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工作步驟:需求分析、環境設計與初步課程規劃

本文是「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李胤禎老師的課程筆記文。

本文是「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李胤禎老師的課程筆記文。內容包含教學設計的定義與工作初期容易遇到的挑戰及克服的步驟。

教學設計是什麼?

根據美國教育傳播與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ECT),教學設計的定義是:「關於學習的設計、應用以及過程評估的理論與實踐。」更進一步解釋,可以說教學設計是製作課程的一門科學,目的是讓學員產生特定的學習成果。它的目標是提供學員有效的指導,並非只是純粹製作教材而已。那要如何達到上述的成果呢?好的教學設計能夠協助學員主動投入在課程中,進行高效率的學習與理解,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明確的提升。

為什麼企業與機構需要教學設計師?

不少人會覺得「教學設計」應該是講師自己份內的工作,要上台講課的人是你,當然由你來決定怎麼教啊。但現實是,有些講師並不是以授課為業,他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表現實在太優秀,於是老闆、主管、同事請他來教大家怎麼把事情做好。這樣的人就稱為「內容專家」(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我在前一篇文章曾舉過大立菊高手的例子。這位內容專家有植栽的專長,他最嫻熟的語言是閩南語,要把閩南語講述的植栽技術整理成有邏輯、好理解的書面資料傳承下去,就不是內容專家的責任了。

李胤禎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教學設計師會面臨以下的挑戰:

  • 無法掌握學習目標
  • 不清楚受眾的特性與需求
  • 缺乏教學策略與方法,不能有效引導學員學習路徑
  • 沒有預設學習成效或是成效不如預期

其實這些挑戰不就是內容專家做不到的地方嗎?不是說內容專家沒有能力做,而是從「專家」到「學員」之間應該有一個中介者可以協助傳達學員的需求、組織可以回應需求的教學內容,於是就有了「教學設計師」的誕生。

為了克服上述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 3W1H 著手。

1. Who:了解受眾的特質與需求

在設計課程之前,首要了解誰是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有什麼共通的特徵?這些問題就可以透過問卷、訪談或是透過對市場的觀察得來。

在確認受眾之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受眾的特性,他們是入門者?新手?熟手?還是專家?對於入門者而言,課程首要的目標是要告訴他們怎麼做。對於新手來說,課程可以幫助他做得更好。如果是熟手的話,則可以透過課程補強他的不足之處。倘若教學對象是專家,則這門課就要幫助他進行知識管理,創造訓練系統,傳承他的專業知識。

2. Why:為什麼要參與這門課?學員想達成什麼目標?

在 Why 的步驟,教學設計師要探尋學員參與課程的動機以及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越是具體越好。例如有學員想要突破職涯的困境,那是什麼樣的困境?是難以升遷?找不到工作的方向?薪水頂到天花板?還是難以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這些想參與課程的動機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都需要具體描述出來。

當然,也是有學員是被逼著來上課,例如「媽媽逼我來的」,或是「公司叫我來的」,那就必須在課程前段特別設計向學員闡述教學目的的段落,盡可能誘發學習動機。

3. What:學員要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

在分析學員背景,了解學習需求與動機之後,就要想學員「要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此時要依據需求安排學習活動,考量學習時間與情境,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與學習環境。

教學模式根據線上、線下,同步、非同步可以分成以下四類。

 同步非同步
線下實體1.實體教室授課2.個別晤談
線上網路3.直播課程4.線上自學
教學模式分類

如果訓練的對象是實體課程的講師如何經營課堂氣氛,這樣的性質就適合在實體教室授課。如果要訓練實體課講師轉型為線上同步課程師資,為了讓講師們觀摩線上運課技巧,當然就要採取線上直播課程模式來教學。

另外,學員要學習的內容攸關學習環境的設計。如果是線上非同步就須考慮學習的平台是什麼。影片要放在 Youtube?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或是Coursera、Udemy這類的平台?

除了影片之外,是否需要書面延伸閱讀資料?在課程之外,是否要為學員創立學習社群,如 Line 群或是 FB 社團?以上都要搭配課程的目標來調整。

舉例來說,Coursera 有一門課在講授國際政治秩序,這種強調理論的課程,除了影片就要提供很多延伸閱讀論文給學員參考。又例如一門教授怎麼演講的的課程,除了看老師錄製影片外,老師也會要求學員去Youtube觀看各種活生生(慘不忍睹)的演講,不要再犯因為緊張而忘記呼吸的錯誤。

4. How: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學員習得知識進而達成目標?

在經過前三個步驟之後,在 How 的這個階段,教學設計師要「以終為始」來設計課程。一定事先知道「要達成什麼成果?」「可能量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再推回上一步思考「要完成什麼任務才能達到這個成果」?接著思考「要設計什麼活動能幫助學員做好這個任務?」最後則是「要教什麼內容才能幫助學員完成這個活動?」

進行「以終為始」的時候,就會同步分析出學員可能面臨的負擔,以及他們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的投入,與課程後需要做的評量測驗等。

要注意的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評量測驗三者的內容要一致指向想要達成的成果,教學過程中才不會過於渙散,就怕提供過多資訊,偏離了方向。

相關文章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線上課程要怎麼做?製作過程需要的8個神隊友

一堂線上課程要怎麼製作?設計線上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哪些團隊成員?製作線上課程就跟拍電影一樣,要有演員、腳本、分鏡、前製、後製、品管、工程等角色。本文歸納了八個重要的職能,分享一堂優質線上課的製作過程與團隊成員互相搭配的過程。

今年很幸運地參與了李柏鋒老師職場寫作課的製作過程,從二月底開始籌備到八月上架,這一堂四個多小時的課程背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歸納了製作一堂線上課程需要的 8 個神隊友,這些好隊友們都有什麼任務呢?

1. 內容專家

內容專家就是嫻熟特定知識與技術的老師。內容專家會提供教學內容,例如決定課程方向、課程目標、教學大綱等等。待課程進入製作之後,內容專家會從過去多年來的積累中精煉、組織授課內容,包括設計教學邏輯、撰寫逐字稿、設計投影片內容、安排練習作業等等。

內容專家就好像在球場上揮拍的教練,學員的問題是直球也好,殺球也好,通通要用溫柔的姿態把球打回去。

2. 專案管理師

本堂課與 Hahow 的專案管理師搭配。從課程最開始的教學方向擬訂、課程企劃、市場調查與分析、專案排程、宣傳行銷、廣告投放、協調攝影與後製團隊、課程上架等工作,都由專案管理師協助執行。

想特別一提的是,市場調查是開授線上課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內容專家雖然覺察到市場有需求,但還是希望可以收到更多具體的回饋與用戶實際面臨「寫作」的困境。透過發放問卷與資料分析,內容專家可以更具體安排課程章節,一項一項回應用戶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問卷是非常珍貴的資訊,開課方也有可能因為問卷分析的結果調整授課的方向。

3. 教學設計師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裡,「教學設計」往往涵蓋在老師本人的工作當中。像是教案撰寫,如何運課,課堂活動安排都由教師自己設計。但是,隨著科技與培訓產業越來越蓬勃,在「教育」成為一種商品之後,製作線上課程的工廠裡也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職位叫做「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師必須了解用戶的需求,並把這些需求「翻譯」給內容專家,再把內容專家提供的專業整合成好吸收的知識。例如內容專家會用 2000 字的篇幅來回應學員「找不到題材寫作」這個問題。教學設計師就必須設想不是所有學員都有一樣的先備知識,若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 2000字的內容。這時他就會協助微調教學順序,再請內容專家補充一些基礎知識,讓大篇幅的內容可以切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識點。

4. 視覺設計師

視覺設計師是把知識概念轉譯成圖像的藝術家。他們經手的課程種類橫跨數十甚至數百類,談理論的有科學、美學、文學、哲學等,談技術的有如產品管理、如何撰寫履歷、談判技巧等,視覺設計師要理解課程內容,把紙上文字化為圖像。圖像裡的線條、插圖、冷暖色調,都在用色彩與形狀的語言傳達這堂課的概念。這些設計圖也就是日後課程品牌印象與行銷宣傳的重要元素,因為圖像溝通比文字溝通快太多了。

5. 前製團隊

影片類型的線上課程跟電影一樣需要前製與後製圖隊。首先需要一位跟前後製團隊溝通的編導。編導會在拍攝之前跟內容專家溝通背景佈置、畫面構圖、氣氛營造等。編導具有強大的動態腦,在分鏡畫面與結構設計這個項目當中,他能夠在腦中構築影片成形後的畫面,並把這個畫面的草圖畫出來跟團隊討論、集思廣益進行調整。他的建議對於講師撰寫腳本也相當有幫助。

在拍攝當天,攝影師會依照分鏡攝影,他不但要隨時注意畫面構圖的完整性,還要留意燈光、聲音、讀稿機以及講師錄影的情況(如果有一句話吃螺絲就得重錄)。此外,以上提到的不同職能也可能是一人分飾多角來執行。

6. 後製團隊

在前製工作結束後,就需要後製團隊來編修錄影資料了。後製團隊跟前製一樣是線上課程製程中的偉大存在。他們會收到非常巨大、時間也很長的毛片,然後開始逐字逐句剪輯。如果有吃螺絲、眼神飄移重錄的片段就必須剪掉,再插入配搭的投影片,錄影過程如果有雜音就必須拉出音軌另外降噪。同時處理聲音、畫面、配樂、字幕,要說剪接師是指揮家一點都不為過。

後製團隊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製作字幕的人員。因為不少用戶利用通勤時間上課,在不方便開聲音的情況下就會直接看字幕上課。當然字幕本身也能輔助用戶的記憶與學習。

在製作字幕的過程中,雖然有講師提供的逐字稿可以參考。但事先寫好的逐字稿還是會跟當日的現場發揮有所不同,可能逐字稿寫得太複雜,講師會精簡講,可能逐字稿不夠清楚,講師決定多闡述一些內容。而字幕製作人員就要來回反覆聆聽課程內容,甚至還會抓到聲音與文字內容有誤的情況,此時就要回覆給後製團隊進行勘誤。

7. 品管人員

品管人員會很仔細把影片看過,就是為課程品質把關的角色。例如課程內容有沒有涉及版權的問題,課程內容有沒有涉及人身攻擊,影像與聲音是否正常,字幕是否有遮擋投影片等等跟觀課品質息息相關的問題,都交由品管人員來監督。

畢竟人人都有鬼打牆鬼遮眼的時候,這時就仰賴品管人員幫助我們看到看不到的誤區,在課程上架前盡快調整。

8. 工程師

課程能順利上架,都只能倚靠工程師建造的強大平台了。不然影片要放哪裡?用戶要怎麼看?給學員下載的教材要放哪裡?講師要怎麼把公告發到學生的信箱?沒有建置平台的技術,前面七位神隊友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把精彩的作品呈現出來。

小結

團隊成員比較多、組織分工比較細的公司,也許會把上述角色職責再拆分出來,例如會有兩位以上的剪接師,兩位以上的品管師等等。有些團隊擁有優秀人才,有的成員可能聚集多種角色於一身。也曾看過身兼攝影師與調光師的內容專家,或是前製後製一把罩的一條龍大大。但是,一堂線上課的誕生不太可能僅僅由一個人完成,總得需要神隊友共同合作。當然,課程的重心始終在回應用戶的需求,所以上課學員的感受與回饋往往是優化下一門課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相關文章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隨著數位學習產業的擴張,還有企業急迫培訓員工的需要,「教學設計師」的位置在整個數位學習產業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這篇文章會介紹教學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以及他能大大幫助講師與企業的六個職能。

在傳統的教育現場中,老師本人就身兼「教學設計」的工作,從沒聽過還有一個職位叫做「教學設計師」的。隨著數位學習產業的擴張(講師也越來越忙),還有企業急迫培訓員工的需要,「教學設計」的位置在整個學習產業中也越來越重要。這篇文章會介紹教學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以及他能怎麼幫助講師製作可以獲得學生好評的線上課程。

什麼是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

根據 ATD 的定義,教學設計師主要有五個任務:

  1. 評估開課方與學習方的需求是什麼。
  2. 了解學員已具備的知識背景,知道學員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幫助學員有效習得新的知識與技能。
  3. 根據教學設計理論,將客戶指定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有邏輯、可以系統化學習的內容。
  4. 設計、製作課程,根據教學功能發展不同類型的教材(如講師簡報、學習引導文字,講義、活動等等),選擇合適的技術平台傳遞知識。
  5. 課後評估,包含評估學員學到了什麼,得到什麼具體可衡量的學習成效,並根據這些評估資料優化下一次的課程。

教學設計師工作的目的是有效傳達知識,滿足開課方與學習方的需求,把學習體驗與成效最大化。

為什麼教學設計師對製作課程來說很重要?

張淑萍老師曾在「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當中,分享過去二十年來從廠商端、政府端到學校端經歷的各種工作任務,分享一位教學設計師的職能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張老師舉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全台灣唯一擁有「大立菊」種植技術的謝忠義先生要退休了,卻苦無人傳承這項技藝。用數位課程的方式傳承植栽技術是很好的理念,但教學邏輯應該是什麼?澆水、日照、施肥等步驟又要如何設計?

內容專家(Subject-matter expert, SME)有最強大的知識與技術,他可能同時接受不同單位的授課邀約,例如企業內訓(實體)、單堂線上課程(影像)、Podcast(聲音)等。開課方的需求不盡相同,企業會希望員工盡快上手新技術,線上課程的受眾希望提升工作能力,Podcast 的聽眾是想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內容專家不一定有時間一一調查不同單位的需求,再根據需求把知識調整成適合學員吸收的形式,這時候就需要教學設計師的協助。以下分項說明他可以如何幫助講師省力省心。

1. 分析培訓方與學員方的需求

教學設計師會協助了解培訓方與學員方的需求。例如有企業表示希望安排「領導力」的課程,幫助主管提升團隊向心力。教學設計師不能把企業的「敘述」等同於真正的需求,他會進一步訪問企業為什麼需要提升團隊向心力?最近是否遇到什麼瓶頸?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團隊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於員工本身,應該從員工的角度設計培訓課程,而不是單單以為「提升主管的領導力」就能解決向心力不足的問題。

在掌握開課方與學員方的需求之後,教學設計師就會把這些需求「翻譯」成學習與表現目標,尋找合適的內容專家,同時向出資的股東解釋這些需求與解決方案。接下來就要開始設計能回應與滿足這些需求的課程。

2. 選擇教學策略,設計課程與教材

為了協助內容專家順利傳遞知識,教學設計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仰賴教育原理、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學等知識),設計教學邏輯,提供授課框架讓內容專家參考。這麼做不僅能幫助內容專家有效提供教學內容,也能站在學員的角度設計出參與度高、學習體驗良好的課程。

舉例來說,認知心理學中有「Chunk」記憶組塊的概念,就是把資訊分類成一個一個組塊能有效幫助人類記憶。在學習理論裡,也常常談到要以學員現有的知識框架為基礎,幫助學員在既有的脈絡中擴充新的知識,更能有效學習。這個量身定做的工作就落在教學設計師的肩上了。

3. 根據課程內容選擇最適合的傳授媒介

教學設計師在收到內容專家提供的教材之後,會決定要用哪一種媒介呈現教材內容。例如引導新生兒父母幫嬰兒洗澡、餵食、身體保健等知識,就很適合用影片的形式來呈現。如果是要協助外派員工順利融入外語環境,則適合用 Podcast 形式設計課程,因為學習口語首重聽覺的訓練。

教學設計師必須懂得傳播原理與知識,了解內容專家要傳遞的訊息本質以及最有效的傳遞工具是什麼。如果今天學員需要學會如何操作某個程式,就必須設計模擬器讓學員上機操作,盡量營造貼近工作現場的環境,讓學員能夠無痛上手。不論是哪一種媒介,都免不了各學習單元的文字敘述與引導,這也得由最熟悉開課方與學員需求的教學設計師來撰寫,讓學員的知識與應用都能回應最初的學習需求。

4. 配搭工具軟體與系統平台傳遞課程內容

線上課程的載體種類很多,有企業與校園常用的LMS(學習管理系統,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傳課程影片、講義,有測驗、作業繳交/評分與討論區等等。在直播課程則有 Google Meet、Zoom、Webex、Teams 等平台。

LMS系統可讓學員自行選擇上課時間,有較多的時間自由度。Google Meet、Zoom等適合直播課程的軟體則強調講師與學員的即時互動。當然,有的學習內容必須聘請工程師撰寫軟體讓學員實際操作。例如張淑萍老師曾經商請工程師幫 OK 超商設計收銀機 SOP 課程,培訓店員快速應對各種結帳、退換貨的複雜情境。

選擇合適的工具軟體不僅能有效傳遞知識,軟體也跟學員的體驗大有關係。必要時,教學設計師也要協助學員盡快上手陌生的介面平台,降低抗拒感,創造學習的歸屬感。

5. 與設計師協調視覺設計

教材的設計不是只有邏輯地安排內容而已,如何在視覺上傳遞知識概念對學習體驗來說也相當重要。圖像設計得好,在行銷時也能幫助吸引更多潛在用戶。

舉例來說,教導公開演講的線上課程影片,會把講師畫面以舞台的概念呈現;教授彩妝的線上課程會在投影片中置入時尚的元素,講授 AI 的課程則會採用冷色調、以具有未來感的幾何圖形設計畫面。

雖然視覺概念是交由專業設計師來製作,但教學設計師必須精準抓到課程的意象,用精確具體的語言跟設計師溝通,節省來回修改的時間。

6. 學習後評估成效

一個專案通常會在課程上線後畫下句點,作為專案最後一步的「評估」往往被忽略或是草草帶過。課程結束後,教學設計師應該根據課程最初的需求來搜集學員的反饋。這個反饋不只是上課過程中的感受如何,課後學到了什麼?這個評估更應該延伸到課後的一個月或是一季,探討學員是否能真正應用所學,還是有沒有上課結果都一樣?教學設計師可以透過評估來修正課程設計,了解課程框架是不是可以更好?練習跟測驗是否能有效幫學生習得技能或知識?

舉例來說,企業要訓練員工操作機器,在切割之前雙手要按住一對按鈕,機器才會動作。這個訓練的目的不是讓員工知道按鈕在哪而已,而是要避免員工受傷,真正要解決的是工安的問題。教學設計師在評估這堂課程是否有合乎最初的需求,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課程之後,工安問題有沒有順利排除?如果沒有,就要回到課程設計的步驟重新調整內容。

小結

教學設計師就好像構築學習經驗的建築師,他要根據需求設計出滿足用戶的功能。他有強大的溝通能力,能敏銳覺察不同窗口的需求。專業的教學設計師能同時服務學員、開課方與內容專家,讓知識的傳遞與應用過程更加順暢。

備註:本文是以「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張淑萍老師的授課內容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章。

相關文章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What i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er?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不論線上課講師面對哪一種類型的受眾,他們的有一個共同的難題要克服,就是學生能不能黏著在自己設計的課程裡面,能高度參與課程並在課後有所進步。這就有賴於講師事先為學生設想這門課可以如何為他們帶來成效。Kirkpatrick 學習評估模型跟 ROI 可以在這裡幫上大忙。

在「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當中,第一天的第一堂課,張淑萍老師就介紹了兩個評估模式,目的是「以終為始」。就好像職涯規劃的時候會問自己十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製作課程前也要問自己這堂課最終會為學員帶來哪些效益。如果沒有在設計課程之前進行評估,就無法設計出讓學生按讚加分享的線上課程。

Kirkpatrick的四層評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

Donald Kirkpatrick(1924-2014)曾經是美國人才訓練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的會長,1950 年中期在博士論文中發表柯氏四層評估模式。都已經是七十年前的理論了,現在大家還在討論,怎麼可以不學起來!

(1)評估模式第一層

評估模式第一層是了解學員的反應,例如在課後給學員填問卷,問他們上課還開心嗎?覺得老師講得好嗎?目前大部分的課程都有第一層評估,因為成本最低(一張紙/一個畫面),速度最快(當天發放),省時省力(馬上統計算出結果)。

(2)評估模式第二層

評估模式第二層是給學員做測驗,透過測驗結果了解學員有沒有學到內容。相信接受台灣教育的諸位經歷過無數次的第二層評估模式(小考、期中考、模擬考)。有些線上課程也會在影片中置入測驗,確認學員學到知識點之後,才會繼續播放下一單元。

(3)評估模式第三層

評估模式第三層就比前兩層還要深入,因為必須以訪談或是觀察的方式,了解學員在課程之後有沒有運用所學在工作之中。學習不是吃藥,常常不能立即見效,可能要一個月到一季的時間才能著手進行調查。此時評估的時間與精神成本就會轉移到人資或是學員的主管身上。

(4)評估模式第四層

評估模式第四層是學習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評估學員有沒有運用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有效改善工作績效,進而達到企業的目標。而這第四層評估也對出錢的人來說至關重要,透過這層的評估才知道這個訓練有沒有達到出錢者的期望,讓他們知道這筆錢花得值得。

層級評估內容
Level 1 反應給學員填問卷
Level 2 學習給學員做測驗,了解學員有沒有學到內容
Level 3 行動訪問學員在工作中應用了哪些新學到的知識
Level 4 結果評估學員有無應用所學,達到企業的目標

這個四層評估模式對課程製作者的啟示是什麼呢?我們當然不可能把每一層都跑過之後再回來修正課程設計。而是在課程設計一開始之前就要確認 Level 4 的目標是什麼?例如希望學員上過這堂課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成就?進一步來說,需要了解學員想要達到的成就,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設計課程。

在確認 Level 4 的目標之後,再回推到 Level 3,如果學員要達成這個成就,他必須如何在工作當中應用新知?接著往回推到 Level 2,為了讓學員可以在工作中應用這個知識,他必須在課堂中學到什麼?最後回推到 Level 1,為了讓學員學到這個知識,該如何在運課過程讓學生保持專注並提升學習體驗?

層級評估內容
Level 4 結果學員所屬企業有無達到營運目標?
Level 3 行動學員的工作有何進展? 學員如何運用所學在工作中?
Level 2 學習學員學了什麼?
Level 1 反應學員喜歡這堂課嗎?他們有把課上完嗎?

Jack Phillips的投資報酬評量法(ROI Methodology)

Jack Phillips(1945-)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專案管理衡量與評估權威,目前的中文譯著有專案管理計分卡:評估專案管理解決方案的最佳策略工具。他以 Kirkpatrick 的評估模式為基礎,添加了 Level 5 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Jack Phillips 加上投資報酬率這個項目,目的不只是要檢驗企業投入的成本有沒有得到回報,而且還要去計算實際的投報率,評估這個訓練花費的成本跟成效之間的距離有多少。

來源:
https://roiinstitutecanada.com/roi-methodology/evaluation-planning-the-v-model/

在做 ROI 評估時,會紀錄訓練成本,包含學費、公司付出的時間與空間成本等等。訓練之後,也會繼續追蹤學員課後的工作表現如何,工作成效對公司的發展有什麼正增強?舉例來說,一間保養品公司送第一線服務人員去上課,所花費的成本是 5 萬元。人員課後回到工作現場,總共為公司淨賺了 10 萬元。

ROI=(淨收益 -成本)/成本 X100%

這裡的 ROI 就是(10-5)/5X100%=1 表示這個訓練有跟沒有都沒差。(悲)

如果為公司淨賺了 12 萬元,ROI=(12-5)/5X100%=140%

表示這個訓練的投資報酬率是 140%。

計算投報率看起來很現實,但卻是確保學習方向不走偏的科學化工具。

小結

在面授課程的時代,往往是老師決定要教什麼,很少問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的學習內容。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線上課程的出現為傳統教學帶來了改變。

這個時候設計線上課程,有兩個比較常見的可能。一個是因爲疫情,實體課必須要改線上,一個是想加入販售知識型的商品的市場。這兩個課程的受眾特質很不同,如果是學校學生,上課依然是義務,老師評分還會影響畢業,所以一定會來上課。而第二種受眾是老師的客戶,一定是認為課程對自己有幫助才會掏錢購買。

但是,不論線上課講師面對哪一種類型的受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難題要克服,就是學生能不能黏著在自己設計的課程裡面,能高度參與課程並在課後有所進步。這就有賴於講師事先為學生設想這門課可以如何為他們帶來成效,以終為始,才能使課程設計的方向正確並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2020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筆記文目錄

2020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筆記文目錄,把本次課程重點整理為11篇文章。

  1.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2. 線上課程要怎麼做?製作過程需要的8個神隊友
  3. 教學設計的工作步驟:需求分析、環境設計與初步課程規劃
  4. 製作線上課程的三個工具包:教學目標、課程表單、課程進行規劃
  5. 如何設計線上教學教材?用ADDIE跑一次流程給你看
  6. 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7. 如何評估學習成效?ROI方法論的13招
  8. 什麼是線上課程運營師?
  9. 直播線上課程的數位運營方法
  10. 線上課程運營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11.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設計一門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

上週去參加數位教學研習,被資訊狂炸三天,需要好好整理筆記與心得。這篇是前奏。

人生第一次接觸線上課程是在 2014 年,當時在 Coursera註冊過的課有: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職場素養

這些課都很精彩,但很悲催的是我的完課率不到 50%。由於這些課程是從大學實體課程搬到線上,以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來說,一堂課的長度都有一小時左右,實在沒耐心把它看完。

我第二次的線上課程體驗是在 2017 年, 在 Hahow 購買的第一堂課是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這次有完課了(感動),因為總課長大概三個小時,每一單元切在 10 分鐘以內,每天通勤時間看一單元,一個月就看完了。然後我就漸漸成為線上課程的腦粉用戶了。

身為有六年學習經歷的線上課學員,我對線上課程也有一些自己的觀察,首先是我覺得設計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

1. 戲劇要滿足的對象是觀眾,線上課程也是

舞台劇為什麼會賣座呢?劇本寫得好?卡司夠堅強?導演很有名?劇評很給力?這些都是賣座的原因,但是能打響舞台劇口碑的是觀眾喜歡,觀眾覺得好看,他們跟親朋好友推薦,甚至自己又跑去二刷、三刷、四刷。

設計線上課程的時候,都一定會先研究這堂課想要服務的對象是誰?想要教哪些人?希望他們學到什麼東西?希望他們學了之後生活可以產生哪些改變?我也認為,一齣好的戲劇也一定具備上述這些元素(這齣戲想演給誰看?想傳達什麼訊息?希望他們產生哪些感動?)。

2.構成戲劇的六大元素,線上課程通通具備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有提到戲劇結構六元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其實線上課程也具備這些元素:

  1. 情節:課程內容敘事與轉折
  2. 人物:受課講師
  3. 思想:講師要傳達的知識
  4. 語言:講師傳達知識所用的工具
  5. 音樂:講師授課過程中包含的聲音、韻律、節奏
  6. 景觀:線上課程的視覺設計

3. 戲劇需要不斷排練,線上課程也是如此

線上課程跟實體課程有很多不同之處。實體課程考驗老師的臨場反應,要時時抓緊跟學生的互動機會,可以直接從學員表情、態度了解學習情況,甚至可以依現場狀況臨時改變教學內容。

線上課程考驗的是老師的語言能力,老師要講話要流暢,邏輯要清晰。因為不能跟學生面對面,所以要在授課前要調查與了解學生的需求。因此,優秀的線上課程很需要老師在授課前不斷地為學生預想與演練。

後記

在這個部落格的同名粉絲頁中,有一位捧油問「線上課程與亞里斯多德劇場結構六元素」這個連結是怎麼來的?我是被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這篇文章啟發,作者 Anita Horsley 提到 “Humans learn from theatre.”提醒我這件事。我以前曾在課堂聽過,古時候人不一定都識字,但一定會進劇場,或是在路上聽說書(三言兩拍)。民國的1930-1940時期中國地區也流行過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有時街頭劇是向群眾傳達某種訊息很有效的方式。我想「人從劇場學習」應該有學者提出來討論過,但我不太懂劇場實際包含哪些元素,於是找到台大李賢輝教授整理的戲劇結構六元素(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跟線上課程比起來確實有很多呼應之處。

參考資料:
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
eLearning 101 – Introduction To eLearning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K大的萬人線上繪畫課是怎麼做出來的?

Krenz 是一位做線上教育的藝術家,用直播的方式教學生畫畫,每年栽培將近三萬個學生。放眼望去,有誰能夠在「線上」用「直播」的方式「教畫畫」,然後每一班有上千位學生呢?沒有人不好奇這龐大的組織是怎麼運作的。

因為今年有註冊商業思維學院的關係,默默地追蹤學院 Mentor 李柏鋒林育聖,間接認識了「K大」。記得五月初在臉書上滑到幾則貼文,聽說「K大」有幫學院 Mentor 上 1 堂一期一會的課,大家都說很棒很棒,但是到底有多棒?越是不知道就越想知道啊!大概五月中的時候就看到「K大」在自己的臉書說,將在 ACCUPASS 分享「知名繪師 K 大的線上教育商業戰略」,想也沒想立刻報名。老實說,上課前我對「K大」為什麼是「K大」其實不太了解。下課後,我只想說:「這真的很棒很棒!」

Krenz 是一位做線上教育的藝術家,用直播的方式教學生畫畫,每年栽培將近三萬個學生。放眼望去,有誰能夠在「線上」用「直播」的方式「教畫畫」,然後每一班有上千位學生呢?沒有人不好奇這龐大的組織是怎麼運作的。K大在這個講座裡談自己的創業史,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建立自己的王國,讓人聽的如癡如醉。聽完講座,有關 K 大的萬人線上美術課是怎麼做出來的,以下寫出我的觀察。

發揮客家精神完美演繹「綜效」

K 大說剛出道的時候,一個月可以畫四張圖,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兩萬多塊。後來發現把自己的作品集結成冊,自費出版在同人展上販售,同一張圖就能為他賺兩次錢。「綜效就是做 1 件事,但達到 1.3~1.5 倍 的效益。」K 大用客家精神把「綜效」發揮到極致,畫一張圖可以:

  1. 過程錄影賺流量
  2. 單張圖賣給業主
  3. 收入畫冊出版
  4. 演講用素材
  5. 課程教學素材

而這個客家精神也運用在現在的 KK魔法學院,有同學問老師問題,老師不會個別回答,而是把回答的過程錄成影片,開放讓所有的學員都能看到。這麼做不僅節省未來可能要重複講解的時間,還幫助其他同學在遇到問題之前就先攻克問題。時時保持「我現在做這件事之後還能創造什麼效益」這種意識,實在是一種創造時間跟財富的習慣啊!

對於「改進」這件事簡直是著魔的程度

K 大一開始先分享自己在傳統美術教室、補習班的學習經歷,發現大大小小的課堂存在著各種沒效率。像是老師小小開講之後,讓大家畫 1~2 小時,然後巡堂一個一個給改圖的建議。一班 10~12個人,有 5 個人犯同樣的問題,一模一樣的話老師就要講 5 次。或是學生上完課之後很有收穫,回家卻畫不出來,又沒人可以問,只好亂畫然後帶到課堂上把老師嚇壞。

K 大親身經歷學畫的痛點,所以自己日後開課就針對一個個痛點各個擊破。他發現,用課堂投影畫給學生看,學生在紙上跟著畫,不僅可以即時練習,下課後還有自己的作品。之後在線上開課,只要同學發問,就把他的問題作成「知識小卡」,之後再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就把卡片丟給他,原本要講 10 分鐘的事 1 分鐘完成。K 大有 40 位助教,1 個助教照顧 300 個學生,組成線上聊天的群組。他們鼓勵學員可以在群組發問,課後學習不間斷。

KK 魔法學院的規模能魔性地成長,是 K 大十年來對「改進」(或說迭代)這件事非常執著。從學生時代拿自己的畫冊去同人展賣的時候,他就進行各種「測試」,書要直的擺橫的擺還是要堆疊?堆疊的角度怎麼喬才會有比較多人買?成為老師之後,他也不斷對自己進行壓力測試,可以一次教 10 個人、30、50、100、200 人?直到在台北租不到更大的教室,他就把觸角伸到沒有空間限制的線上教學。K 大也會對助教進行壓力測試,測試 1 個助教最多可以帶幾個學生?10 個、50 個、100 個、200 個、300 個、350 個?最後發現 1 對 300 剛剛好之後就用這個模式來運作。

課程內容標準化、學生作業標準化、助教工作內容也標準化

K 大也發現傳統教畫老師上課有「興之所至,盡其在我」的問題,也就是今天有興趣講什麼就講什麼,課名相同的課程每一期內容都不一樣,學生的體驗也跟著上上下下。所以 K大在備課的時候不僅會規劃這一堂要教哪些知識點,還會把每個知識點的教學方式、範例、笑話等敘述優化再優化,最後定案成一個標準化的授課內容,確保每位學生的課堂體驗一致。

不僅老師上課的內容標準化,學生的作業也要標準化。「請你這禮拜畫一個人像」這種作業 K 大是不會出的,因為變項太多了。出這種題目的下場就是最後就會收到各種類型的人像,以各種顏色、各種角度,排列組合出令人崩潰的作業們。所以 K 大出的作業都很具體,比方說「請你這禮拜畫一個粉紅色頭髮、臉側45度角、光從右上打過來的人像。」把學員作業標準化,也順帶把助教的工作也標準化,這麼做不僅可以確保學生學到老師要傳達的知識,也可以增加助教改作業的效率,節省所有人的時間。

我覺得 K 大之所以成為 K 大,是因為他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因為看重畫畫這個作品,所以在同人展擺攤的時候,會想怎麼擺可以吸引更多人欣賞他的畫。因為看重自己的課程,所以他會在學員購課之前就開始佈局使用者體驗。從開課到完課,他都是希望學員能夠有收穫,不要像以前的自己,寶貴的時間莫名被老師們耽誤。從想幫助學生的心出發,往往能研究出對學員最好的學習方法。學員有進步很有感,自然一個拉一個來上 K 大的課。

在講座的最後,K 大肉身示範如何推坑。只會畫直線跟斜線的小白我,都忍不住想刷卡當 K 大的學生了。

現在都說寫作是最好的投資,我覺得「寫作+會畫一點圖」才是最好的投資。投資一點點畫畫,你的 CP 值超高!因為你會畫,你可以很快做出畫面上的不同,馬上在視覺上拉開差距,還降低用戶認識你的成本。讀 1000 字要 3 分鐘,看圖像只要1秒。

Krenz’s Artwork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Podcast內容怎麼做才好聽?NPR主持人分享 3 個秘訣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 podcast 是怎麼做出來的?在 Power Your Podcast with Storytelling 這堂課,老師 Alex Blumberg 分享自己做 podcast 的心法:留意聽覺特性、故事設計 4 要素、主題設定的公式。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 podcast 是怎麼做出來的?最近剛上完這堂線上課:Power Your Podcast with Storytelling。老師 Alex Blumberg 曾經是 NPR Planet Money 的主持人跟製作人。覺得這堂課真是太精彩了,大約十多個小時的課,台幣 700 覺得很值得。以下分享課程內容。

1. 好聽的podcast會讓聽眾在腦海中創造場景

聲音是最視覺化的媒體之一。即使只是聽聲音,我們也會在腦中創造場景,這個場景比電視上看到的內容持續更久。聲音其實是最誠實的媒介,你很容易被視覺欺騙,但聽覺騙不了你。有些事情,光用聽都就能分辨真偽。為耳朵寫劇本跟寫一般的劇本是非常不同的,聽眾會因為聽到真誠的對話而深受感動。

Alex 說:「雖然Planet Money是個財經節目,我們談數字、談經濟學概念,但我們真正在談的是情感與感受(emotions and feels)。」他在這堂課放了一段廣播給大家聽:一位兩個孩子的媽 call in 財經節目,她每個月大概賺三萬多台幣,但自己實在很難存錢,除了要照顧孩子之外,男朋友還會管她的錢。主持人立刻問:「他有打你嗎?」媽媽:「…沒有啊。」主持人的語氣瞬間變得很嚴肅,他說:「你趕快帶著孩子去申請社會庇護,這是你現在唯一要做的事。」

2. 怎麼在podcast裡設計好故事?

Alex 建議,在podcast裡說故事要有以下四個元素:

  1. 一連串的動作
  2. 細節
  3. 轉折(笑點、畫龍點睛之處)
  4. 省思

Alex 舉了演員 Tate Donovan 的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四個元素。Tate Donovan?他就是Friends 六人行第四季裡面,Rachel 愛上的那個Joshwa啦。這個例子在 This American Life 的 20 Acts in 60 Minutes 裡,可以從1:37開始聽。但想了解更多,可以從頭開始聽,這段不用 5 分鐘就可以聽完。

Tate Donovan 成名之後,想當一個親切的演員,如果有影迷靠近,他都會盡量釋出善意。Tate Donovan 敘述在一次公開場合中,他遇到的事:

  1.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跟女孩帶著相機走向 Tate Donovan (一連串的動作)
  2. 兩個人很彆扭又害羞。Tate Donovan 想說他們是自己的影迷,釋出熱情善意主動要跟他們合照。(細節)
  3. ________(轉折)
  4. ________(省思)

為了不破梗,我把3. 跟4. 空白。快去聽聽看 Tate Donovan 如何敘述這個有趣的故事。聽完之後,你會發現,一個好聽的故事兼具情感與敘事。設計一連串的動作,讓聽眾想問「啊然後咧?」如果這個 podcast 是兩個人在對談,透露一些內心的小劇場,讓聽眾感覺到講者的內在衝突,那會更加吸引人聽下去。

3. 決定主題之前,先問自己這有趣在哪裡?

Alex 在這堂課傳授了一設計 podcast 的個萬用公式:

我要談一個______的故事,它很有趣,因為______。

Alex 說,你認為有價值的事,對聽眾來說不一定有趣。所以要利用上面這個公式,逼自己把想講的事情提煉出有趣的點來。而這個 Y 通常是讓人出乎意料(unexpected)的事。因此,在擬 podcast 結構時,要時時意識一件事,那就是:你想談些什麼?你想強調的主題什麼?

此外,這堂線上課可以觀摩學員怎麼實際操作老師教的技巧,裡面有個 20 秒 podcast 挑戰。因為人的注意力是很短的(嗚),聽了覺得不有趣就立刻轉台開始滑臉書了。所以這個 20 秒挑戰要讓你練習,怎麼設計內容會想讓人繼續聽下去。以下舉兩個例子:

學員一:我很期待孩子的出生。但女兒出生之後跟其他孩子很不一樣。我覺得自己的世界崩壞了。–>聽眾會想知道她女兒怎麼了?她們之後如何了?

學員二:我在路上看到兩個男子在追逐,其中一個大叫:「他手上有刀!」
–> 天哪!然後呢 ???

結論:在 podcast 裡營造跟聽眾對話的感覺

在這堂課裡,有學員問:「你在讀稿的時候,聽起來像在對話。但如果是我讀稿,聽起來就真的是在讀稿,請問你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讀稿聽起來像對話?

Alex 說:「我會一邊寫稿,一邊讀出來。一邊讀一邊檢查,我在寫的是寫作的語言還是對話的語言?即使如此,當我進錄音室時,我還是會刪掉一些文字,因為我覺得那不是對話的語言。因此,我在錄音室的時候會用手勢輔助,提醒自己正在跟聽眾對話。肢體的輔助可以讓聲音與談話內容更自然。」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