是老師設計了十個作業給我們寫!這十篇文章從自我介紹類的職場故事文、職場乾貨文到串連社群的講座筆記文、書摘文、活動宣傳文都有。然後老師還會親自批改給回饋。重點是老師會在學員專屬社團逼(鼓勵)大家看課寫作業,真心覺得這是寫作家教班吧。過去我的線上課交作業率是 10%,開課兩個月到現在已經默默的交了 4 篇作業了(在社團裡,我變成不是我的我)。

老師改作業

寫作的 Before & After

想跟你分享學習職場寫作的差異,這是我以前的部落格:

以前的文章

文章寫得很高興但都沒重點,也沒有關鍵字規劃,文章也沒有要幫助誰解決什麼問題(文章是要寫給小朋友看嗎?還是要寫給正在找繪本的家長或老師看呢?),這是標準「越寫越懷疑人生」的部落格。

後來我鼓起勇氣買了網域,選擇的名字是 kaizen everyday,主要是受到《原子習慣》的啟發,相信自己每天只要改善一點點,長久下來就能讓航道走向更美好的方向。

在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部落格裡,我開始實踐《職場寫作課》的內容,每一篇文章下筆之前都會先釐清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才開始寫。

因為這堂課的啟發,我的文章開始有讀者,能與讀者互動真是很新鮮也很愉快的事。讀者大大們也不吝給我建議,讓我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對於想寫作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或是跟我一樣用感性來寫作的人,這堂課會幫助你優化選題、撰寫、發表的過程。對我來說最逼人(實用)的還是學員社團,在上面有很多大大同學,看著大大們的文章,自己也會想要更努力。

真的很感謝建立寫作社群的李柏鋒老師,感恩《職場寫作課》,讚嘆《職場寫作課》。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寫時事分析文?Medium百萬作家Evonne蔡伊芳老師的產品系寫作法大公開

Evonne 蔡伊芳老師是 Medium 上有一萬八千多人追蹤的作者,閱覽人次數百萬,也是商業思維學院的產品系主任。九月底開了一場線上講座,分享如何寫時事/產業分析文。從選題、構思內容、文章結構到通路策略,Evonne 老師不藏私分享寫作方法,整場講座既緊湊又精彩,本文即講座內容摘要。

有興趣的讀者先讀這篇「小七不做咖啡跨店寄杯,是因為追求「現金流穩定」?」,再跟著老師的寫作步驟寫出自己領域的時事分析文!

如果你想寫時事分析文,下筆前首先要思考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 寫開心的:可以直接把本分頁關掉跳出(XD)
  • 鍛鍊分析能力:不追求流量,想建立分析框架跟思考習慣
  • 成為意見領導者:核心專業+長期經營關鍵字+辨識度
  • 我就想追流量:流量不是目的,只是過程。可以想想你希望透過高流量得到什麼?

想清楚寫作的目的猶如設好導航的終點,如此路線才會出現。接下來進入正題。

寫出好的時事分析文有如打造一個好產品

Evonne 是產品經理背景,她認為寫好時事分析文跟打造一個好產品是一樣的。要打造好產品有四個核心步驟:

  1. 用戶是誰?他們遇到哪些問題?
  2. 我要提供什麼解決方案給他們?
  3. 如何創造優質的使用者體驗?
  4. 我要透過什麼行銷通路把產品介紹給用戶認識?

跟照鏡子一樣,寫好時事分析文的四個核心步驟:

  1. 選題(40%):讀者是誰?他們會關心什麼議題?他們對什麼議題會有疑問?問出一個好的問題會吸引注意力,影響力也會被放大。
  2. 內容(30%):我的論點是什麼?我的論點怎麼回應他們的問題?
  3. 形式(20%):我怎麼編排段落與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很順暢?
  4. 發表(10%):我要把文章放在哪個平台擴大

Evonne 以小七這篇文章為例,分析上述的四核心如下:

  1. 小七、全家、咖啡、寄杯(讀者熟悉、有興趣的時事)
  2. 交代背景、主題有思考價值(寄杯這麼方便又能提早收到現金,為何7-11不寄杯?)、論點有層次(從直觀的現金流到分析小七的存貨控管,再到比較客單價)
  3. 用一問一答的 PK 對比語氣論述、口語化、短句與短段落
  4. 先發表在 Medium、Facebook,後轉載於商周、經理人、數位時代

以下就這四個核心一一介紹。

一、如何選題?

選題有公式: 喜歡=熟悉+意外。

選擇大部分讀者熟悉、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有興趣的主題,這一點有做到,就會吸引讀者的眼光。如果能提出讀者意料之外的觀點,也會讓讀者印象深刻。

舉前面小七的範例來說,Evonne 並不是分析哪家的咖啡比較好喝,而是分析兩家超商的財報與寄杯對店家的好處為何。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小七根本不需要寄杯,營業額也能完勝全家。

對於想要經營長尾流量的作者,就可以思考自己想要吸引讀者長期關注的關鍵字是什麼?

1. 如何找到值得經營的關鍵字?

在選題時,找好關鍵字的方法有三種:

  1. 你想經營的個人品牌方向是什麼?
  2. 在你所在或有興趣的產業裡,受到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3. 可以跟你的工作結合的議題,有興趣的話就長期經營

舉例來說,林佑祺長期經營安全監控產業的部落格,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識他,但只要想了解監控產業,他的部落格是必讀的內容。即使他的粉專不是十幾二十萬讚,但他創了一個監控產業的社群,聚集了這個領域的大大們,也建立的影響力。

2. 找文章主題與關鍵字的四個方法

  1. Google Trend
    可以訂閱 Goolgle Trend,設定關鍵字,讓它每天寄信到你的信箱。例如近期的關鍵字是「主動脈剝離」。但 Evonne 更建議用 Goolgle Trend 看「搜尋熱度」。你可以搜尋自己想寫的關鍵字,例如比較「產品經理」、「專案管理」、「產品開發」發現,「專案管理」的搜尋熱度高於另外兩者,那就可以考慮用「專案管理」這個關鍵字來寫文章。
  2. Google 快訊
    如果你關心某個主題,可以到Google快訊訂閱關鍵字,讓它每天寄通知給你。例如你設定「華碩」當關鍵字,Google快訊就會寄跟這個主題有關的文章、新聞、部落格給你。
  3. Answer the Public
    可以設定主題跟搜尋地點,得出大家都在問什麼問題。如果搜尋「專案管理」,這個網站就會依據「what」、「can」、「how」來分類問題。例如「專案管理師的薪水如何?」「專案管理師可以在家工作嗎?」「如何成為專案管理師?」你可以從這個網站找到寫作的靈感。
  4. 網路媒體最新、最熱門的文章
    可以到數位時代、商周的網站看最新、點閱率高的文章主題是什麼,大家在討論什麼議題,從中找到靈感。看越多你會漸漸發現熱門文章的模式,例如資訊類的點閱數會高於評論類的文章,「圖解」、「Q&A」也是很受歡迎的文章。

談到這裡,Evonne 提醒大家,不要選「不熟悉」或「不意外」的主題。例如不要選目標讀者不關心的主題,不要寫自己不懂的內容,不要寫被講到爛的題目(不要跳進紅海),不要寫沒有獨特觀點的文章。

二、內容鋪陳:開頭、結構、論點、結尾

1. 開頭

  1. 鋪陳背景:為了讓讀者了解文章背景,要先描述客觀事實。盡量直接引用資訊(原始報導、新聞稿、影片),不要放入個人主觀立場。
  2. 劃定戰場:決定自己要討論什麼,不討論什麼。例如 Evonne 寫的 Pornhub為什麼要送免費會員資格?討論的是獲客策略,沒有要討論使用者體驗或道德議題。劃定戰場幫助文章聚焦,也不會莫名引戰,就算戰起來了,也會知道自己的立場是什麼,能堅定回應。
  3. 打預防針:如果你寫文章的目的是建立影響力,就要有心理準備,不一定所有人都會認同你的觀點。這時候就要打預防針,控制讀者的期待,降低引戰的機率。
  4. 避免論斷:如果意識到這篇文章可能會有爭議,在用詞上就可以委婉一些,不要寫出論斷的句子(例:這根本不會有問題 vs. 我不理解為什麼會有問題)。

2. 結構

文章結構是一個邏輯的推演過程,讓讀者慢慢進入你論述的情境。可以參考以下兩種結構來寫作:

(1)SCQA

  • 情境(Scenario):看到什麼情況?
  • 衝突(Conflict):這個情況跟預期有何不同?
  • 問題(Question):這背後可能有什麼問題或意義?
  • 答案(Answer):答案或解決方案是什麼?

首先描述看到的情況,接著討論這個情況顯現了哪些衝突?通常衝突就是論點可以發展的地方。接著分析這個衝突背後的問題跟意義是什麼,最後則是提出解決方案。

以小七這篇文章來說,「情境」是小七不跟全家一起做跨店寄杯服務。「衝突」是從小七的店點、貨源調度、金流等角度來看,跨店寄杯好處多多,為何小七不做?「問題與意義」是小七 City Cafe 的營業額與客單價遠高過全家,「答案」是小七的實力堅強,不需要透過跨店寄杯來增加營收。

(2)辯論結構

  • 上位概念:我認為什麼價值很重要?
  • 需要性:為什麼這個問題值得被解決?
  • 根屬性: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對症下藥?
  • 解決力:這個方法可以多大程度解決問題?
  • 損益比:這個方法和其他方法/現況比起來,有什麼好處跟壞處?怎麼說服大家採用你的方法?

以下舉例說明:

  • 上位概念:健康很重要
  • 需要性:胃痛表示健康不好,要好好治療
  • 根屬性:胃痛可能有哪些原因?
  • 解決力:哪些治療方式可以有效解決胃痛?哪些治療方式看起來可以緩解但無法根治?
  • 損益比:用這些治療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好壞處是什麼?說服大家用你的方法來治療。

建立上位概念,釐清自己想要說服讀者的論點是什麼,整篇文章的立場才會有一致性,也才更有說服力

3. 論點

如何讓自己的論點有說服力?

  • 掌握度:寫自己有把握的論點、寫自己很懂的主題
  • 價值感:對讀者有幫助,有收藏的價值。觀點與眾不同,分析深入
  • 情緒:文章有一些個人主觀,但用客觀佐證。
    例如: Evonne 在小七這篇文章的主觀是「跨店寄杯很好啊,為何不這麼做?」再把小七跟全家的財報(客觀佐證)拿出來比較。也可以用「對比、PK」在文章放入戰點跟附和點。

4. 結尾

在結尾總結這篇文章的重點,重新強調論點。此外,如果不想引戰,可以在結尾再打一次預防針,例如Evonne在小七的文章結尾就說:「小七囂張有囂張的本錢,但全家要追也很有追的方法,最後受惠的還是各有所好的消費者了。」並沒有特別吹捧或貶低哪一方。

三、提升使用者體驗,讓文章更好讀

1. 歐陽立中老師的 104 法則

10 個字一行,4 句一段。不一定要 100% 遵照這個法則,但可以參考 104 法則的概念,適時分段,段落重點可以用大標題標示,如果是清單型的內容,也可以用符號列點,提高閱讀舒適度。當然,每一段的字數不要太多,因為用手機看會滿版整個都是字。

2. 善用轉折詞與連接詞

  • 因果關係:於是、因此、因為….所以、只要…..就
  • 層次關係:不僅、不只、甚至、而且、還有、更不用說、再說、更進一步說、退一萬步說
  • 轉折關係:然而、但是、不過、相對而言、不是…而是
  • 強調:尤其、最重要的是、再強調一次、關鍵是

轉折詞不只是讓文章讀起來有變化,更是指引讀者了解論述重點的標記。

3. 描繪細節跟對話,營造真實感

第一份工作主管教我的事這篇文章中,Evonne 用對話描述她跟 S 姐之間的關係,重現對話情境。她用文字捕捉多年前那個新手的樣貌(用「嗯…」表示遲疑、思考貌),讓讀者一邊讀腦中一邊浮現畫面,文章的

4. 讓內容好懂好記的 5 個訣竅

  1. 三的魔法:在寫文章前,可以找出「三個重點」或「三個原因」,讓讀者快速掌握文章架構。
  2. 層次與等級:以階層定義、介紹要傳達的訊息。例如初階、中階、高階產品經理的工作目標是什麼?有哪些不同?劃分層級帶領讀者由淺水涉入深水。
  3. 對比:透過定義可以了解一個概念,透過比較則知道這個概念的特質何在。
  4. 問答:設想讀者會有的疑問,再趁勝追擊來回答。
  5. 分類:把要談論的資訊分類介紹。例如大人學五種心酸的PM工作就把工作者分成「闖關人」、「傳令鴿」、「打字員」、「客服」、「負責道歉的」。讀者看了就會有興趣,還會想自己是哪一種?

這 5 個訣竅都是輔助大腦吸收知識刻意創造的「組塊」(chunk)。

另外,也可以在文章裡埋一些轉折、意外、打臉,出乎讀者意料的鋪陳也會吸引人繼續看下去。例如在第一份工作主管教我的事這篇文章中,大老闆詢問 Evonne 跟直屬主管 S 姊寫好案例要幾天,S 姐說要兩週,Evonne 卻說只要兩天。事後 S 姊把 Evonne 單獨叫進辦公室,卻不是為了洗她的臉(那是為什麼呢?請看原文)。

四、文章寫好要放哪裡?平台選擇,行銷與通路

1. 借流量

  • 高流量平台:商周、經理人、數位時代 對新手作者來說,文章能獲得大媒體轉載很快能帶來流量,引起讀者注意。
  • 主題平台:商業思維學院社團、LinkedIn 找到有主題的社團發表文章,團員有共同的興趣,轉貼意願也高。在 LinkedIn 這個社群發表職場文的觸及率也不錯。雖然社團不是最多人的地方,但卻是你的讀者聚集的地方。
  • 作者合作:找其他作者客座、串聯寫作,可以把好的內容介紹給雙方的粉絲。

雖然平台可以帶來閱讀的流量,但利用平台也有缺點:
(1)留不住讀者 在平台上有13萬人閱讀,轉到平台者卻寥寥無幾。
(2)SEO 會被平台搶走 搜尋同一篇文章,自己原創的部落格排名輸給轉載文章的平台。

2. 造流量

透過 SEO 技巧經營關鍵字,利用 Google Trend 找寫作主題。

3. 存流量

鼓勵讀者訂閱電子報、加入 line@、加入社團、粉專等,讓未來的文章容易觸及到讀者。

結論

總結來說,「沒有準備好,不要寫時事分析文。」寫作前要釐清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想要得到什麼。劃定要討論的主題,了解自己的立場,為讀者建立正確的期待。寫自己懂的主題,找足夠的佐證,驗證資訊來源,確保內容正確。不要隨意戰別人,更不要只破沒立(沒有自己觀點只是批判的話,就只是個很生氣的人而已)。

Evonne 老師在講座最後引用《成功原來有公式》裡的話:「你成功的機率在於你是否願意反覆嘗試突破。」就讓我們一起持續寫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