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enz 是一位做線上教育的藝術家,用直播的方式教學生畫畫,每年栽培將近三萬個學生。放眼望去,有誰能夠在「線上」用「直播」的方式「教畫畫」,然後每一班有上千位學生呢?沒有人不好奇這龐大的組織是怎麼運作的。K大在這個講座裡談自己的創業史,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建立自己的王國,讓人聽的如癡如醉。聽完講座,有關 K 大的萬人線上美術課是怎麼做出來的,以下寫出我的觀察。
發揮客家精神完美演繹「綜效」
K 大說剛出道的時候,一個月可以畫四張圖,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兩萬多塊。後來發現把自己的作品集結成冊,自費出版在同人展上販售,同一張圖就能為他賺兩次錢。「綜效就是做 1 件事,但達到 1.3~1.5 倍 的效益。」K 大用客家精神把「綜效」發揮到極致,畫一張圖可以:
KK 魔法學院的規模能魔性地成長,是 K 大十年來對「改進」(或說迭代)這件事非常執著。從學生時代拿自己的畫冊去同人展賣的時候,他就進行各種「測試」,書要直的擺橫的擺還是要堆疊?堆疊的角度怎麼喬才會有比較多人買?成為老師之後,他也不斷對自己進行壓力測試,可以一次教 10 個人、30、50、100、200 人?直到在台北租不到更大的教室,他就把觸角伸到沒有空間限制的線上教學。K 大也會對助教進行壓力測試,測試 1 個助教最多可以帶幾個學生?10 個、50 個、100 個、200 個、300 個、350 個?最後發現 1 對 300 剛剛好之後就用這個模式來運作。
課程內容標準化、學生作業標準化、助教工作內容也標準化
K 大也發現傳統教畫老師上課有「興之所至,盡其在我」的問題,也就是今天有興趣講什麼就講什麼,課名相同的課程每一期內容都不一樣,學生的體驗也跟著上上下下。所以 K大在備課的時候不僅會規劃這一堂要教哪些知識點,還會把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方式、範例、笑話等敘述優化再優化,最後定案成一個標準化的授課內容,確保每位學生的課堂體驗一致。
不僅老師上課的內容標準化,學生的作業也要標準化。「請你這禮拜畫一個人像」這種作業 K 大是不會出的,因為變項太多了。出這種題目的下場就是最後就會收到各種類型的人像,以各種顏色、各種角度,排列組合出令人崩潰的作業們。所以 K 大出的作業都很具體,比方說「請你這禮拜畫一個粉紅色頭髮、臉側45度角、光從右上打過來的人像。」把學員作業標準化,也順帶把助教的工作也標準化,這麼做不僅可以確保學生學到老師要傳達的知識,也可以增加助教改作業的效率,節省所有人的時間。
我覺得 K 大之所以成為 K 大,是因為他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因為看重畫畫這個作品,所以在同人展擺攤的時候,會想怎麼擺可以吸引更多人欣賞他的畫。因為看重自己的課程,所以他會在學員購課之前就開始佈局使用者體驗。從開課到完課,他都是希望學員能夠有收穫,不要像以前的自己,寶貴的時間莫名被老師們耽誤。從想幫助學生的心出發,往往能研究出對學員最好的學習方法。學員有進步很有感,自然一個拉一個來上 K 大的課。
Alex 說:「雖然Planet Money是個財經節目,我們談數字、談經濟學概念,但我們真正在談的是情感與感受(emotions and feels)。」他在這堂課放了一段廣播給大家聽:一位兩個孩子的媽 call in 財經節目,她每個月大概賺三萬多台幣,但自己實在很難存錢,除了要照顧孩子之外,男朋友還會管她的錢。主持人立刻問:「他有打你嗎?」媽媽:「…沒有啊。」主持人的語氣瞬間變得很嚴肅,他說:「你趕快帶著孩子去申請社會庇護,這是你現在唯一要做的事。」
2. 怎麼在podcast裡設計好故事?
Alex 建議,在podcast裡說故事要有以下四個元素:
一連串的動作
細節
轉折(笑點、畫龍點睛之處)
省思
Alex 舉了演員 Tate Donovan 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四個元素。Tate Donovan?他就是Friends 六人行第四季裡面,Rachel 愛上的那個Joshwa啦。這個例子在 This American Life 的 20 Acts in 60 Minutes 裡,可以從1:37開始聽。但想了解更多,可以從頭開始聽,這段不用 5 分鐘就可以聽完。
Scott H. Young 在Ultralearning 《超速學習》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人認為去讀研究所是職涯發展不順的解方。如果有個 MBA 或其他碩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花了兩年拿到學位之後(有人可能還要還學貸),發現自己跟兩年前一樣,工作也沒有變得更好找。
數月前我從 Back to basics 得知 Ultralearning 這本書,當時買了有聲書來聽,今年 5/1 中文版(《超速學習》)上市,立刻買來看。希望徹底讀懂然後從中歸納出往後學習財經知識的方法。
Scott H. Young 在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人認為去讀研究所是職涯發展不順的解方。如果有個 MBA 或其他碩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花了兩年拿到學位之後(有人可能還要還學貸),發現自己跟兩年前一樣,工作也沒有變得更好找。所以學習任何東西前,都要仔細研究自己學完之後想要得到什麼?又要怎麼學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Scott H. Young 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還舉了很多實例。其中最感動我的是梵谷。梵谷 26 歲才開始學畫,人家畢卡索 7 歲就開始學素描了。我覺得沒什麼比「梵谷26 歲才開始畫畫最後成為梵谷」更激勵人了。
Once you can easily and automatically recognize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when it occurs,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One way is to think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crutches” or mental tools that can help you get through some of the worst parts of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As you get better about taking action on the project you’re working on, these crutches can be changed or gotten rid of altogether when procrastination is no longer a problem. A first crutch comes from recognizing that most of what is unpleasant in a task (if you are averse to it) or what is pleasant about an alternative task (if you’re drawn to distraction) is an impulse that doesn’t actually last that long.
我覺得譯者是如實地呈現原文的樣貌。我不知道母語讀者讀這段原文會有什麼感覺,不知道他們會覺得原文稍微冗長嗎?以第一句英文來說,如果這樣寫:Once you recognize you are procrastinating,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是不是更好讀呢 ?
有時看網拍的照片覺得喜歡就下單,或是看到朋友穿哪一件衣服好看也想買同款來穿。謹慎的人可能會告訴賣家自己的尺寸問這件適不適合(隔空抓藥?),有選色障礙的時候就看網友的評價,哪一件比較多人買就買哪件。我想買的衣服不是我的衣服,我想買的是一種希望,希望自己穿上同款後可以跟 model 一樣漂亮。「先買起來等瘦下來之後穿一定很漂亮」這種話大家都不陌生吧。真槍實彈去門市試穿才是降低買錯衣服機率的正道啊。
正文開始前,先推譯者洪慧芳的粉絲頁Back to basics。她常分享好書,《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卻沒法跟人說半句話》是其中一本。
乍看中文書名會以為這在講社交恐懼症的貓奴嗎?看原文則一目瞭然: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
Scott Adams以「呆伯特」漫畫聞名,一場演講要價百萬,擁有自家的網球場,我真的很難相信他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他在書裡細數自己的失敗,投資慘賠、餐廳倒閉、被退稿….好吧,他並不是過謙。這本書值得一讀,作者不藏私說明自己努力的過程及領悟的心法,且遵行英文世界的寫作規範,在前言即交代了本書的9個重點(p9)。
衍聲說藝坊的邱筑君老師邀請萬登道先生(Mr. Douwe van den Oever)演講,主題是「從『西方人學西方語言的方法』談華人如何改善學習西方語言的效率」。萬登道先生會說6種語言,由精通中文的他來分享學習外語的方法真是再適合不過了。他在講座中提到:「學習語言同時要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不然這個語言對你來說就是空的。學習外語也能幫助我們覺察自身與他國文化的思維模式差異。」
如何學好英文?
萬先生也提到,作為拼音文字的西方語言,學好它有兩個方法:
一、刻意練習說:跟著CD朗讀,模仿聲調語氣到100%相似的程度。隨時隨地自言自語。
二、讀: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戰後英美文學。
為什麼要跟讀與模仿?我想到這段影片:
它告訴我們,英文裡的重音猶如鼓聲一般組成這個語言特有的旋律。如果學英文忽略聲調,講話就會像siri小姐一樣欠揍吧。在閱讀方面,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因為它們是西方文化的根源。當代電影、小說中使用的典故,像是《王牌天神》裡的摩西分紅海,或是《姐姐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引用〈創世紀〉該隱對神說的一句話:”Am I my brother’s keeper?” 而《哈利波特》女主角妙麗(Hermione)的名字則根源自希臘神話。Hermione是斯巴達國王Menelaus與國際美人Helen的女兒,人設聰明且驕傲。另有一說是Hermione來自希臘神話中可以穿越人界與神界的Hermes,意指妙麗是麻瓜與巫師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