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灘懶泥到底要怎麼開始寫作啦

很想寫作但該從哪裡開始呢?鋒哥在講座一開始就把創作者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別無所求」,也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另一類是有「明確企圖」,也就是有個明確在追求的目標。有創作企圖心的人,會很清楚知道自己「想搶什麼關鍵字?」「想佔領什麼樣的市場?」在這裡,鋒哥也給想寫作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一些提點。

今年有參加商業思維學院的創作者社,聽完李柏鋒Mentor直播講座,覺得 Mentor 就是給鼓勵的時候很鼓勵、鞭你的時候也不小力的存在。鋒哥在講座一開始就把創作者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別無所求」,也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另一類是有「明確企圖」,也就是有個明確在追求的目標。有創作企圖心的人,會很清楚知道自己「想搶什麼關鍵字?」「想佔領什麼樣的市場?」在這裡,鋒哥也給想寫作但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一個提點,摘要如下:

想寫作可以這樣開始
想寫作可以這樣開始

沒時間寫作?其實更多時候是沒心情寫

有一位同學問鋒哥:「下班之後通常很累沒時間也沒力氣寫作怎麼辦?」其實我也有一樣的問題!下班之後誰還有力氣把手放在鍵盤上打字呢?我下班之後通常化成一灘懶泥,在各種能躺的地方演繹各種廢的形狀。當我們用熱切的眼神看著直播講座的鋒哥,期待他能給我們這些下班無力症候群一些解方,結果他說:「那就是你過的太爽了。」

蛤?哪有哪有~~~~(抱頭地上滾)。鋒哥接著說,說自己沒時間沒力氣寫的人,其實沒有真正想要寫。他只是想要寫作帶來的好處,卻不願付出寫作要付出的代價。如果你真的想要寫,就算沒時間也會努力找時間出來寫的。有聽過一句殘酷的話是這樣說的:「你想做就會找時間做,你不想做,給你再多時間你也不會做。」

「沒力氣寫」、「沒時間寫」是可以理解的,其實可以想一想那種想做卻做不到的無力感是從哪裡來的。有時候會覺得「沒力氣寫」,其實不需要逼迫自己或是責備自己,可以先接受自己的無力。然後簡單地把這種感覺記錄下來,就算看起來是廢文也沒關係。其實我覺得,「沒力氣寫」或「沒心情寫」是一種被舊習慣框限住的心態,日復一日的生活節奏,就是難以再加入一個新的音符了。如何破解這種意識呢?我認為「洗頭法」很有效。

善用「洗頭法」開始自己的第一步

有一句話說「頭洗下去了,只好把它洗完。」洗頭是很有魔性的一件事,通常沒有人會把頭髮弄濕後中途放棄不洗的。之前看《驚人習慣力》(Mini Habits: Smaller Habits, Bigger Results)也有說,養成習慣會遇到的困難不外乎生理障礙(很累)跟心理障礙(沒心情)。沒動力沒關係,只要「做一下」就好,想運動但沒動力運動,那伏地挺身做一下就好。想寫作但沒動力寫,那寫一分鐘就好。這個「做一下」的門檻低,讓你可以很輕鬆的越過生、心理障礙。

我對這種說法是半信半疑,做一下真的有效嗎?我原本是用 Blogger 寫部落格,介面簡單可以無腦操作又免費,一直沒有想弄自己的網域。後來我看了打造被動收入這堂課,才知道建立網域的重要,但要處理不熟悉的東西內心還是會有些障礙(不想動腦)。後來我想說就試試看「做一下」。上網找教學在 Bluehost 申請了自己的網域,一個禮拜做一個小步驟,不知不覺就把網站架好了。有了自己的家之後,感覺寫作的動力有比以前 Blogger 時代多一些。原來「做一下」還真的有效!

只要會呼吸就會寫作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完全不知道可以寫什麼,我曾經半年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所以可以了解這種使不上力的感覺。後來我發現,其實只要會呼吸就會寫作。就像鬼滅之刃裡面主角的「水之呼吸」,必須把注意力專注在自己的身體狀態,搭配靈敏的嗅覺決定攻擊的方向。我覺得要開始寫作,就跟炭治郎開始學習改變自己的呼吸一樣,專注自己生活中各種體驗,去感受會帶給自己情緒波動的點點滴滴。這也是想回應鋒哥說的「真的有情緒才寫」。

我曾聽過鄭清文先生說「生活無處不是題材」,他連坐火車聽到隔壁一男一女在對話都能把這個發展成一篇小說,當然我們不是大作家不用這樣逼自己。雖然不一定每個點滴都能發展成一篇文章,但我們可以善用小筆記記下自己每個剎那間的想法。像在海邊撿石頭一樣,撿的數量越多,就越可能揀到一顆玫瑰石。真的不要小看自己跨出的一小步。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K大的萬人線上繪畫課是怎麼做出來的?

Krenz 是一位做線上教育的藝術家,用直播的方式教學生畫畫,每年栽培將近三萬個學生。放眼望去,有誰能夠在「線上」用「直播」的方式「教畫畫」,然後每一班有上千位學生呢?沒有人不好奇這龐大的組織是怎麼運作的。

因為今年有註冊商業思維學院的關係,默默地追蹤學院 Mentor 李柏鋒林育聖,間接認識了「K大」。記得五月初在臉書上滑到幾則貼文,聽說「K大」有幫學院 Mentor 上 1 堂一期一會的課,大家都說很棒很棒,但是到底有多棒?越是不知道就越想知道啊!大概五月中的時候就看到「K大」在自己的臉書說,將在 ACCUPASS 分享「知名繪師 K 大的線上教育商業戰略」,想也沒想立刻報名。老實說,上課前我對「K大」為什麼是「K大」其實不太了解。下課後,我只想說:「這真的很棒很棒!」

Krenz 是一位做線上教育的藝術家,用直播的方式教學生畫畫,每年栽培將近三萬個學生。放眼望去,有誰能夠在「線上」用「直播」的方式「教畫畫」,然後每一班有上千位學生呢?沒有人不好奇這龐大的組織是怎麼運作的。K大在這個講座裡談自己的創業史,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建立自己的王國,讓人聽的如癡如醉。聽完講座,有關 K 大的萬人線上美術課是怎麼做出來的,以下寫出我的觀察。

發揮客家精神完美演繹「綜效」

K 大說剛出道的時候,一個月可以畫四張圖,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兩萬多塊。後來發現把自己的作品集結成冊,自費出版在同人展上販售,同一張圖就能為他賺兩次錢。「綜效就是做 1 件事,但達到 1.3~1.5 倍 的效益。」K 大用客家精神把「綜效」發揮到極致,畫一張圖可以:

  1. 過程錄影賺流量
  2. 單張圖賣給業主
  3. 收入畫冊出版
  4. 演講用素材
  5. 課程教學素材

而這個客家精神也運用在現在的 KK魔法學院,有同學問老師問題,老師不會個別回答,而是把回答的過程錄成影片,開放讓所有的學員都能看到。這麼做不僅節省未來可能要重複講解的時間,還幫助其他同學在遇到問題之前就先攻克問題。時時保持「我現在做這件事之後還能創造什麼效益」這種意識,實在是一種創造時間跟財富的習慣啊!

對於「改進」這件事簡直是著魔的程度

K 大一開始先分享自己在傳統美術教室、補習班的學習經歷,發現大大小小的課堂存在著各種沒效率。像是老師小小開講之後,讓大家畫 1~2 小時,然後巡堂一個一個給改圖的建議。一班 10~12個人,有 5 個人犯同樣的問題,一模一樣的話老師就要講 5 次。或是學生上完課之後很有收穫,回家卻畫不出來,又沒人可以問,只好亂畫然後帶到課堂上把老師嚇壞。

K 大親身經歷學畫的痛點,所以自己日後開課就針對一個個痛點各個擊破。他發現,用課堂投影畫給學生看,學生在紙上跟著畫,不僅可以即時練習,下課後還有自己的作品。之後在線上開課,只要同學發問,就把他的問題作成「知識小卡」,之後再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就把卡片丟給他,原本要講 10 分鐘的事 1 分鐘完成。K 大有 40 位助教,1 個助教照顧 300 個學生,組成線上聊天的群組。他們鼓勵學員可以在群組發問,課後學習不間斷。

KK 魔法學院的規模能魔性地成長,是 K 大十年來對「改進」(或說迭代)這件事非常執著。從學生時代拿自己的畫冊去同人展賣的時候,他就進行各種「測試」,書要直的擺橫的擺還是要堆疊?堆疊的角度怎麼喬才會有比較多人買?成為老師之後,他也不斷對自己進行壓力測試,可以一次教 10 個人、30、50、100、200 人?直到在台北租不到更大的教室,他就把觸角伸到沒有空間限制的線上教學。K 大也會對助教進行壓力測試,測試 1 個助教最多可以帶幾個學生?10 個、50 個、100 個、200 個、300 個、350 個?最後發現 1 對 300 剛剛好之後就用這個模式來運作。

課程內容標準化、學生作業標準化、助教工作內容也標準化

K 大也發現傳統教畫老師上課有「興之所至,盡其在我」的問題,也就是今天有興趣講什麼就講什麼,課名相同的課程每一期內容都不一樣,學生的體驗也跟著上上下下。所以 K大在備課的時候不僅會規劃這一堂要教哪些知識點,還會把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方式、範例、笑話等敘述優化再優化,最後定案成一個標準化的授課內容,確保每位學生的課堂體驗一致。

不僅老師上課的內容標準化,學生的作業也要標準化。「請你這禮拜畫一個人像」這種作業 K 大是不會出的,因為變項太多了。出這種題目的下場就是最後就會收到各種類型的人像,以各種顏色、各種角度,排列組合出令人崩潰的作業們。所以 K 大出的作業都很具體,比方說「請你這禮拜畫一個粉紅色頭髮、臉側45度角、光從右上打過來的人像。」把學員作業標準化,也順帶把助教的工作也標準化,這麼做不僅可以確保學生學到老師要傳達的知識,也可以增加助教改作業的效率,節省所有人的時間。

我覺得 K 大之所以成為 K 大,是因為他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因為看重畫畫這個作品,所以在同人展擺攤的時候,會想怎麼擺可以吸引更多人欣賞他的畫。因為看重自己的課程,所以他會在學員購課之前就開始佈局使用者體驗。從開課到完課,他都是希望學員能夠有收穫,不要像以前的自己,寶貴的時間莫名被老師們耽誤。從想幫助學生的心出發,往往能研究出對學員最好的學習方法。學員有進步很有感,自然一個拉一個來上 K 大的課。

在講座的最後,K 大肉身示範如何推坑。只會畫直線跟斜線的小白我,都忍不住想刷卡當 K 大的學生了。

現在都說寫作是最好的投資,我覺得「寫作+會畫一點圖」才是最好的投資。投資一點點畫畫,你的 CP 值超高!因為你會畫,你可以很快做出畫面上的不同,馬上在視覺上拉開差距,還降低用戶認識你的成本。讀 1000 字要 3 分鐘,看圖像只要1秒。

Krenz’s Artwork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Podcast內容怎麼做才好聽?NPR主持人分享 3 個秘訣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 podcast 是怎麼做出來的?在 Power Your Podcast with Storytelling 這堂課,老師 Alex Blumberg 分享自己做 podcast 的心法:留意聽覺特性、故事設計 4 要素、主題設定的公式。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 podcast 是怎麼做出來的?最近剛上完這堂線上課:Power Your Podcast with Storytelling。老師 Alex Blumberg 曾經是 NPR Planet Money 的主持人跟製作人。覺得這堂課真是太精彩了,大約十多個小時的課,台幣 700 覺得很值得。以下分享課程內容。

1. 好聽的podcast會讓聽眾在腦海中創造場景

聲音是最視覺化的媒體之一。即使只是聽聲音,我們也會在腦中創造場景,這個場景比電視上看到的內容持續更久。聲音其實是最誠實的媒介,你很容易被視覺欺騙,但聽覺騙不了你。有些事情,光用聽都就能分辨真偽。為耳朵寫劇本跟寫一般的劇本是非常不同的,聽眾會因為聽到真誠的對話而深受感動。

Alex 說:「雖然Planet Money是個財經節目,我們談數字、談經濟學概念,但我們真正在談的是情感與感受(emotions and feels)。」他在這堂課放了一段廣播給大家聽:一位兩個孩子的媽 call in 財經節目,她每個月大概賺三萬多台幣,但自己實在很難存錢,除了要照顧孩子之外,男朋友還會管她的錢。主持人立刻問:「他有打你嗎?」媽媽:「…沒有啊。」主持人的語氣瞬間變得很嚴肅,他說:「你趕快帶著孩子去申請社會庇護,這是你現在唯一要做的事。」

2. 怎麼在podcast裡設計好故事?

Alex 建議,在podcast裡說故事要有以下四個元素:

  1. 一連串的動作
  2. 細節
  3. 轉折(笑點、畫龍點睛之處)
  4. 省思

Alex 舉了演員 Tate Donovan 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四個元素。Tate Donovan?他就是Friends 六人行第四季裡面,Rachel 愛上的那個Joshwa啦。這個例子在 This American Life 的 20 Acts in 60 Minutes 裡,可以從1:37開始聽。但想了解更多,可以從頭開始聽,這段不用 5 分鐘就可以聽完。

Tate Donovan 成名之後,想當一個親切的演員,如果有影迷靠近,他都會盡量釋出善意。Tate Donovan 敘述在一次公開場合中,他遇到的事:

  1.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跟女孩帶著相機走向 Tate Donovan (一連串的動作)
  2. 兩個人很彆扭又害羞。Tate Donovan 想說他們是自己的影迷,釋出熱情善意主動要跟他們合照。(細節)
  3. ________(轉折)
  4. ________(省思)

為了不破梗,我把3. 跟4. 空白。快去聽聽看 Tate Donovan 如何敘述這個有趣的故事。聽完之後,你會發現,一個好聽的故事兼具情感與敘事。設計一連串的動作,讓聽眾想問「啊然後咧?」如果這個 podcast 是兩個人在對談,透露一些內心的小劇場,讓聽眾感覺到講者的內在衝突,那會更加吸引人聽下去。

3. 決定主題之前,先問自己這有趣在哪裡?

Alex 在這堂課傳授了一設計 podcast 的個萬用公式:

我要談一個______的故事,它很有趣,因為______。

Alex 說,你認為有價值的事,對聽眾來說不一定有趣。所以要利用上面這個公式,逼自己把想講的事情提煉出有趣的點來。而這個 Y 通常是讓人出乎意料(unexpected)的事。因此,在擬 podcast 結構時,要時時意識一件事,那就是:你想談些什麼?你想強調的主題什麼?

此外,這堂線上課可以觀摩學員怎麼實際操作老師教的技巧,裡面有個 20 秒 podcast 挑戰。因為人的注意力是很短的(嗚),聽了覺得不有趣就立刻轉台開始滑臉書了。所以這個 20 秒挑戰要讓你練習,怎麼設計內容會想讓人繼續聽下去。以下舉兩個例子:

學員一:我很期待孩子的出生。但女兒出生之後跟其他孩子很不一樣。我覺得自己的世界崩壞了。–>聽眾會想知道她女兒怎麼了?她們之後如何了?

學員二:我在路上看到兩個男子在追逐,其中一個大叫:「他手上有刀!」
–> 天哪!然後呢 ???

結論:在 podcast 裡營造跟聽眾對話的感覺

在這堂課裡,有學員問:「你在讀稿的時候,聽起來像在對話。但如果是我讀稿,聽起來就真的是在讀稿,請問你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讀稿聽起來像對話?

Alex 說:「我會一邊寫稿,一邊讀出來。一邊讀一邊檢查,我在寫的是寫作的語言還是對話的語言?即使如此,當我進錄音室時,我還是會刪掉一些文字,因為我覺得那不是對話的語言。因此,我在錄音室的時候會用手勢輔助,提醒自己正在跟聽眾對話。肢體的輔助可以讓聲音與談話內容更自然。」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有人跟我一樣覺得Ultralearning 《超速學習》的翻譯不好懂嗎?

Scott H. Young 在Ultralearning 《超速學習》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人認為去讀研究所是職涯發展不順的解方。如果有個 MBA 或其他碩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花了兩年拿到學位之後(有人可能還要還學貸),發現自己跟兩年前一樣,工作也沒有變得更好找。

數月前我從 Back to basics 得知 Ultralearning 這本書,當時買了有聲書來聽,今年 5/1 中文版(《超速學習》)上市,立刻買來看。希望徹底讀懂然後從中歸納出往後學習財經知識的方法。

Scott H. Young 在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人認為去讀研究所是職涯發展不順的解方。如果有個 MBA 或其他碩士學位,也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花了兩年拿到學位之後(有人可能還要還學貸),發現自己跟兩年前一樣,工作也沒有變得更好找。所以學習任何東西前,都要仔細研究自己學完之後想要得到什麼?又要怎麼學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Scott H. Young 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還舉了很多實例。其中最感動我的是梵谷。梵谷 26 歲才開始學畫,人家畢卡索 7 歲就開始學素描了。我覺得沒什麼比「梵谷26 歲才開始畫畫最後成為梵谷」更激勵人了。

老實說中文版不太好讀。如第五章作者分享如何克服自己不能專注、想拖延的情況,來看看譯文(p.116):

一旦你能輕易且自動承認拖延傾向,當又發生時,你就能採取步驟去抵抗那股衝動。這裡提供的方法之一,是以一連串「支架」或心智工具,幫助你克服拖延傾向中某些最糟的部分。隨著你越來越善於開始行動,也就是當拖延不再是個問題時,就可以換掉或完全拋開這些支架。第一個支架,來自承認一件你不願意去做的工作中的大部分是不愉快的,或承認另一件讓你分心的工作的愉快之處,那股衝動雖然強烈,實際上卻不會維持太久。

來看原文:

Once you can easily and automatically recognize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when it occurs,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One way is to think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crutches” or mental tools that can help you get through some of the worst parts of your tendency to procrastinate. As you get better about taking action on the project you’re working on, these crutches can be changed or gotten rid of altogether when procrastination is no longer a problem. A first crutch comes from recognizing that most of what is unpleasant in a task (if you are averse to it) or what is pleasant about an alternative task (if you’re drawn to distraction) is an impulse that doesn’t actually last that long.

我覺得譯者是如實地呈現原文的樣貌。我不知道母語讀者讀這段原文會有什麼感覺,不知道他們會覺得原文稍微冗長嗎?以第一句英文來說,如果這樣寫:Once you recognize you are procrastinating, you can take steps to resist the impulse. 是不是更好讀呢 ?

此外,讀中文版時我看到「支架」真是一頭霧水,我覺得翻成「輔助工具」會更好。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這本書?譯文不好讀跟原文的寫作風格是否有關呢 ?

murmur 結束,正文開始。本書總共有九項學習法則,我先摘要六項。大標題是我對該章主題的理解,括號中的英文是原書的標題關鍵字。另外三項是:如何保持專注、如何記憶、如何保留記憶。

1. 如何建立學習地圖?(Metalearning)

建立學習地圖要做的是 metalearning,中文是「元學習」或是「後設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如何學習」。那「學習如何學習」實際上該怎麼做呢?作者建議我們回答三個核心問題:Why, What, and How

(1)Why

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技能?動機是什麼?如果明確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就能把讓學習計畫完全聚焦在這個點上。

(2)What

了解哪些知識與能力能幫助自己精熟這個技能。在紙上畫出三個欄位,在第一列寫下概念(Concepts)、事實(Facts)、程序(Procedures)。在概念這欄,寫下所有需要了解的事。我把概念理解成可以重複應用的框架。在事實這欄寫下任何需要記憶的事。這些事實不需要徹底了解,只要記住並知道何時可以拿出來用就可以了。

(3)How

作者提供兩個如何學習的方法:(1)參考相關課程(如大學)的大綱結構、參考書(2)直接針對想學會的部分學習(要學什麼才能回應上面的 Why)。如果想先加強外文口語能力,就不用逼自己去閱讀文章。

2. 直搗黃龍(Directness)的學習策略

怎樣可以真正學到?直接做自己想要擅長的事。以「創造出某個具體成果」為目標來學習。想成為建築師,不是把建築知識背的滾瓜爛熟,而是直接參與一項建築工程。即使自己的角色微不足道,但有參與就有經驗,完勝有文憑卻沒操作經驗的求職者。

3. 反覆練習(Drill)

拆解步驟,針對弱的項目刻意練習。這章提到富蘭克林怎麼練習寫作,他真的很拚。為了讓文字表意更到位,同一篇文章編修很多次。下功夫研究同義字那邊真的令人佩服。

4. 勇敢接受 Feedback

Feedback 有三種:(1)做錯了嗎?(是非題)(2)哪裡做錯(選擇題)(3)如何修正錯誤(申論題)。勇敢接受別人的 Feedback,並朝(3)的方向來修正自己的錯誤。

5. 學習時有意識地要求自己(Intuition)

這是第 11 章的內容,也是讓我很有收穫的一章。作者說,如果學習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試著鼓勵自己(逼?)再往前推一點。學習一項知識,用自己能操作的方式去驗證它,才會真正學到。用實例來理解概念。問自己,如果要教別人學會這個東西,我要怎麼教?不要欺騙自己,如果不能用上述方法驗證,就沒有真正學會。

6. 建立自己的學習風格 (Experimentation)

作者在第 12 章的標題是 Experimentation: Explore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 他建議讀者可以嘗試各種學習方法,不用侷限自己一定只能用什麼套路學習。如果已習慣一種學習方式,也不一定要一票用到底,可以試驗別的方法,開創更多可能性。但我覺得這一章有個珍貴的概念就是:不要一味遵循別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如何學習」這個技巧上,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透過實驗,找到自己的道路。

作者 Scott H. Young 有一支用中文介紹自己作品的影片。看到作者講中文,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他把自己學習的細節都分享在書裡,他跟其他成功學會一項技能進而改變人生的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持續的實踐,而非一直坐著學。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風格是哲學,穿搭是科學─Jackie老師的專業穿搭課

身為大人學的學員,常在逛課程網頁的時候看到男性穿搭課。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穿搭還需要學嗎?看看雜誌、網拍,追追網紅 IG 對時尚不就略懂略懂了嗎?逛夜市,逛百貨公司,看到喜歡試穿 OK 就買了,穿搭衣服哪是什麼困難的事?

以前的我是這樣想的。直到我搬家整理衣櫃發現「噢天哪怎麼會有這麼多衣服啊!」衣櫥深處不斷湧出衣服,我一路收到凌晨三點。早上八點搬家公司來載,阿北說:「怎麼小小一個房間可以放那麼多東西。」我也差點哭倒在路邊。

從那時候起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怎樣可以跟自己的衣櫥好好相處,不要把它塞爆。買了很多穿搭的書來看,做了許多測驗了解自己的身形、適合的顏色、個人風格等等。對於穿搭這件事還是似懂非懂。今年過年整理衣櫥,我又收了兩大袋許久沒穿或是不怦然心動的衣服。提著它們走到舊衣回收箱前面,我只想跪下仰天長嘯,究竟為何會有這麼多買了卻沒什麼穿最後舊了、黃了、鬆了、過時的衣服。

2020 年大人學跟 Jackie 老師推出給女性的大人專業穿搭,我毫不猶豫的註冊了,也幸運候補上第一班車。課程分成四大單元:顏色、單品、修飾、配色。內容真的很扎實甚至有點燒腦,奉勸有興趣的諸位在課前一天一定要睡飽。 我在這堂課得到很多珍貴的知識,這些知識也將幫助我大大地省下購衣的時間與金錢。這堂課的內容實在讓人驚艷,本文先挑幾個點來分享:

認識自己

Jackie 老師的諄諄教誨莫過於好好認識自己。自己的肩寬、胸圍、腰圍、臀圍如何?對自己身材哪個部分最在意最想修飾?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呢 ?是不是過了三十歲,卻還眷戀著自己二十幾歲時習慣穿的衣服?即使那可能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自己。我常常覺得自己這裡太胖那裡比例不好。Jackie 說:「不需要這樣去批評自己,我們可以透過衣服的材質、剪裁、顏色、搭配讓自己穿得舒服又能凸顯目前身材的優點。」這樣的穿衣哲學好正向啊!只有在接受自己之後,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好,陷在自我批評裡的人怎麼會美麗呢?

試穿、試穿、試穿

有時看網拍的照片覺得喜歡就下單,或是看到朋友穿哪一件衣服好看也想買同款來穿。謹慎的人可能會告訴賣家自己的尺寸問這件適不適合(隔空抓藥?),有選色障礙的時候就看網友的評價,哪一件比較多人買就買哪件。我想買的衣服不是我的衣服,我想買的是一種希望,希望自己穿上同款後可以跟 model 一樣漂亮。「先買起來等瘦下來之後穿一定很漂亮」這種話大家都不陌生吧。真槍實彈去門市試穿才是降低買錯衣服機率的正道啊。

課外課的購衣實習筆記

Jackie 老師幫我搭配的一套上班穿搭,非常喜歡。
  • 西裝外套
    Jackie說,一般人會覺得穿西外要收腰才顯瘦,但只要袖管合身就會有顯瘦效果了。太收腰的西外穿起來可能會不自在。把袖子稍微往上折視覺比例會更好(這篇文章的解釋超清楚!)留意墊肩會不會太厚讓人有聳肩感,照鏡子看看背後有沒有不自然的皺褶。
  • 上身
    鎖骨是武器,V領、大U領可嘗試。上衣也可以試試大一號,更有垂墜感。有留白的橫條紋上衣更顯正式。可以在試穿的時候試著把衣服紮進褲子或放出來,看看哪個比較順眼。
  • 下身
    如果很在意臀部大腿的肉,選擇硬挺材質的褲子可以收肉。我以前以為穿窄管褲才有顯瘦,殊不知窄管褲會把腿部曲線真實顯露出來,不一定能達到視覺上的顯瘦效果。褲管稍微往上折露出腳踝,覺得腳步更輕盈更有精神了一些。

我覺得 Jackie 一直在提醒學員的是「穿搭不是公式」,不是說西洋梨型身材的人一定不能穿什麼,一定要穿什麼最顯瘦。有興趣、喜歡的都要穿穿看,畢竟每一件衣服誕生的過程都不一樣,穿在不同人身上也會有不同的感覺。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買的衣服,穿搭的科學是需要動腦刻意練習的,風格的哲學是跟自己對話覺察出來的。一起跟衣櫥和好吧!

相關文章:不要無腦「斷捨離」,整理爆滿衣櫥的 3 個方法

《囧媽的極地任務》

電影《囧媽的極地任務》,是會深刻印在腦海中的好作品。我覺得好的戲劇作品必備以下兩個要素:觸動你我都曾有過的情感反思現世議題

《囧媽的極地任務》改編自Maria Semple 2012年出版的小說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主角Bernadette(囧媽)是個天才建築師,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一系列的作品受到建築界肯定。年輕美麗、創作能量正盛的她步入婚姻,在洛杉磯悉心打造自己的家,準備開展人生新頁之時,極受矚目的作品(家),卻被一個財大氣粗的地主巧取強奪,毀於一旦。她隨著在微軟工作的丈夫搬到西雅圖,重大的打擊與西雅圖建築法規的限制,Bernadette不再創作,從此意志消沉,憂鬱纏身。陰雨綿綿的西雅圖與到處漏水的居家空間象徵著Bernadette的心境。凝滯沉悶的生活直到女兒提議全家去南極旅行,才出現轉機。在一場家庭風暴後,Bernadette獨自前往南極的旅程,未曾見過的環境與事物給予她許多靈感。當她知道極地有建造工作站的需求,便迫不及待開始構思建築圖像。「如果要蓋房子,我必須到那裡去,了解實際生活會碰到什麼問題,並用建築來改善它。」離家是為了回家。離開了西雅圖,離開了丈夫女兒,重新面對自己,Bernadette終於在新的環境中拾起靈感,開啟創作的新路。

在西雅圖的日子裡,忙於工作的丈夫是缺席的,唯有女兒了解母親有志難伸的抑鬱。在這部電影裡,描述了幾個事實:我們受到吸引(外貌、事業有成)進入愛情,但在步入婚姻後,往往不懂如何陪伴另一半走過低谷,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優秀的他竟然也有失意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養育孩子是個負擔,但在有小孩之前,不曾想過孩子也能成為鼓勵自己前進的溫暖力量。電影要吸引人,總得將場景帶到會讓你我感到驚奇的地方。南極,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生永遠不會踏上的土地;天才建築師,也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設定。即便如此,既熟悉又陌生的另一半、家庭的難處、事業的挫折、自我的追尋都是所有人會面臨的議題。我們跟Bernadette一樣,都曾難以融入所處的社群,都曾在家庭關係中burn out,都曾在尋求理想生活的過程中受挫,而這就是這部電影深深感動我的地方。

《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卻沒法跟人說半句話》

正文開始前,先推譯者洪慧芳的粉絲頁Back to basics。她常分享好書,《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卻沒法跟人說半句話》是其中一本。

乍看中文書名會以為這在講社交恐懼症的貓奴嗎?看原文則一目瞭然: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

Scott Adams以「呆伯特」漫畫聞名,一場演講要價百萬,擁有自家的網球場,我真的很難相信他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他在書裡細數自己的失敗,投資慘賠、餐廳倒閉、被退稿….好吧,他並不是過謙。這本書值得一讀,作者不藏私說明自己努力的過程及領悟的心法,且遵行英文世界的寫作規範,在前言即交代了本書的9個重點(p9)。

書裡有很多可談之處,我先挑兩個來分享:重視活力多學多用

看了上圖第一項,你可能會很疑惑設定目標怎麼會魯呢?作者認為應看重過程而非結果,在過程中感到有所進步令人喜悅,一味追求目標可能因沒達標而感到挫折,最後放棄。那我們又該如何掌握過程呢?「活力」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可以檢視自己做什麼時活力最充沛,那是支持我們續航的動力來源。反之,亦可觀察做什麼事情會使自己流失活力,疲憊不已。多做讓自己有活力的事,自然可長可久,管理活力與管理時間一樣重要。

作者也指出,多學一種技巧,成功的機率就會加倍。他說:「例如在加州,你只要有一項普通的職業技能,外加流利的西班牙語,在應徵多種工作時都能脫穎而出。」具備多種技能(不用精通),如「呆伯特」作者有企業界的經驗,寫作能力不錯,喜歡畫圖,他將幾個平凡的技巧結合起來,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使「呆伯特」從小眾發展成家喻戶曉的漫畫(p130)。

其後,作者列出一份清單,認為練習以下十三件事,好運會主動上門。書中有逐項說明原因,在還沒看書之前,你同意還是不同意這些清單呢?或是你覺得有什麼項目是更值得學習的呢?

以下引自p138:

以下列出一份技巧清單,我覺得那是每個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應該累積一點的技巧。我不期待你成為任何領域的大師,精通那些東西並沒有必要。只要熟悉以下的多數領域,好運就可能主動上門。我會針對每個領域說明理由,以下先列出清單。
公開演講
心理學
商務寫作
會計
設計(基礎知識)
交談
克服羞怯
第二語言
高爾夫球
正確文法
說服力
科技(培養業餘嗜好即可)
適切的發音技巧

同場加映p238:

這裡容我再整理一次,我認為能為你帶來快樂的方法:

  • 吃得好
  • 運動
  • 睡得飽
  • 想像精彩的未來(即使你不相信也無所謂)
  • 努力讓自己的時間變得更有彈性
  • 做你可以持續精進的事
  • 助人(前提是你已經幫了自己)
  • 把日常的決定變成慣例

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做到並不容易哩。拿第一項來說,若你是住在台灣,吃得好是指不會喝到含鉛、含微量塑膠的水,不會吃到香精、農藥、塑化劑、防腐劑、甜味劑、著色劑、膨鬆劑及地溝油等。以上都做得到才來談吃全榖類、不吃白麵包、白米等精製類澱粉。

衍聲說藝坊萬登道先生「如何改善學習西方語言的效率」講座心得

衍聲說藝坊的邱筑君老師邀請萬登道先生(Mr. Douwe van den Oever)演講,主題是「從『西方人學西方語言的方法』談華人如何改善學習西方語言的效率」。萬登道先生會說6種語言,由精通中文的他來分享學習外語的方法真是再適合不過了。他在講座中提到:「學習語言同時要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不然這個語言對你來說就是空的。學習外語也能幫助我們覺察自身與他國文化的思維模式差異。」

如何學好英文?

萬先生也提到,作為拼音文字的西方語言,學好它有兩個方法:

一、刻意練習說:跟著CD朗讀,模仿聲調語氣到100%相似的程度。隨時隨地自言自語。

二、讀: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戰後英美文學。

為什麼要跟讀與模仿?我想到這段影片:

它告訴我們,英文裡的重音猶如鼓聲一般組成這個語言特有的旋律。如果學英文忽略聲調,講話就會像siri小姐一樣欠揍吧。在閱讀方面,熟悉聖經、希臘神話哲學,因為它們是西方文化的根源。當代電影、小說中使用的典故,像是《王牌天神》裡的摩西分紅海,或是《姐姐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引用〈創世紀〉該隱對神說的一句話:”Am I my brother’s keeper?” 而《哈利波特》女主角妙麗(Hermione)的名字則根源自希臘神話。Hermione是斯巴達國王Menelaus與國際美人Helen的女兒,人設聰明且驕傲。另有一說是Hermione來自希臘神話中可以穿越人界與神界的Hermes,意指妙麗是麻瓜與巫師間的橋梁。

學語言也要學文化

萬登道先生引用C.B. Halverson(1993)的研究,介紹高度隱藏背景訊息(涵義模糊)及低度隱藏背景信息(表意明確)的語言文化。

來源:https://online.seu.edu/articles/high-and-low-context-cultures/

由圖可見,中文隱藏了較多的背景訊息,「言外之意」非常豐富,不像德文不容模糊空間。這裡我想到一個例子。1073年,蘇東坡曾作《陌上花三首》: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其典故來自吳越太祖錢鏐(852-932)。吳越王妃每年回娘家待很久,錢鏐在給她的信裡寫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當然不希望太太真的拖拖拉拉東摸西摸,溫馨小提醒的語氣,其實透露了急切見到太太的情緒。另外,金庸小說也常有「言外之意」的精彩對白。《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跟宗維俠說:「崆峒派絕技七傷拳,倘若真練成了,委實無堅不摧。少林派空見神僧身具『金剛不壞體』神功,尚且命喪貴派『七傷拳』之下,在下武功萬萬不及空見神僧,又如何能擋?但眼下勉力接你三拳,想也無妨。」他講了那麼多,重點只有一句話:「你不是我的對手啦!」

萬先生說,中文不是說出來的語言,而是寫出來的語言。要學好中文要多寫,多了解每個中文字的來源與涵意。中文常用字雖有一萬個那麼多,但只要掌握214個部首,就能幫助學習。

這場演講涉及語言理論,有些知識比較困難。這些知識似乎已存在我模糊的認知裡,知道跟做到真是段不小的距離。我個人覺得學習語言最大的門檻是內在動機。萬先生提到自己喜歡讀先秦兩漢文學、詩經、古詩十九首等;看歷史劇時會把聲音關掉,自己看著字幕對嘴講出人物對白。最近在讀《跟各國人都可以聊得來》,作者Gabriel Wyne很勤勞用Anki作字卡,天天利用零碎時間記單字。那我實驗的結果是:拿出手機,眼前有Anki跟FB的icon,那我的手指通常會不自主地滑向右邊那個。聽著講者流利且有底蘊的中文,再看著懶散的自己,不得不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人時時刻刻這麼努力著。

彩妝認知再優化—路易斯老師的彩妝課後心得

我在中華民國美學中長大,美學世界的麻瓜,無可救藥的手殘者,畫眼線會戳到眼球的人。工作之後,也步入衣服與彩妝的戰場,沒有學過任何知識,就在戰場裡面上演各種炮灰。

關於彩妝的知識,以前會看時尚雜誌,後來看部落格、YouTube、主題粉絲頁等,最常看到的是「今春/夏/秋/冬」賣到缺貨斷貨的眼影、腮紅、口紅、粉底之類的報導,然後就覺得這個產品自己非擁有不可,於是就踏上尋找與搶購的征途。

有趣的是,買彩妝品跟買書一樣,買書付款的當下,就覺得自己擁有了這本書的知識;刷卡買了彩妝品的當下,就覺得自己已經有成為網美的資格。然後這些產品就放在抽屜,偶爾有重要場合拿出來用,卻因為很少畫最後整個崩壞。

老實說,這幾年來我真的買了很多,開架與專櫃都有。聽到朋友或哪位網紅推薦,就很想嘗試,在商品叢林中尋尋覓覓,入手當下真的很滿足,覺得此生已無遺憾。後來又迷上斷捨離,於是開始丟掉很久沒用或很少用的彩妝品。寫到這裡,只想搖晃自己的肩問你還好嗎?

恍然大悟!摸著良心!痛定思痛!決定要好好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化妝品,於是我開始尋找彩妝課程。YouTube 上非常多,也曾經跟櫃姐學、跟朋友學、跟新秘學,還去社區大學報名一整期的彩妝課。

系統化的學習節省摸索時間

這些老師很厲害,作品也很多,但我好像從來沒學會過,倒是又買了一堆工具(艸)。今年我去大人學上給女性的大人專業穿搭,接觸系統化的穿搭課程,從顏色、質料、單品,一路學習到衣服的形狀、配件、飾品搭配等。初次學習明度彩度(我就麻瓜),才知道原來衣服色彩跟彩妝顏色的學問是相通的。

後來這堂課的 Jackie 老師邀請資深、在M.A.C 服務的彩妝師路易斯開設彩妝課外課,用三小時的時間教我們基本的彩妝技巧:保養、遮瑕、粉底、蜜粉、修容、打量、眉毛、眼影、眼線、腮紅、唇色,兼談配色技巧。

彩妝師:路易斯老師

這堂彩妝課真是體現了「拆解」的精神。如果化妝有 10 個步驟,老師先化 3 步驟,然後我們開始實作,操作完之後,再繼續下面三個步驟。在操作過程中有失手的部分,老師一個箭步上來搶救。

孜孜矻矻學習的同學們。

這個下午讓我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要畫好妝首先要好好認識自己的臉。除了膚質、膚色之外,很重要的是要認識臉的區塊。化妝跟作畫一樣,是把顏色一層一層疊加在臉這塊畫布上,畫好一張畫,首重畫面的結構與要強調的重點主題。主題好了之後,才處理映襯的部分。

跟路易斯老師學習之後,再次發現彩妝學問之絕妙。要怎麼挑適合自己的粉底液呢?不是今年流行什麼色,也不是哪個大明星愛用什麼色,而是要先認識自己的膚色。選擇材料要看顏色、質地,還有自己有沒有心動。然後要有工具(刷具、海綿)。有了工具之後,刷具怎麼沾這些材料,怎麼「弄」到臉上,刷子接觸臉的角度、操作刷子的方向、次數、手施加於刷子的壓力要多大…..都是學問 R。

真心覺得好的彩妝老師是要尋尋覓覓才找得到的。厲害的老師會把每一個步驟用文字敘述得很清楚,再告訴學員為什麼這麼做。任何技巧背後都有理由,就像公式背後都有推導的過程。

我很喜歡路易斯老師的教學風格,給我一種朋友的感覺,跟老師學習會有種安心感。特別是對手殘不常化妝的人來說,能在學習過程中有種安心感反而能吸收得更好。(我遇過一樣厲害但嚴厲的老師,在他面前我只想跪下說臣妾知錯了)

小結論

每個人的抽屜都有一堆很少用的化妝品,化妝看起來要準備很多給西,但其實真正要用到的工具跟材料並沒有那麼多。要解決抽屜庫存問題的解法,就在於徹底學習基礎彩妝知識。

之前搬家因為衣服太多收到崩潰,搬家阿北鬚長嘆為何小小的房間東西卻這麼多。經過一次斷捨離之後,我卯起來把所有的衣服列成清單,每一件衣服的品牌、購入日期、價格、功能、穿著頻率都盡量紀錄。只要之後又想買衣服,就先看這份清單,是否已經有類似款或相同功能的衣服,就能有效滅火,復歸理性。

我認為彩妝品應該也要用同樣的方式來管理。物品管理不當,原因是我並不了解這個物品的功能與特色,但我卻會因為看過產品廣告之後認為自己「需要」它。要聰明購物,買的東西都確實用到,就在於明確瞭解每樣商品的知識與操作方法。要管理好化妝台,從學習彩妝知識開始。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