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運營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李胤禎老師授課內容。

完課率是評估線上課程績效的項目之一。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在線上課程開始的一到兩周內,大約會流失 50% 的學習者,因此「講師鼓勵」跟「帶領風格」是影響完課率的因素之二。

線上課程運營師的核心技能包括:教學設計、科技應用、線上帶領與專案管理。他的職責有:課前設計線上學習體驗,選擇適合的教學軟體,佈置學習環境,在課程期間全方面的掌握講師與學生的情況。線上運營的心法可以參考英國數位教學專家 Gilly Salmon 博士提出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目的在於幫助學員有效學習,提升培訓滿意度。

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第一階段:登入課程平台

登入系統,歡迎學生加入,鼓勵學習。

第二階段:線上交誼

講師建立學習群組,幫助學員彼此互動,自我介紹(可設計破冰活動)。在這個階段,也是講師說明上課規範、介紹助教、發佈重要訊息的時間。

第三階段:訊息交換

講師引導學員彼此交換訊息,逐漸投入課程,強化自己跟課程之間的關係。講師在此階段逐步引導學員達成課程的目標。

第四階段:知識建構

有更多的小組活動,講師引導學員表達想法,講師與學員一起完成知識建構。例如操練批判性思考、創造力、應用學到的知識等。

第五階段:回顧

在這個階段,小組的氣氛比較活絡,學員沈浸在學習的氣氛中,也能更自在地與組員合作學習。此時學員要負擔個人與群組學習的責任,回顧過去四個階段學過的內容,覺察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培養學員成為能自主學習的獨立學習者。講師要帶領學員進行反思、評估、批判自己的學習歷程。講師也可在這個階段協助回顧本堂課的重點,簡介下一堂課的內容,激勵學員做作業等。

Gilly Salmon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來源:https://www.gillysalmon.com/five-stage-model.html

講到這裡還是不知道怎麼運營?來看實際案例…

一位運營師接到一個任務,要在一個月內讓客戶(實體培訓機構)旗下的 30 位講師全體掌握遠距教學的技能。由於講師很忙碌,每次能上課的時間在一到兩個小時內,而且只有平日晚上有空上課。

接到任務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

1. 了解學員:

能與講師有效溝通的工具是什麼?(e-mail?手機?)講師要學會什麼?講師對遠距教學的了解程度如何?

2. 行政流程:

取得名單、設計問卷、發放問卷、聯繫講師決定上課時間、發送邀請、確認上課名單、安排上課時間(分流、決定上課梯次、每梯次幾位講師受訓)、聯繫助教

3. 教學設計:

決定學習目標、規劃課程、決定授課時間、決定課堂實作活動、選擇授課工具軟體。要讓講師能在 zoom 這個會議軟體中操作:開啟會議室、發送邀請連結、操作暖身活動、共享個人畫面、使用版書、分組討論、個人導播。

運營工作四階段

1. 準備階段

工作項目:建立專案行動清單、確認學員名單、召集專案工作小組、建置學習環境(建立會議室連結)、熟習平台操作、研擬帶領策略、決定教學活動

交付物:專案行動清單(含準備項目、進度)、學員名單、課程大綱

2. 課前階段

工作項目:撰寫、發放課前通知與學員上課手冊、提前測試設備與相關連結、演練流程

交付物:上課手冊、常用網站連結清單(學員社群網址、討論區網址、教材下載區網址、Q&A常見問題網址)

3. 課中階段

工作項目:執行互動活動、提供軟硬體協助、帶領討論、鼓勵與督促學員參與課程、蒐集整理學員Q&A(公開常見問題集)

交付物:課堂紀錄、Q&A問題集

4. 課後階段

工作項目:協助學員完成課後作業、搜集回饋、根據回饋檢討/優化本課程

交付物:學員作業繳交清單、學員回饋表單、優化清單

李胤禎老師也提到,每一次線上課程的內容、講師、學員組成都不一樣,不一定都會按照自己所想的順利進行。事前的沙盤推演是必要的,若真的發生意料外的事情,除隨機應變外,也要詳細記錄發生什麼事?下次怎麼處理會更好?書面紀錄留下來的經驗,能讓下次的課程進行得更好更順暢。

學習就像是一趟旅程,目的地是哪裡,途中會經過哪些地方?有哪些必打卡的景點(要完成的小任務)?整個旅程的時間多長?在哪裡停留多久?這些都要事先規劃好。

Gilly Salmon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

什麼是線上課程運營師?

直播線上課程的數位運營方法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 吳欣蓉老師授課內容。

直播線上課程不比實體課程或預錄的課程好掌控,它的環境干擾多,也有斷線的風險,因此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團隊運作。首先介紹直播課程需要的角色如下:講師、激勵師、助教、導播、工程師、運營師(製作人)。

運營師對應的英文概念是 Producer、Facilitator、Moderator,說它是製作人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運營師就是一場秀的製作人,他要設計流程、活動、橋段等,目的是讓學生非常專注、非常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以下各別介紹不同角色的責任:

1. 運作直播課程的六大角色

(1)運營師

作為課程的製作人,運營師需要擬定教學策略、規劃整體課程,聯繫講師,與之討論線上課程的教學內容、流程與評估學習成效的方式。在專案開始後,要選擇授課的平台與聯繫學員的工具。運營師也要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能幫助他們達成學習目標,決定鼓勵、輔導的機制。可以說運營師是講師、學員、平台三者間的溝通橋樑。

(2)助教

助教扮演助理製作人的角色,協助行政流程、註冊手續。課前需要了解課程進行流程,課中跟課,課後協助追蹤學員的學習進度(含統整學員問題,匯報給講師),幫助講師調整授課節奏。

(3)講師

以線上直播課來說,講師就是一個表演者,在鏡頭前向學員展演知識內容。講師除了要提供授課內容(含學習資源),設計課程之外,也要引發學員的學習動機,回應學員的提問,以及評量學員的學習成效。

(4)激勵師

激勵師就是線上直播課程的主持人,在幕前負責課程開場、轉場、收尾,掌握幕前的整理流程,激勵學員與講師互動、提問,協助課程順利進行。例如網路連線斷訊了、影片播放有問題等突發狀況發生時,激勵師的反應要很快,跟老師或學生互動,填滿尷尬的空擋。

如果是系列直播課程,學員每週看到的講師都不一樣,那每一場都在的激勵師就是學員最親近的人了。由於激勵師已經跟過幾週的課,知道學員上過課的內容,能為接下來的講師開場,複習前面談過的內容,幫助學員進入狀況。

(5)工程師

作為技術人員的工程師,負責管理平台跟排除技術問題,如授課平台的提問功能、影片播放功能、作業批改功能有故障需要修復,就要仰賴工程師的來處理。

(6) 導播

導播就是直播課程的場控人員,負責操作直播軟硬體,切換鏡頭畫面。如講師/激勵師直播畫面、投影片畫面、與播放預錄影片的畫面切換等等。在什麼時間出現什麼畫面,都要依據流程表(腳本)行動,有突發狀況發生也得隨機應變。

2. 直播課程運營流程

(1)課前

決定課程內容設計:

如規劃課程的授課大綱、教學目標、課中活動、課後評估測驗。聯繫授課講師,討論課程內容,安排節目腳本。因為直播課程學生的注意力有限,所以要仔細篩選傳遞給學員的內容,屬性要精實,不要鬆散、重複。

根據腳本訂定直播流程(流程演練、彩排),預想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建立常見問題Q&A清單,協助學生提早解決設備問題,不要再開課後才發現有學員無法登入教學平台、不知道怎麼看影片、不知道教材下載區在哪裡。

決定要使用的平台工具:

根據學生人數與上課環境決定直播軟體、經營社群的工具以及建置相應的平台環境。上線前要以講師及學員的角度測試。

課前交付物:

學員名單、教學進度表、學員課前須知(含課程起迄日期與時間、直播軟體教學)、授課簡報與講義

(2)課中

課前一週、前兩天發信提醒學員提早三十分鐘進直播軟體測試鏡頭、麥克風。課程錄影,控管授課流程、直播效果。如果學員在討論區提問,講師正在授課無法回復,若是設備問題由助教直接回覆,若是課程問題由助教統整給講師回覆。

課中交付物:課前通知信、直播流程表(給工作人員)、上課流程圖(給學員)

線上帶領五階段:登入與鼓勵、線上交誼、資訊交換、知識建構、個人發展

(3)課後

若有直播來不及回答的問題,會在課後統整一併回覆給學員。提供直播影片給學員複習。請學員填寫課後心得回饋,了解學習狀況,修正下一場直播流程與授課內容。

課後交付物:課中Q&A整理,直播課程影片、課程問卷、成果報告

流程設計靈感:用演唱會的節奏開直播課

為了抓住學員注意力,持續數週的直播課程也可以節目化如下:

演唱會主題細節
開場秀開場概論播放前導影片
介紹要出場的主角
介紹概論:接下來五週你會學到什麼?你會看到什麼?你會用到什麼工具?資源在哪裡?
主題表演課程主題1主題概論、應用案例 主題與學員之間的關聯
主題表演課程主題2主題概論、應用案例 主題與學員之間的關聯
中間轉場 特別來賓互動活動操作活動(操作學到的內容、軟體) 完成小專題 QA互動問答
個人表演Solo學員發表學員發表、分享、交流
安可曲課程總結回顧課程、指導延伸應用場景、學員發表心得、預告下期課程

3. 提高直播課程參與感的活動

(1)個人與小組作業

在整體課程前半段,學員每一週要做個人作業,在整體課程的後半段,學員分組完成小組作業,並在課程最後一週公開發表。

(2)星光大道頒獎

每週公布課程參與度最高的學生(準時交作業、討論串發言與回應),在直播時表揚。獲獎的同學可以幫助小組積分,在課程最後獲得贈品。

(3)社群活動

鼓勵學員每週在討論區發問並回應同學的提問(計入星光大道積分)。

(4)撰寫學習心得

學員每週要撰寫上課心得報告,上傳到教學平台

4. 加快處理效率的Q&A分流

遠距教學的挑戰是學員不在同一個空間內,同時會有很多學生提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網路課程又講求即時回應,這時就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流以及分派回答問題的職責。

吳欣蓉老師把Q&A問題分成三類:

(1)一般問題

一般問題如「上課平台網址是什麼?」「繳交作業標準是什麼?」「延伸閱讀資料在哪裡?」這些常見問題可以在課程前先預想好回覆的答案,編一個「問與答目錄」,收到學生丟來的問題後就能立刻回覆。

(2)課程專業問題

課程專業問題如「機器學習的數據怎麼分析?」「如何搜集數據?」「如何判斷數據準確度?」這些問題就要由助教協助統一搜集,分類後交給講師於課程中的QA時間一併回答給學生。建議在課程一開始就告知學員統一提問的平台(或社群),才不會漏掉學生的問題,也避免學員在不同平台重複提問的情況發生。

(3)技術問題

技術問題如「看不到課程畫面」、「聽不到老師聲音」、「無法登入平台」等,就要交由工程師協助。技術問題又分即時性跟非即時性,無法順利參與直播課程的學員情況就要立刻處理。如果是「無法進入討論區發文」這類非即時性的問題,就可以等直播課程結束再協助學員排除障礙。

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陳怡瑄老師(千里老師)課程再加以擴充寫成。

線上課程跳出率很高?學員說很想快轉跳過?每一次錄影的內容品質都不一樣?找攝影團隊來拍影片結果跟想像差很多?這些問題可以仰賴優質的腳本來解決。好的腳本能幫助課程製作方把時間與成本花在刀口上,有了腳本,就能清楚知道哪些畫面、聲音、旁白是必要的元素。

畢竟線上課程的時間有限,注意力更是極度稀缺的資源,腳本能逼我們只講重點,把受眾需要、感興趣的內容用他容易理解的方式說給他聽。可以說腳本是製作課程的指標,它能讓課程製作團隊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什麼是腳本設計?

腳本設計是一個結構線的設計,結構線是說服的關鍵,也就是受眾能聽進去、理解你在說的知識、運用所學的順序。腳本有助流暢的溝通,它不僅能精準控制講授的時間與節奏(要對抗注意力不耐症,口白跟畫面要持續幾秒?何時要跳轉?),更是精細規劃課程內容的必要工具(只給最精華的訊息)。

要寫出好的腳本,要從了解學習動機開始。Conrad Gottfredson & Bob Mosher(2017)指出以下觸發學習動機的情境:第一次學的時候(New)、想學更多的時候(More)、想要應用的時候(Apply)、當事情出錯、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Solve),當情況改變的時候(Change)。所以在創作腳本時,就需要釐清觸發受眾想學習的動機是什麼,要讓腳本盡量回應這個動機。陳怡瑄(千里老師)在腳本設計課程中,提出撰寫腳本的三大重點:

1. 受眾分析

傳統的教學現場,授課內容是由老師決定,在線上教學情境中,授課內容是由學員的需求決定。撰寫腳本之前要清楚上這堂課的人是誰?他們有什麼特質?有什麼需要或痛點?想解決什麼問題?了解受眾,才能用他們習慣的語言來溝通(對小學生、大學生、上班族、年長者的用字不會一樣)。

釐清受眾特質可以增加完課率。如受眾觀課的場景在哪裡?他是上班族利用通勤時間觀課?還是有家長陪伴、在假日觀課的小學生?如果對象是年長者,雖然觀課時機比較不受限制,但可能看字幕對他們來說就會很吃力,這時就要調整口白句子長度,畫面上的字幕大小也要跟著改變。

此外,要打中受眾的心,課程名稱是第一槍。千里老師分享課程命名公式:

對象+利益+吸睛語

例如:

【社群小編必點技能】如何高效製作破萬讚的短影片

受眾觀課的「利益」永遠是標題命名優先要注意的事。

2. 腳本三段結構

腳本可以用三段式的架構來構思,以下分別說明開場、內容與結語。

(1)開場

影片開場的首句是吸引注意力的關鍵,因此與受眾需求最密切的話要放在第一句。例如寫作課的第一單元可先問受眾:「你常常在電腦前面坐很久就是沒有靈感嗎?你有拖稿的困擾嗎?」

課程開場也是跟受眾建立連結的第一步,一定要設計受眾會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大大降低跳出率。怎麼知道受眾對什麼有興趣呢?可參考前面「受眾分析」階段所勾勒的受眾樣貌,第一段談的內容要盡量回應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要開宗明義跟受眾說明,接下來看到的內容對他有哪些價值?學到的知識將可以在何處應用?

(2)內容

進入課程的主體以後,就要開始陳述課程的重點。由於大腦在學習知識時,喜歡經過整理、具區塊模組化的訊息,所以撰寫腳本時,要將想傳達的知識依照邏輯分類、排列,最後用列點的方式凝聚單元重點,幫助受眾記憶。

線上課程講究實用性,在講授知識之後,也要提供案例跟應用情境給受眾參考。也可以在影片過程安排一些小測驗橋段,讓受眾階段性整理自己學到的內容。

(3)結語

在腳本的結語段落,會幫受眾整理單元重點,回顧剛剛學到了什麼內容,同時遇到下一單元要學習的重點。如果是重實做的課程,就會在這個階段放入實戰作業,創造實作誘因,鼓勵受眾課後操作。

3. 幫助受眾抓重點的視覺化設計法

腳本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分鏡構圖,也就是視覺呈現。千里老師傳授畫面構成的三大重點:

(1)整理資訊

歸納口白逐字稿中的資訊,將內容依照容易理解的邏輯排列,再結構式分出段落。

(2)去除雜訊

抓出每一段落的關鍵字,為受眾篩選重要資訊,刪除不需要的雜訊。

(3)製作圖像

找到關鍵字之後,可以尋找對應的照片或插圖,也可以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圖示來表現,將關鍵字圖像化。也可以抓出關鍵字製作特效字,加深受眾印象,創造心象。

此外,現在的受眾的耐性與專注力有限,相同畫面不要停留超過20秒,段落口白不要太長,為了讓畫面要有變化,可以適時插入投影片或是更換分鏡角度。

千里老師也提醒,如果受眾是年長者,字幕字體不能太小,設計投影片也要在下方留一些空位放字幕,以免後續加掛的字幕遮擋到投影片的內容。

撰寫腳本是為了確保課程品質,也就是課程內容勝過表現形式(或精美特效),能解決受眾問題的內容才是真正的好課程。

附:腳本模板

編號單元時間投影片編號口白(逐字稿)畫面說明備註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線上課程要怎麼做?製作過程需要的8個神隊友

一堂線上課程要怎麼製作?設計線上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哪些團隊成員?製作線上課程就跟拍電影一樣,要有演員、腳本、分鏡、前製、後製、品管、工程等角色。本文歸納了八個重要的職能,分享一堂優質線上課的製作過程與團隊成員互相搭配的過程。

今年很幸運地參與了李柏鋒老師職場寫作課的製作過程,從二月底開始籌備到八月上架,這一堂四個多小時的課程背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歸納了製作一堂線上課程需要的 8 個神隊友,這些好隊友們都有什麼任務呢?

1. 內容專家

內容專家就是嫻熟特定知識與技術的老師。內容專家會提供教學內容,例如決定課程方向、課程目標、教學大綱等等。待課程進入製作之後,內容專家會從過去多年來的積累中精煉、組織授課內容,包括設計教學邏輯、撰寫逐字稿、設計投影片內容、安排練習作業等等。

內容專家就好像在球場上揮拍的教練,學員的問題是直球也好,殺球也好,通通要用溫柔的姿態把球打回去。

2. 專案管理師

本堂課與 Hahow 的專案管理師搭配。從課程最開始的教學方向擬訂、課程企劃、市場調查與分析、專案排程、宣傳行銷、廣告投放、協調攝影與後製團隊、課程上架等工作,都由專案管理師協助執行。

想特別一提的是,市場調查是開授線上課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內容專家雖然覺察到市場有需求,但還是希望可以收到更多具體的回饋與用戶實際面臨「寫作」的困境。透過發放問卷與資料分析,內容專家可以更具體安排課程章節,一項一項回應用戶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問卷是非常珍貴的資訊,開課方也有可能因為問卷分析的結果調整授課的方向。

3. 教學設計師

在傳統的學校教育裡,「教學設計」往往涵蓋在老師本人的工作當中。像是教案撰寫,如何運課,課堂活動安排都由教師自己設計。但是,隨著科技與培訓產業越來越蓬勃,在「教育」成為一種商品之後,製作線上課程的工廠裡也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職位叫做「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師必須了解用戶的需求,並把這些需求「翻譯」給內容專家,再把內容專家提供的專業整合成好吸收的知識。例如內容專家會用 2000 字的篇幅來回應學員「找不到題材寫作」這個問題。教學設計師就必須設想不是所有學員都有一樣的先備知識,若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 2000字的內容。這時他就會協助微調教學順序,再請內容專家補充一些基礎知識,讓大篇幅的內容可以切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識點。

4. 視覺設計師

視覺設計師是把知識概念轉譯成圖像的藝術家。他們經手的課程種類橫跨數十甚至數百類,談理論的有科學、美學、文學、哲學等,談技術的有如產品管理、如何撰寫履歷、談判技巧等,視覺設計師要理解課程內容,把紙上文字化為圖像。圖像裡的線條、插圖、冷暖色調,都在用色彩與形狀的語言傳達這堂課的概念。這些設計圖也就是日後課程品牌印象與行銷宣傳的重要元素,因為圖像溝通比文字溝通快太多了。

5. 前製團隊

影片類型的線上課程跟電影一樣需要前製與後製圖隊。首先需要一位跟前後製團隊溝通的編導。編導會在拍攝之前跟內容專家溝通背景佈置、畫面構圖、氣氛營造等。編導具有強大的動態腦,在分鏡畫面與結構設計這個項目當中,他能夠在腦中構築影片成形後的畫面,並把這個畫面的草圖畫出來跟團隊討論、集思廣益進行調整。他的建議對於講師撰寫腳本也相當有幫助。

在拍攝當天,攝影師會依照分鏡攝影,他不但要隨時注意畫面構圖的完整性,還要留意燈光、聲音、讀稿機以及講師錄影的情況(如果有一句話吃螺絲就得重錄)。此外,以上提到的不同職能也可能是一人分飾多角來執行。

6. 後製團隊

在前製工作結束後,就需要後製團隊來編修錄影資料了。後製團隊跟前製一樣是線上課程製程中的偉大存在。他們會收到非常巨大、時間也很長的毛片,然後開始逐字逐句剪輯。如果有吃螺絲、眼神飄移重錄的片段就必須剪掉,再插入配搭的投影片,錄影過程如果有雜音就必須拉出音軌另外降噪。同時處理聲音、畫面、配樂、字幕,要說剪接師是指揮家一點都不為過。

後製團隊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製作字幕的人員。因為不少用戶利用通勤時間上課,在不方便開聲音的情況下就會直接看字幕上課。當然字幕本身也能輔助用戶的記憶與學習。

在製作字幕的過程中,雖然有講師提供的逐字稿可以參考。但事先寫好的逐字稿還是會跟當日的現場發揮有所不同,可能逐字稿寫得太複雜,講師會精簡講,可能逐字稿不夠清楚,講師決定多闡述一些內容。而字幕製作人員就要來回反覆聆聽課程內容,甚至還會抓到聲音與文字內容有誤的情況,此時就要回覆給後製團隊進行勘誤。

7. 品管人員

品管人員會很仔細把影片看過,就是為課程品質把關的角色。例如課程內容有沒有涉及版權的問題,課程內容有沒有涉及人身攻擊,影像與聲音是否正常,字幕是否有遮擋投影片等等跟觀課品質息息相關的問題,都交由品管人員來監督。

畢竟人人都有鬼打牆鬼遮眼的時候,這時就仰賴品管人員幫助我們看到看不到的誤區,在課程上架前盡快調整。

8. 工程師

課程能順利上架,都只能倚靠工程師建造的強大平台了。不然影片要放哪裡?用戶要怎麼看?給學員下載的教材要放哪裡?講師要怎麼把公告發到學生的信箱?沒有建置平台的技術,前面七位神隊友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把精彩的作品呈現出來。

小結

團隊成員比較多、組織分工比較細的公司,也許會把上述角色職責再拆分出來,例如會有兩位以上的剪接師,兩位以上的品管師等等。有些團隊擁有優秀人才,有的成員可能聚集多種角色於一身。也曾看過身兼攝影師與調光師的內容專家,或是前製後製一把罩的一條龍大大。但是,一堂線上課的誕生不太可能僅僅由一個人完成,總得需要神隊友共同合作。當然,課程的重心始終在回應用戶的需求,所以上課學員的感受與回饋往往是優化下一門課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相關文章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設計一門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

上週去參加數位教學研習,被資訊狂炸三天,需要好好整理筆記與心得。這篇是前奏。

人生第一次接觸線上課程是在 2014 年,當時在 Coursera註冊過的課有: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職場素養

這些課都很精彩,但很悲催的是我的完課率不到 50%。由於這些課程是從大學實體課程搬到線上,以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來說,一堂課的長度都有一小時左右,實在沒耐心把它看完。

我第二次的線上課程體驗是在 2017 年, 在 Hahow 購買的第一堂課是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這次有完課了(感動),因為總課長大概三個小時,每一單元切在 10 分鐘以內,每天通勤時間看一單元,一個月就看完了。然後我就漸漸成為線上課程的腦粉用戶了。

身為有六年學習經歷的線上課學員,我對線上課程也有一些自己的觀察,首先是我覺得設計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

1. 戲劇要滿足的對象是觀眾,線上課程也是

舞台劇為什麼會賣座呢?劇本寫得好?卡司夠堅強?導演很有名?劇評很給力?這些都是賣座的原因,但是能打響舞台劇口碑的是觀眾喜歡,觀眾覺得好看,他們跟親朋好友推薦,甚至自己又跑去二刷、三刷、四刷。

設計線上課程的時候,都一定會先研究這堂課想要服務的對象是誰?想要教哪些人?希望他們學到什麼東西?希望他們學了之後生活可以產生哪些改變?我也認為,一齣好的戲劇也一定具備上述這些元素(這齣戲想演給誰看?想傳達什麼訊息?希望他們產生哪些感動?)。

2.構成戲劇的六大元素,線上課程通通具備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有提到戲劇結構六元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其實線上課程也具備這些元素:

  1. 情節:課程內容敘事與轉折
  2. 人物:受課講師
  3. 思想:講師要傳達的知識
  4. 語言:講師傳達知識所用的工具
  5. 音樂:講師授課過程中包含的聲音、韻律、節奏
  6. 景觀:線上課程的視覺設計

3. 戲劇需要不斷排練,線上課程也是如此

線上課程跟實體課程有很多不同之處。實體課程考驗老師的臨場反應,要時時抓緊跟學生的互動機會,可以直接從學員表情、態度了解學習情況,甚至可以依現場狀況臨時改變教學內容。

線上課程考驗的是老師的語言能力,老師要講話要流暢,邏輯要清晰。因為不能跟學生面對面,所以要在授課前要調查與了解學生的需求。因此,優秀的線上課程很需要老師在授課前不斷地為學生預想與演練。

後記

在這個部落格的同名粉絲頁中,有一位捧油問「線上課程與亞里斯多德劇場結構六元素」這個連結是怎麼來的?我是被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這篇文章啟發,作者 Anita Horsley 提到 “Humans learn from theatre.”提醒我這件事。我以前曾在課堂聽過,古時候人不一定都識字,但一定會進劇場,或是在路上聽說書(三言兩拍)。民國的1930-1940時期中國地區也流行過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有時街頭劇是向群眾傳達某種訊息很有效的方式。我想「人從劇場學習」應該有學者提出來討論過,但我不太懂劇場實際包含哪些元素,於是找到台大李賢輝教授整理的戲劇結構六元素(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跟線上課程比起來確實有很多呼應之處。

參考資料:
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
eLearning 101 – Introduction To eLearning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