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完課心得

之前曾經參加透鏡數位創辦人喊涵老師的「知識萃取一日工作坊」,也變成粉絲成為「知識萃取工具包」的使用者。我是一個很喜歡上課的人,卻從來沒有製作過屬於自己的課。我想要透過製作線上課程,把自己會的清楚講出來,好好完成一件事。五月看到喊涵老師開「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看到課程目標是幫助學員無痛做出自己的課程,沒有想太多就上車了。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接下來三個禮拜將如何度過。

學習目標:三週做出線上課程

如果沒有目的地,就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前進。這堂課在學員報名之前,就很清楚告訴你:這是一堂協助你三週做出線上課的陪跑班。乍看課程描述,會覺得做線上課程沒有什麼困難的,三個禮拜就能做完了。如果這樣想就誤會了。

這門課是每週平日晚上跟週六下午上課一次,每一次的課程都像經歷一場飛輪課。共六次上課,每次課綱如下:

  1. 梳理實體課綱:暖身、實體課綱拆分知識點
  2. 教學技巧與信任資產經營:知識點分類搭配教學技巧
  3. 教學技巧與設計:知識點邏輯整合與進階教學技巧
  4. 單元組合與腳本畫面: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5. 如何自行錄製線上課程:錄影軟體、收音、燈光(客座:TZ 老師)
  6. 成果展示與結業回饋

在上課與做作業之間來回奔跑

接觸線上課程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要學會就要勤練」的箴言。這堂課從還沒上課之前就要完成第一份作業:初版課綱。首週利用 Figjam 學習知識點切分之後,就沒有臉再看自己畫大餅般洋洋灑灑的課綱了。

在課程中,喊涵老師會示範知識點切分、邏輯排序,最重要的是界定學員的起點跟終點,你將帶著他們從哪裡走到哪裡?這個步驟是控制課程不要失焦的關鍵。

課程很有挑戰性的地方是知識點搭配教學法。我會覺得一個知識點有講就好了,但這種講述式的教學法通常最沒學習成效。要把難懂、重要但可能無聊的知識點搭配各種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跟習得是很辛苦的過程。但對我來說,最困難的部分是知識點切分跟邏輯排序,畢竟還在摸索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而,建立個人的體系跟把這個體系好好說出來讓別人聽得懂,就又是兩種不同的專業了。

前兩週學習知識點切分,教學設計,幫助學員能專注自主學習。第四週了解如何撰寫拍攝腳本。看到喊涵老師的腳本模板突然就精神抖擻起來,瞬間理解老師課程流程設計的用意:在章節下切分知識點,融入教學設計,估計教學分鐘數,最後才統整成單元。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製課流程,如果先撰寫單元內容,到時候要東加一點西加一點,整個製作過程就會推延太久,那真的很可怕。

經歷三週的課程,每週六都要早起做作業,下午接著上課。到結業這天,我還真的被逼著做出了兩單元的初版課程,完成了自己的英雄旅程 XD。畢竟我是很愛上線上課的人,但從來沒有輸出做自己的課,所以還是得大言不慚說能完課結業真不是容易的事 XD。

最後一堂課就是整個學習的終點,呼應到一開始的課程目標「三週做出線上課」。大家一起看每位學員的成品,在 Figjam 上互相回饋,真有種共同作戰的感覺。很感謝每一位講師大大給我的回饋。我從來沒有做過自己的課程,若沒有試著做出來,就永遠不知道未來能改善的方向。我終於體會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意義。雖然很辛苦,但不會後悔走過這一遭。

陪跑的助教團隊

這堂課讓我很安心的其中一點是助教團隊,Water 跟 Yulin 教練。每一份作業助教都會跟前跟後,認真給回饋。連我在作業角落的自言自語都會得到溫暖的回應。我自己也擔任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的助教。現在在喊涵課堂上經歷被助教照顧的感受,也幫助我優化下一期的陪伴模式。

若想多了解這堂課,或使想提出需求,可以參考講師的數位轉型特訓班 2.0|需求前測問卷

【2020ATD亞太年會】Chris McChesney:讓人厭惡與讓人投入的工作

執行力的修煉作者克里斯麥切斯尼(Chris McChesney)是 ATD 大會第一場主題演講的講者。

克里斯說,並不是所有工作者都能對現在這份工作有高度參與感,即使有人已經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工作滿意度卻相當低落,克里斯引用 Patrick Lencioni 的著作The Three Signs of Miserable Job,指出令人厭惡的工作有三大特徵:員工的努力不受賞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帶來哪些不同、工作成果無法被量測。

要如何讓員工投入工作,建立參與感?「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很重要,而且要在有意義的工作中取得進展」克里斯這麼說。

企業在進行管理時必須綜觀全局,將整個畫布區分成三塊:重大決策、例行公事、挑戰突破。挑戰突破是帶領企業成長相當核心的事,克里斯提出四個步驟:

一、執行極重要的事

為了讓整個組織繼續營運,企業員工有太多例行公事要做,光是這些例行公事就耗費員工80%的經歷,而真正重要、能推動企業成長的目標只得分配到20%注意力,如此企業要有所改變根本是相當困難的。

要如何讓員工的精力回歸到「挑戰突破」這件事上呢?要突破,自然要有一個突破的目標,克里斯說定目標的不敗方法,在於確認「起點」、「終點」、「完成日期」等數據。例如「要在今年12月31日前新客利潤要從14%提升到30%。」

但這是公司管理層立下的突破目標,無法把廣義的目標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因此,公司要讓團隊成員可以自己決定要做哪些事來達成大目標。

二、從領先指標下手

克里斯以減肥為例,很多人設定要瘦多少公斤,這是延遲指標(lag measure),因為它並不是立刻能看見的結果。領先指標(lead measure)則是指今天要吃多少卡路里、要運動多久等等。領先指標乍看之下很瑣碎,實際上要執行卻很困難。因爲人有認知偏差,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實際上卻沒有。只有追蹤記錄才知道實際表現。而唯有領先指標有所進展,延遲指標才會慢慢顯現。

三、設計醒目計分板

以量化的數據紀錄團隊成員的表現。克里斯舉Opryland Hotel飯店管理為例,過去將所有行李送至客人房間需要一個多小時。如果在收到每件行李的當下就立刻做記號,並陪同50%的客人將行李送到房間,就能將總時間縮短到20分鐘。

每一位房務人員都能在工作紀錄APP上註記今日標記幾件行李,陪同多少比例的客人將行李送至房間。「在有紀錄的情況下,人們會留意自己的表現並試著改善。」

計分板的設計是幫助紀錄,了解每日的表現,跟上一周期相比的差異。管理者可以協助員工設定做得到的目標,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工作表現的變化。

四、建立當責

可以帶領團隊成員問自己,我這個禮拜可以做哪一到兩件重要的事情,來提升我的領先指標?每週的團隊會議,可以報告上週的成果,回顧工作過程,再建立下週的努力目標。藉由計分板工具與管理思維的改變,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自己投入更多在工作之中,公司也能停止創造令人厭惡的工作。

2020 知識變現年會:知識就是產品,產品就是知識

2020 年 11 月,Tesa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舉辦【 2020 知識變現年會】,講題與講者如下:

  1. 個人與企業品牌的「知識變現」策略/Kaik 開課快手創辦人 林宜儒
  2. 無論是不是講師,都該學會的知識萃取術/前 Hahow 好學校 內容總監 原詩涵
  3. 影響力變現-意見領袖的商品化與品牌化/PressPlay 創辦人 翁梓揚
  4. 感性內容與電商結合的新商業模式/女主角飾品共同創辦人 許中涵
  5. 知識價值創新與工作坊成功關鍵/檸檬知識創新創辦人 高永祺
  6. 知識工作者的企業內訓變現模式/言果學習創辦人 鄭均祥
  7. Podcast 的內容變現模式與挑戰/Firstory 共同創辦人 于子軒
  8. 財經與健康瘦身知識變現實戰之路/iFit 愛瘦身共同創辦人 謝銘元
  9. 有溫度的銷售講座/成真文創 負責人 王孝梅Qmei
  10. TeSA 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凱絡媒體 CARAT商務長 陳顯立

這個年會主打的 TA 是想要拓展品牌知名度與開發業務的創業老闆,想要把自己的專業轉化成收入的知識工作者,以及想了解趨勢與變現模式的知識產業從業人員。

這場年會的開場請林宜儒談知識變現的大框架,接著各位老師分享線上課程(原詩涵)、工作坊(高永祺)、企業內訓(鄭均祥)、Podcast(于子軒)等產品的開發與製作方法,也有談顧客關係、內容生成的 WowFood 新場景(翁梓揚),以及創新商業模式的女主角飾品(許中涵)、持續用不同形式創建內容謝銘元老師,還有分享面對客戶的銷售講座心法(王孝梅)、TeSA 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陳顯立)等。

每位講者準備的內容都很扎實,實用性也高,分享很多聽完可以立刻帶走的知識與行動方法。但我還是得老實說,聽了一整天下來大腦還是霧煞煞。覺得知識很多,多到有點雜亂的感覺。

林宜儒老師在開場的演講畫了一個知識經濟供應鏈:

知識經濟供應鏈。來源:林宜儒

指出知識變現是創作者把知識傳遞給消費者的過程。創作者透過知識萃取,將之產品化,以書籍、演講、課程等形式呈現,再透過資訊系統輔助販售形式(買斷、訂閱、會員),再選擇能觸及消費者的通路加以行銷,就構成了這個知識經濟供應鏈。

於是我將知識變現理解成「把知識轉化成產品再販售」的過程,既然是產品製程,那就可以用產品的思維來理解這整個知識變現年會的內容。

目前我想到的產品製程是「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裡提到的「個人商業模式圖」。

來源: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這張圖摘要了一個產品的誕生過程:

(1)關鍵合作夥伴(Key Partners)
能幫你把價值提供給別人的人,能支持你行動的人,能提供關鍵資源或從事關鍵行動的人。

(2)關鍵活動(Key Activities)
你在做的事,例如生產、建造、銷售、解決問題等。

(3)關鍵資源(Key Resources)
了解你是誰?什麼事能讓你很投入?你喜歡獨自型的工作還是喜歡與人一起合作?你的關鍵能力有哪些?在自己之外,你擁有哪些資源?(如人脈、組織)

(4)價值主張(Value Provided)
你要傳遞給客戶的價值是什麼?你能幫別人解決什麼問題?客戶透過你的幫忙會得到什麼好處?

(5)客戶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s)
你如何持續幫助客戶?客戶期待你怎麼跟他們建立關係?(線上或線下?)

(6)通路(Channels)
你的客戶習慣用什麼通路?哪一個通路的轉換效果最好?怎麼讓新客戶找到你?

(7)目標客戶(Customers)
你的價值要傳遞給誰?什麼樣的人仰賴你的產品或服務?你客戶的客戶是誰?

(8)成本結構(Costs)
你要付出的時間、精神、成本有哪些?為了這個產品你要犧牲的事情有哪些?哪一個關鍵活動最耗費你的成本?

(9)收入與好處(Revenue and Benefits)
你的客戶願意為了你的產品或服務付出多少錢?除了收入,你還會獲得哪些?(例如成就感、專業提升、更多自由時間等)

有了這個商業模式圖,要理解知識變現年會的 10 場演講就容易了。以下從知識變現框架、知識產品怎麼做、客戶關係、通路、價值主張等角度來談。

一、知識變現框架

(1)個人與企業品牌的「知識變現」策略 林宜儒

這場演講以「咖啡寄杯、手機叫車、現代健身房」這三個案例開場,說明所有的創新都是從解決客戶的問題開始。這幾個案例的共通點是結合了各種技術技能,以改善用戶體驗為目標,讓知識成為創造商業收入的力量。想進入知識變現產業的人,可以先細讀上面的「知識經濟供應鏈」投影片,思考自己想要站在整個供應鏈的哪個位置。

這場演講也提到 RBF 營收分潤的融資模型(Revenues-Based Financing),指的是重視「協作效率」與「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一個產品從出廠到抵達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中,有時會被平台或通路取走不小的利潤。而 RBF 就是要透過科技的輔助,讓不同才能的人共聚在一起,一起打造產品,最大化每個人能得到的收益。

二、關鍵活動:知識產品怎麼做

(1)無論是不是講師,都該學會的知識萃取術 原詩涵

喊涵老師講的就是知識經濟供應鏈裡面第一階段:「知識萃取」的方法。要有效率的萃取知識,首先要想清楚客戶想學習的初始動機是什麼?以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向來萃取知識,才不會做出客戶不需要學習的內容。可直接操作的萃取技術如下:

  1. 用戶使用知識型產品之前的起點為何?
  2. 用戶使用知識型產品之後的終點為何?
  3. 為了讓用戶從起點走到終點,你要告訴他哪些方法、資訊、訣竅、注意事項?
  4. 你做這件事,別人同樣也做這件事,你會比別人多做哪些?
  5. 把知識切成最小單位
  6. 交換知識點的順序,藉此檢視教學邏輯與教學的必要性

(2)知識價值創新與工作坊成功關鍵 高永祺

高永祺老師在演講裡分享經營工作坊的方法。為什麼選擇工作坊?因為工作坊的內容向上可以轉換成線上課程、教學文章,向下可以轉換成顧問、專案服務。它能直接面對用戶,利用與學員互動的過程中找到可再挖掘的知識內容,作為未來生成課程的元素。

好的工作坊會在開始之前點出學員的痛點,想做好某件事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困頓。在講授知識點之前,會讓學員試著操作,遇到困難後由講師提供解法,之後再給予學員時間修正嘗試,最後做出可以帶回家的作品。

(3)知識工作者的企業內訓變現模式  鄭均祥

對於想要當講師的人來說,這場演講很實在也很誠懇地給了 SOP。小美老師先從「需求」開始談,企業為何要內訓?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可能是提升員工能力,可能是栽培管理階層,也可能是例行公事。了解需求後就能根據企業需要去打造「課程」這個產品。

講師的利害關係人至少有三個:付錢的人(老闆)、評估的人(HR)、使用的人(員工)。每個人對這堂課的期待跟日後會的效益都不同。例如付錢的人希望可以透過付錢來解決問題,評估的人希望透過講師來幫老闆解決公司的問題。對員工來說,課程能不能對自己的職涯產生效益、不要浪費時間最是重要。

重點摘要:

  • 了解企業開課原因
  • 為何企業要往外尋找培訓資源
  • 影響訂單是否成交的三種人:付錢的人、評估的人、使用的人
  • 評估要點:經歷、口碑、內容、授課技巧
  • 內訓課程類型
  • 個人定位
  • 市場是藍海還是紅海?
  • 要鎖定的TA是誰?

三、客戶關係

(1)影響力變現:意見領袖的商品化與品牌化 翁梓揚

影響力變現的方式似乎很直觀,只要找網紅合作產品就會賣得好嗎?首先要留意的是「注意力不等於影響力Paul 舉了 AV 女優明日花綺羅的例子。明日花綺羅擁有廣大的粉絲與注意力,轉行賣內衣後曾創造不少話題,但是最終的銷售成果卻不佳。這是因為明日花綺羅的粉絲與會購買內衣的消費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族群。

這場演講提到,影響力變現看重的是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某個社群主打優惠時,要營造「這個社群的用戶是特別的」、「只有這個社群才擁有」的感受。

品牌要創造易於互動的內容,這個互動的元素又能再生成新的內容。內容創作者與粉絲互動的過程中,也就成為具有策略的用戶營運者。

(2)感性內容與電商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許中涵

「女主角飾品」不只是賣產品,也賣體驗。創造豐富的內容讓消費者細細玩味。從產品內容企劃、行銷內容規劃,到經營線上與線下活動,拉近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透過這些互動內容在生成新的內容成為未來產品製作的養分。我自己對於張愛玲的雙鏡組產品很感興趣,原來張愛玲也可以是知識變現專家。

此外,「女主角飾品」若要深入談知識變現,我會更想知道公司是怎麼決定產品主題?從女俠元素、中藥元素到民國元素,這些素材成為飾品敘事的過程是什麼?

(3)財經與健康瘦身知識變現實戰之路 謝銘元

謝銘元老師認為知識變現先從內容做起,藉此吸引讀者與潛在客戶,同時透過建立社群來觀察商業需求。利用社群開發產品的優點,直接面對客戶意見、取得信任、開發產品、快速修正產品與行銷策略。

社群意見要如何追蹤和實現?可參考開發前、中、後步驟:
開發前:觀察文章數據、整理用戶意見
開發中:開放用戶投票、真人試用修正
開發後:引導回饋、前線人員回饋、比對過往業績
(日後改版與新品的參考方向)

(4)說出一場有溫度的銷售講座 王孝梅

銷售講座是一場有商業目的性的演講,內容要讓聽眾得到東西,同時有著「必須要達成目標的強烈意圖跟執行力」。

銷售講座最看重的就是現場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從開場到核心內容,從提案到成交,都要盡可能了解聽眾的背景、需求,想辦法為客戶創造有價值的內容。講座核心內容的設計方向:

  • 為觀眾創造價值的實質內容(為聽眾著想,希望他們可以學到東西)
  • 把自己的優勢轉換為產業知識(不要講自己的產品有多強,要談產業知識,對後續的產品服務提案作出暗示)
  • 真心為客戶的客觀觀點(你跟別人合作,沒有我也沒關係)

四、通路

Podcast 的內容變現模式與挑戰 于子軒

這場演講在很短的時間解析了 Podcast 的本質、特色與變現模式。變現模式包括:廣告、行銷、贊助。

演講內容很豐富,可以參考 Yu Hsin Wu 的這篇文章,已詳細地整理出講座的重點。我會把這場演講理解成「通路」,是因為我認為 Podcast 是傳遞內容的「媒介」,能不能透過廣告、行銷、贊助來變現,關鍵都在於 Podcast 的內容是什麼。

五、價值主張

TeSA2.0 的知識變現轉型之路 陳顯立

這場演講也提出了一個模組,「商業轉型的四大鴻溝」:

商業轉型的四大鴻溝。來源:陳顯立

這個模組敘述了從資訊到能力的四個階段:從無到有的資訊,從資訊到系統化的知識,從知識到做得到的技能,從技能到內化成習慣的能力,每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之間都有一個 gap。要跨過 gap 沒有捷徑,必須在每個階段保持警覺,累積超過的閾值,就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陳顯立老師說,TeSA1.0 是電商補習班,透過開設課程來得到收入,與其他教育機構相互競爭。到了 TeSA2.0,它已成為商務交流 Hub,收入是多重來源,不再追求短期獲利。2.0 建立一個平台讓學員互相交流、資源互相媒合,彼此生意互相加持。

我想 TeSA 從 1.0 走到 2.0 的過程,就是應用「商業轉型模組」的成果。透過轉換服務內容,從提供「產品」到提供「平台」,與用戶的關係從單向(生產者-消費者)拓展到更多的面向。

小結

就像 Naval Ravikant 在 podcast專訪裡面提過的,任何知識都有其基礎,只要有了根本知識,就再也不用擔心理解新的知識。

於是我就想,所謂「知識變現」這個近幾年開始盛行的「顯學」,它的知識基礎在哪裡呢?我會覺得每位老師講的內容似乎是各自獨立的學問與經驗,就好像散落在海灘上的寶石,撿拾的人若不把這些經驗知識串接起來,就只是收集很多收藏品但沒有應用的文物陳列館而已。於是寫了這篇文章,不知道你怎麼理解這場知識變現年會呢?

線上課程運營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李胤禎老師授課內容。

完課率是評估線上課程績效的項目之一。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在線上課程開始的一到兩周內,大約會流失 50% 的學習者,因此「講師鼓勵」跟「帶領風格」是影響完課率的因素之二。

線上課程運營師的核心技能包括:教學設計、科技應用、線上帶領與專案管理。他的職責有:課前設計線上學習體驗,選擇適合的教學軟體,佈置學習環境,在課程期間全方面的掌握講師與學生的情況。線上運營的心法可以參考英國數位教學專家 Gilly Salmon 博士提出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目的在於幫助學員有效學習,提升培訓滿意度。

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第一階段:登入課程平台

登入系統,歡迎學生加入,鼓勵學習。

第二階段:線上交誼

講師建立學習群組,幫助學員彼此互動,自我介紹(可設計破冰活動)。在這個階段,也是講師說明上課規範、介紹助教、發佈重要訊息的時間。

第三階段:訊息交換

講師引導學員彼此交換訊息,逐漸投入課程,強化自己跟課程之間的關係。講師在此階段逐步引導學員達成課程的目標。

第四階段:知識建構

有更多的小組活動,講師引導學員表達想法,講師與學員一起完成知識建構。例如操練批判性思考、創造力、應用學到的知識等。

第五階段:回顧

在這個階段,小組的氣氛比較活絡,學員沈浸在學習的氣氛中,也能更自在地與組員合作學習。此時學員要負擔個人與群組學習的責任,回顧過去四個階段學過的內容,覺察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培養學員成為能自主學習的獨立學習者。講師要帶領學員進行反思、評估、批判自己的學習歷程。講師也可在這個階段協助回顧本堂課的重點,簡介下一堂課的內容,激勵學員做作業等。

Gilly Salmon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來源:https://www.gillysalmon.com/five-stage-model.html

講到這裡還是不知道怎麼運營?來看實際案例…

一位運營師接到一個任務,要在一個月內讓客戶(實體培訓機構)旗下的 30 位講師全體掌握遠距教學的技能。由於講師很忙碌,每次能上課的時間在一到兩個小時內,而且只有平日晚上有空上課。

接到任務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

1. 了解學員:

能與講師有效溝通的工具是什麼?(e-mail?手機?)講師要學會什麼?講師對遠距教學的了解程度如何?

2. 行政流程:

取得名單、設計問卷、發放問卷、聯繫講師決定上課時間、發送邀請、確認上課名單、安排上課時間(分流、決定上課梯次、每梯次幾位講師受訓)、聯繫助教

3. 教學設計:

決定學習目標、規劃課程、決定授課時間、決定課堂實作活動、選擇授課工具軟體。要讓講師能在 zoom 這個會議軟體中操作:開啟會議室、發送邀請連結、操作暖身活動、共享個人畫面、使用版書、分組討論、個人導播。

運營工作四階段

1. 準備階段

工作項目:建立專案行動清單、確認學員名單、召集專案工作小組、建置學習環境(建立會議室連結)、熟習平台操作、研擬帶領策略、決定教學活動

交付物:專案行動清單(含準備項目、進度)、學員名單、課程大綱

2. 課前階段

工作項目:撰寫、發放課前通知與學員上課手冊、提前測試設備與相關連結、演練流程

交付物:上課手冊、常用網站連結清單(學員社群網址、討論區網址、教材下載區網址、Q&A常見問題網址)

3. 課中階段

工作項目:執行互動活動、提供軟硬體協助、帶領討論、鼓勵與督促學員參與課程、蒐集整理學員Q&A(公開常見問題集)

交付物:課堂紀錄、Q&A問題集

4. 課後階段

工作項目:協助學員完成課後作業、搜集回饋、根據回饋檢討/優化本課程

交付物:學員作業繳交清單、學員回饋表單、優化清單

李胤禎老師也提到,每一次線上課程的內容、講師、學員組成都不一樣,不一定都會按照自己所想的順利進行。事前的沙盤推演是必要的,若真的發生意料外的事情,除隨機應變外,也要詳細記錄發生什麼事?下次怎麼處理會更好?書面紀錄留下來的經驗,能讓下次的課程進行得更好更順暢。

學習就像是一趟旅程,目的地是哪裡,途中會經過哪些地方?有哪些必打卡的景點(要完成的小任務)?整個旅程的時間多長?在哪裡停留多久?這些都要事先規劃好。

Gilly Salmon線上學習的五個互動階段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

什麼是線上課程運營師?

直播線上課程的數位運營方法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 吳欣蓉老師授課內容。

直播線上課程不比實體課程或預錄的課程好掌控,它的環境干擾多,也有斷線的風險,因此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團隊運作。首先介紹直播課程需要的角色如下:講師、激勵師、助教、導播、工程師、運營師(製作人)。

運營師對應的英文概念是 Producer、Facilitator、Moderator,說它是製作人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運營師就是一場秀的製作人,他要設計流程、活動、橋段等,目的是讓學生非常專注、非常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以下各別介紹不同角色的責任:

1. 運作直播課程的六大角色

(1)運營師

作為課程的製作人,運營師需要擬定教學策略、規劃整體課程,聯繫講師,與之討論線上課程的教學內容、流程與評估學習成效的方式。在專案開始後,要選擇授課的平台與聯繫學員的工具。運營師也要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能幫助他們達成學習目標,決定鼓勵、輔導的機制。可以說運營師是講師、學員、平台三者間的溝通橋樑。

(2)助教

助教扮演助理製作人的角色,協助行政流程、註冊手續。課前需要了解課程進行流程,課中跟課,課後協助追蹤學員的學習進度(含統整學員問題,匯報給講師),幫助講師調整授課節奏。

(3)講師

以線上直播課來說,講師就是一個表演者,在鏡頭前向學員展演知識內容。講師除了要提供授課內容(含學習資源),設計課程之外,也要引發學員的學習動機,回應學員的提問,以及評量學員的學習成效。

(4)激勵師

激勵師就是線上直播課程的主持人,在幕前負責課程開場、轉場、收尾,掌握幕前的整理流程,激勵學員與講師互動、提問,協助課程順利進行。例如網路連線斷訊了、影片播放有問題等突發狀況發生時,激勵師的反應要很快,跟老師或學生互動,填滿尷尬的空擋。

如果是系列直播課程,學員每週看到的講師都不一樣,那每一場都在的激勵師就是學員最親近的人了。由於激勵師已經跟過幾週的課,知道學員上過課的內容,能為接下來的講師開場,複習前面談過的內容,幫助學員進入狀況。

(5)工程師

作為技術人員的工程師,負責管理平台跟排除技術問題,如授課平台的提問功能、影片播放功能、作業批改功能有故障需要修復,就要仰賴工程師的來處理。

(6) 導播

導播就是直播課程的場控人員,負責操作直播軟硬體,切換鏡頭畫面。如講師/激勵師直播畫面、投影片畫面、與播放預錄影片的畫面切換等等。在什麼時間出現什麼畫面,都要依據流程表(腳本)行動,有突發狀況發生也得隨機應變。

2. 直播課程運營流程

(1)課前

決定課程內容設計:

如規劃課程的授課大綱、教學目標、課中活動、課後評估測驗。聯繫授課講師,討論課程內容,安排節目腳本。因為直播課程學生的注意力有限,所以要仔細篩選傳遞給學員的內容,屬性要精實,不要鬆散、重複。

根據腳本訂定直播流程(流程演練、彩排),預想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建立常見問題Q&A清單,協助學生提早解決設備問題,不要再開課後才發現有學員無法登入教學平台、不知道怎麼看影片、不知道教材下載區在哪裡。

決定要使用的平台工具:

根據學生人數與上課環境決定直播軟體、經營社群的工具以及建置相應的平台環境。上線前要以講師及學員的角度測試。

課前交付物:

學員名單、教學進度表、學員課前須知(含課程起迄日期與時間、直播軟體教學)、授課簡報與講義

(2)課中

課前一週、前兩天發信提醒學員提早三十分鐘進直播軟體測試鏡頭、麥克風。課程錄影,控管授課流程、直播效果。如果學員在討論區提問,講師正在授課無法回復,若是設備問題由助教直接回覆,若是課程問題由助教統整給講師回覆。

課中交付物:課前通知信、直播流程表(給工作人員)、上課流程圖(給學員)

線上帶領五階段:登入與鼓勵、線上交誼、資訊交換、知識建構、個人發展

(3)課後

若有直播來不及回答的問題,會在課後統整一併回覆給學員。提供直播影片給學員複習。請學員填寫課後心得回饋,了解學習狀況,修正下一場直播流程與授課內容。

課後交付物:課中Q&A整理,直播課程影片、課程問卷、成果報告

流程設計靈感:用演唱會的節奏開直播課

為了抓住學員注意力,持續數週的直播課程也可以節目化如下:

演唱會主題細節
開場秀開場概論播放前導影片
介紹要出場的主角
介紹概論:接下來五週你會學到什麼?你會看到什麼?你會用到什麼工具?資源在哪裡?
主題表演課程主題1主題概論、應用案例 主題與學員之間的關聯
主題表演課程主題2主題概論、應用案例 主題與學員之間的關聯
中間轉場 特別來賓互動活動操作活動(操作學到的內容、軟體) 完成小專題 QA互動問答
個人表演Solo學員發表學員發表、分享、交流
安可曲課程總結回顧課程、指導延伸應用場景、學員發表心得、預告下期課程

3. 提高直播課程參與感的活動

(1)個人與小組作業

在整體課程前半段,學員每一週要做個人作業,在整體課程的後半段,學員分組完成小組作業,並在課程最後一週公開發表。

(2)星光大道頒獎

每週公布課程參與度最高的學生(準時交作業、討論串發言與回應),在直播時表揚。獲獎的同學可以幫助小組積分,在課程最後獲得贈品。

(3)社群活動

鼓勵學員每週在討論區發問並回應同學的提問(計入星光大道積分)。

(4)撰寫學習心得

學員每週要撰寫上課心得報告,上傳到教學平台

4. 加快處理效率的Q&A分流

遠距教學的挑戰是學員不在同一個空間內,同時會有很多學生提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網路課程又講求即時回應,這時就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流以及分派回答問題的職責。

吳欣蓉老師把Q&A問題分成三類:

(1)一般問題

一般問題如「上課平台網址是什麼?」「繳交作業標準是什麼?」「延伸閱讀資料在哪裡?」這些常見問題可以在課程前先預想好回覆的答案,編一個「問與答目錄」,收到學生丟來的問題後就能立刻回覆。

(2)課程專業問題

課程專業問題如「機器學習的數據怎麼分析?」「如何搜集數據?」「如何判斷數據準確度?」這些問題就要由助教協助統一搜集,分類後交給講師於課程中的QA時間一併回答給學生。建議在課程一開始就告知學員統一提問的平台(或社群),才不會漏掉學生的問題,也避免學員在不同平台重複提問的情況發生。

(3)技術問題

技術問題如「看不到課程畫面」、「聽不到老師聲音」、「無法登入平台」等,就要交由工程師協助。技術問題又分即時性跟非即時性,無法順利參與直播課程的學員情況就要立刻處理。如果是「無法進入討論區發文」這類非即時性的問題,就可以等直播課程結束再協助學員排除障礙。

什麼是線上課程運營師?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張淑萍老師授課內容。

在線上課程漸漸成為一個產業的時候,組織分工也越來越細。以往的教師身兼教學設計者跟課程帶領者,現在這兩項工作都分離出來有專職人員負責運作。一堂課程在前製階段有內容專家跟教學設計者一起規劃課程內容,這是整個製作流程的前端。在課程準備好上線之後,就需要有「課程運營師」協助課程運作課程。

美國DDI培訓單位稱課程運營師為「classroom producer」,也有相關的收費培訓課程(如何讓課程順利進行、課前中後要做些什麼、怎麼選平台)。在台灣也有人稱之為「e-administrator」,他的工作包含佈置平台資訊、上傳課程、聯繫學員(同步與非同步)、協助學員操作系統,線上帶領、上課軟硬體障礙排除、線上社群經營管理等等。

有些工作檯面上看得到的如:課程開課通知、進度提醒、作業叮嚀,有些則是檯面下的輔助,例如學員不想分組、想要放棄課程、私訊等等在社群中的經營工作。由於運營師是內容專家與學員之間的橋樑,課程進行前、中、後有非常多的任務要處理,很多工作技能都是靠經驗累積而來。

強大的運營師扮演的四個角色

(1)管理者:新學員註冊、安排學習小組、安排課前或課後會談、統計學習紀錄、軟硬體技術支援

(2)內容專家:製作線上課程、回應課程問題、提供學習資源

(3)輔導者:提醒學習進度、鼓勵與表揚學員、解決學員困擾、協助學員達到學習目標(要非常細心有溫度,盡量不讓學員感覺受傷)

(4)評量者:決定評量方式、執行測驗、提供學習回饋

要如何規劃課程運營工作?可先從定義這次要經營的線上學習模式是下面哪一種,再根據需求來排定工作日程。

線上學習第一個模式:自學式(Self-Paced)

Hahow募資型的課程就屬於這一類。課程上架後,學生有很彈性的學習時間,要假日還是通勤看課看個人情況,也可以自由選擇要先看哪些單元,先學哪些內容。

這類的課程對備課端來說就比較辛苦,因為要企劃、寫腳本、錄影、後製剪接等。此外,開課後也要留意學員情況,因為自學式課程很仰賴學員的自律,學習歷程太彈性,學員輟學的機率也很高。

線上學習第二個模式:引導式(Instructor-Led)

在引導式的課程中,學習歷程是完整的。老師會規定上課的時間,學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都有固定的進度。也因為同步學習的關係,學員有問題能夠即時獲得回應,也比較容易跟其他學員一起互動。

這類的課程就更需要運營師的協助,若是直播課程,學員的問題會來得快又急,課程進行過程會有許多突發狀況,要執行的任務也會相對複雜。

線上課程運營師的工作

(1)課前準備工作

熟悉線上課開課環境:熟悉平台功能,能用簡單的指示引導學員排除軟硬體問題。整理課程相關資料,聯繫教學人員。掌握學員名單,確認學員都進入學習群組,必要時使用電話聯繫。

擬定線上課程帶領策略:了解學員背景,掌握課程進行方式,擬定學習成果評估方式

(2)課中帶領工作

線上課程帶領活動:提供學員技術支援,適時提供導讀協助(暖場),鼓勵、督促學員,與學員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善用工具進行同步與非同步的討論。按時完成行政工作。

(3)課後反思工作

完成線上課程帶領總結報告:統計問卷調查結果,評估學員學習成果,撰寫結案報告,優化下一次的課程內容與流程。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評估學習成效?ROI方法論的13招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蘇文華老師(Wally老師)課程整理寫成。

蘇文華老師在這個講座指出「評估」是一種工具與流程,線上、線下課程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評估。討論學習評估一定要認識兩個人:

(1)Donald Kirkpatrick 柯氏四級評估

Level 1: Reaction 反應 :覺得自己沒有浪費時間。但可能只是老師很會講笑話。
Level 2: Learning 學習 :有學到東西。
Level 3: Behavior 行為 :學到之後,留在身上,能夠行動。
Level 4: Results 結果:公司花錢培訓你,你就達到工作績效

(2)Jack Phillips 五級評估

Level 0:衡量輸入時數、人次
Level 1: Reaction and Planned Action:反應和預定行動計畫
Level 2: Learning :學習
Level 3: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在工作上有應用和實踐
Level 4: Impact(Tangibles and Intangibles):業務影響(有形和無形,看用數字衡量與否)
Level 5:ROI投資報酬率

常常看到公司人資報告說:「本年度辦了OO小時的訓練課程,總學習人數是OO人次」,這類計算學習人次、學習時數者都屬於Level 0的評估層次,並非最有效的評估。以下介紹 Jack Phillips開發的ROI評估方法 13 招。

1. 學習成效評估第一招:依據開課單位需要選擇評估的層級

Jack Phillips提出了五級評估層次,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開課單位都要走完所有的評估程序。畢竟現實上不一定有足夠的人力跟資源來評估每個項目,例如到Level 3以後,評估成本會飆太高,因為沒人有空去追蹤每個學員課後的成效。所以要選哪一層來評估就要先釐清進行此培訓的目的與預期的成效為何?

舉例來說,重視投資報酬率的A公司會做Level 5 ROI評估,著重員工有沒有實際應用所學的B公司就會做Level 3的評估。對於B公司來說,再做Level 5 ROI的評估就是多餘的了。

因為時間跟資源都有限(現實),有的開課單位不一定有錢有閒能走完ADDIE的所有流程,還有資源能評估者,就要更小心選擇評估的層級是否有助於下次的培訓。

另外,Wally老師也提到,很多課程設計者花很多時間在ADDIE的「A」階段分析受眾需求,卻忽略了課程製作完成後要怎麼評估。沒有以終為始,去想這門課程預計要達到的成效是什麼,在專案後段就會失去一些優化的機會。

2. 學習成效評估第二招:針對每一個層級設定目標

在進行評估時,首要分析這個訓練的目的是什麼?訓練的項目是否呼應公司的經營方向?為了讓訓練有效,在確認評估項目時,也要依據公司的期待來選擇要評估的層級,此時就要知道每一個層級的目標是什麼。

級別著重點
Level 1:Reaction訂定能衡量學員預期反應的標準 例:能理解績效管理系統
Level 2:Learning訂定能衡量學員知識、資訊、技能有進步的標準 例:能管理遠距離團隊
Level 3:Application訂定能衡量學員成功應用所學的標準 例:在95%的客訴情境,能用7個步驟進行調查
Level 4:Impact訂定學員課後能運用所學為公司帶來改變的評估標準 例:一年內市民投訴減少20%。
Level 5:
ROI
訂定訓練項目的最低投資報酬率 例:實施彈性工作系統後,一年達到20%的投資報酬率

3. 學習成效評估第三招:利害關係人

利害關係人包括出資者、學員、講師、人資、專案負責人等,這些都是培訓過程中重要的成員,評估流程也少不了利害關係人們的意見以及他們對於培訓的期待是什麼。

4. 學習成效評估第四招:提早以及經常跟事業單位聯繫

很多學員在培訓後的學習成效必須由主管來評估,訓練單位就要提早知會單位主管需要定期追蹤評估的工作,以及老闆屬意要追蹤哪一層級的成效。

Level 3的評估(實際應用所學在工作中),應該交由受訓員工主管來做,因為主管是最熟悉員工的人。如果主管不願意,就跟主管說,叫他不要再派員工來受訓。因為他連評估學習結果都不想,那為何要送員工去受訓。

5. 學習成效評估第五招:正確收集回饋

Level 1的評估要避開「迷惑性」的迴圈。有些培訓課程會在課後發問卷,學員如果很享受課程,就會給講師很高的評分。而講師就會受到正向回饋,認為讓學員享受才是課程的重點,也就陷入了「迷惑性」的迴圈。因此,設計問卷時一定要問學員:「今天學的內容未來將如何運用?」

Level 2 的評估則可用客觀性測驗(紙筆測驗)、績效測驗(小組報告)或非正式評估來進行。為什麼需要非正式評估?因為講師一邊上課,不可能還紀錄誰在發言、誰的課堂操作做得如何?於是就跟課的人資來評估,或是跟課的人可以在課後問講師對全班整體的感覺如何。

6. 學習成效評估第六招:課後搜集Level 3 – Level 4的數據

在評估的第六招要收集Level 3 – Level 4的數據,摘要條列方法如下:

收集數據方法Level 3Level 4
調查問卷
觀察工作表現 
訪問學員 
行動計畫
紀錄工作績效 

調查問卷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從Level 1到Level 4都可用。而觀察工作表現的時間成本較高,願意做的主管少。還有一個方法是做行動計畫,也就是在紙上寫下接下來的行動步驟是什麼,註明這些步驟如何改善當前績效,這的項目是Level 1 至 Level 4都可以做,條列如下:

Level 1:課前預計要做的事
Level 2:用上課學到的東西、表單可以怎麼運用在工作上
Level 3:每個月追蹤執行計劃結果
Level 4:多了多少訂單?業績增加多少?

行動計畫的最佳調查時機:

1.上課前寫:跟老闆討論過寫才有意義,雙方明確知道這個培訓要能帶來哪些改變?有的懶人寫的就是他本來在做的事。

2.每一節下課後:寫下修正版的行動計畫。人資不要馬上回收,讓員工帶回去給主管看,再看有無要修正。

3.整天課程結束後:是最差的收集時機,大家只想趕快下課。

收集數據的頻率應該如何安排?每一季都是3個月(1個Q),所以每季蒐集資料較合理。以月為單位去蒐集會讓負責的人不開心,因為這樣會增加他的業務。倘若看資料的主管不相信數據,前面再怎麼努力蒐集數據都沒有用,這時就要另擇良樹棲了。

7. 學習成效評估第七招:分離學習效果

培訓或許就像補藥,要怎麼改善手腳冰冷、身體虛的狀況?醫生可能會讓患者抓藥回去煎來吃,再請他早點睡,每天飯後百步走。一個月後真的身強體壯了,那到底是煎藥的效果還是早睡有運動的效果呢?

培訓也是一樣,員工受訓後績效增加了,如果沒有細分影響這個結果的幾種原因,很難說100%是培訓的效果,因為有可能是員工自主努力、淡旺季因素、遇到很會帶團隊的主管等等。所以這時候要需要分離學習效果。

那要怎麼分離呢?可以用實驗組、對照組的方式分析,也可以調出前幾季、過去幾年的數據來分析,這就需要統計專家來計算培訓的成效。

8. 學習成效評估第八招:數據轉換成貨幣價值

在Jack Phillips的評估模型中,有投報率(ROI)的評估項目,這是用數據的角度分析投入培訓成本後實質獲得多少成效。

該怎麼轉換呢?在培訓課程結束的三個月到半年間(給學員時間上手,就算行為改變,也還需要時間等行為的結果出現),決定衡量的指標是什麼,接著確認指標的價值為何?再計算期間績效變化與年度績效變化,最後計算年度的貨幣收益。

9. 學習成效評估第九招:以成本角度來評估

培訓的成本不是只有講師費、差旅費這些看得到的成本而已。在公司發現培訓需求,人資尋找開課單位,講師開發課程內容,學員受訓時的薪水與付出的時間,還有課後的評估要付出的時間跟人力,都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這些成本若沒有詳細記錄,ROI的計算就會不夠準確。

10. 學習成效評估第十招:投資報酬率ROI計算公式

ROI公式:

ROI=(課程收益 -成本)/成本 X100%

簡單舉例來說,培訓課程結束後的一年,員工為公司帶來的收益是100萬,培訓的成本是60萬。ROI=(100-60)/60 X 100%=66%

11. 學習成效評估第十一招:留意無形效益(雖然不一定算得出來)

有些效益是很難用數據衡量的,例如對公司的認同感,團隊氣氛提升這些抽象的效益等等。如果要刻意計算抽象的事情而花很多時間的話,就要斟酌這個評估是否對組織有幫助。

12. 學習成效評估第十二招:常保溝通

一個培訓活動牽涉到非常多的對象,例如出資的公司老闆,要去培訓的員工,負責管理的人資團隊,員工的直屬主管等等。為了達成培訓目標,每一個對象要溝通的方向都不一樣。例如需要出資者的批准,需要員工積極學習,需要直屬主管支持等等。

溝通形式不只有面對面溝通而已,報告、信件、會議等等都是可以溝通的情境,就依據公司文化來判斷要用哪一種形式溝通什麼內容。

13. 學習成效評估第十三招:回顧評估目的

評估學習成效的目的在於確認這個培訓是否是值得投資的項目?這個培訓帶來的量化與質化效益有哪些?能說清楚培訓的成果,也才能為員工爭取下一次的進修機會,持續為公司帶來穩定的成長動能。

封面圖片來源:Jack Phillips授課教材

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陳怡瑄老師(千里老師)課程再加以擴充寫成。

線上課程跳出率很高?學員說很想快轉跳過?每一次錄影的內容品質都不一樣?找攝影團隊來拍影片結果跟想像差很多?這些問題可以仰賴優質的腳本來解決。好的腳本能幫助課程製作方把時間與成本花在刀口上,有了腳本,就能清楚知道哪些畫面、聲音、旁白是必要的元素。

畢竟線上課程的時間有限,注意力更是極度稀缺的資源,腳本能逼我們只講重點,把受眾需要、感興趣的內容用他容易理解的方式說給他聽。可以說腳本是製作課程的指標,它能讓課程製作團隊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什麼是腳本設計?

腳本設計是一個結構線的設計,結構線是說服的關鍵,也就是受眾能聽進去、理解你在說的知識、運用所學的順序。腳本有助流暢的溝通,它不僅能精準控制講授的時間與節奏(要對抗注意力不耐症,口白跟畫面要持續幾秒?何時要跳轉?),更是精細規劃課程內容的必要工具(只給最精華的訊息)。

要寫出好的腳本,要從了解學習動機開始。Conrad Gottfredson & Bob Mosher(2017)指出以下觸發學習動機的情境:第一次學的時候(New)、想學更多的時候(More)、想要應用的時候(Apply)、當事情出錯、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Solve),當情況改變的時候(Change)。所以在創作腳本時,就需要釐清觸發受眾想學習的動機是什麼,要讓腳本盡量回應這個動機。陳怡瑄(千里老師)在腳本設計課程中,提出撰寫腳本的三大重點:

1. 受眾分析

傳統的教學現場,授課內容是由老師決定,在線上教學情境中,授課內容是由學員的需求決定。撰寫腳本之前要清楚上這堂課的人是誰?他們有什麼特質?有什麼需要或痛點?想解決什麼問題?了解受眾,才能用他們習慣的語言來溝通(對小學生、大學生、上班族、年長者的用字不會一樣)。

釐清受眾特質可以增加完課率。如受眾觀課的場景在哪裡?他是上班族利用通勤時間觀課?還是有家長陪伴、在假日觀課的小學生?如果對象是年長者,雖然觀課時機比較不受限制,但可能看字幕對他們來說就會很吃力,這時就要調整口白句子長度,畫面上的字幕大小也要跟著改變。

此外,要打中受眾的心,課程名稱是第一槍。千里老師分享課程命名公式:

對象+利益+吸睛語

例如:

【社群小編必點技能】如何高效製作破萬讚的短影片

受眾觀課的「利益」永遠是標題命名優先要注意的事。

2. 腳本三段結構

腳本可以用三段式的架構來構思,以下分別說明開場、內容與結語。

(1)開場

影片開場的首句是吸引注意力的關鍵,因此與受眾需求最密切的話要放在第一句。例如寫作課的第一單元可先問受眾:「你常常在電腦前面坐很久就是沒有靈感嗎?你有拖稿的困擾嗎?」

課程開場也是跟受眾建立連結的第一步,一定要設計受眾會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大大降低跳出率。怎麼知道受眾對什麼有興趣呢?可參考前面「受眾分析」階段所勾勒的受眾樣貌,第一段談的內容要盡量回應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要開宗明義跟受眾說明,接下來看到的內容對他有哪些價值?學到的知識將可以在何處應用?

(2)內容

進入課程的主體以後,就要開始陳述課程的重點。由於大腦在學習知識時,喜歡經過整理、具區塊模組化的訊息,所以撰寫腳本時,要將想傳達的知識依照邏輯分類、排列,最後用列點的方式凝聚單元重點,幫助受眾記憶。

線上課程講究實用性,在講授知識之後,也要提供案例跟應用情境給受眾參考。也可以在影片過程安排一些小測驗橋段,讓受眾階段性整理自己學到的內容。

(3)結語

在腳本的結語段落,會幫受眾整理單元重點,回顧剛剛學到了什麼內容,同時遇到下一單元要學習的重點。如果是重實做的課程,就會在這個階段放入實戰作業,創造實作誘因,鼓勵受眾課後操作。

3. 幫助受眾抓重點的視覺化設計法

腳本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分鏡構圖,也就是視覺呈現。千里老師傳授畫面構成的三大重點:

(1)整理資訊

歸納口白逐字稿中的資訊,將內容依照容易理解的邏輯排列,再結構式分出段落。

(2)去除雜訊

抓出每一段落的關鍵字,為受眾篩選重要資訊,刪除不需要的雜訊。

(3)製作圖像

找到關鍵字之後,可以尋找對應的照片或插圖,也可以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圖示來表現,將關鍵字圖像化。也可以抓出關鍵字製作特效字,加深受眾印象,創造心象。

此外,現在的受眾的耐性與專注力有限,相同畫面不要停留超過20秒,段落口白不要太長,為了讓畫面要有變化,可以適時插入投影片或是更換分鏡角度。

千里老師也提醒,如果受眾是年長者,字幕字體不能太小,設計投影片也要在下方留一些空位放字幕,以免後續加掛的字幕遮擋到投影片的內容。

撰寫腳本是為了確保課程品質,也就是課程內容勝過表現形式(或精美特效),能解決受眾問題的內容才是真正的好課程。

附:腳本模板

編號單元時間投影片編號口白(逐字稿)畫面說明備註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設計線上教學教材?用ADDIE跑一次流程給你看

本文架構來自2020數位學習人培班張淑萍老師課程再加以擴充寫成。

「ADDIE」是教育培訓界的 SOP,就是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ment)、建置(Implementation)、評估(Evaluation)的縮寫。初次接觸ADDIE的人會懵懵懂懂是正常的。這篇文章就要來說明怎麼用 ADDIE 跑一次線上教學教材的設計流程。

1. 分析階段(Analysis)

「分析」是一切工作的前置作業,包含:

(1)釐清學習者的樣貌與需求

例如本次教學的對象是誰?背景如何?是自主報名學習?還是是被老師或公司逼來上課?

(2)分析學習環境

例如分析本次授課的環境是什麼?是100%純遠距教學?還是有線上與線下課混合式教學?學員上課的情境如何?能自己決定上課時間嗎?他會在通勤時間觀看課程?還是可以專心在電腦前面觀課?事先了解學習環境,後續就能精準為學生設計好吸收的課程形式。

(3)分析呈現介面

再好的教學內容沒有好的傳播管道是很可惜的。在分析階段,就要先調查這門課未來會用什麼介面傳遞給學生?YouTube 跟 Facebook 都有放置影片跟直播的功能,要選哪一個?還是要選 Hahow、Udemy 這類隨選隨放,對使用者友善的課程介面?決定形式,也有助內容創作。

(4)分析製作資源與成本

一門優質課程的誕生,不能只靠一個人完成。內容專家要提供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師要協助把內容轉化成符合學生需求的架構,媒體設計師要包裝內容,為課程設計視覺元素,前後製團隊要攝影、剪接課程內容,資訊工程師要管理課程播放平台與後續的維護。在這個階段務必要盤點目前已有哪些人力,尚缺哪些資源,需要花費多少製作成本,到下個操作階段才能精準調度。

2. 設計階段(Design)

經過前一階段的盤點分析之後,就進到「設計」階段。如果用蓋房子來比喻,「設計」就是畫建築藍圖,房子長什麼樣子,架構是什麼,都會在這個階段進行。


(1)確定教學目標

在「分析」階段已經了解學員的需求了,所以就能在「設計」階段界定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就是要知道學習者上完這堂課後,可以學到什麼?他會在什麼情境下,做出哪些改變?在教學目標確認之後,之後的課程設計都要回應這個教學目標,才能確保做出來的課程有所成效。

(2)設計教材架構

線上課程教學不像實體課程能夠即時回應學員的問題,所以更講求有邏輯、有系統的課程架構。教學重點要用方便學員理解與操作的順序來安排,能讓學員在上課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將如何習得知識或技能。在此處推薦使用心智圖來設計教材架構,知識的主幹與分支一目暸然。

(3)擬定教學策略

確立教學目標與教材架構之後,就要思考要運用什麼教學策略來進行課程。像之前的文章提過如何種植「大立菊」的數位課程,就必須搭配操作影片來講述種植步驟,最好還要有書面的教學手冊,讓實地在種植的花藝家能夠按圖索驥(總不能手很忙還要點開影片看流程吧)。

(4)設計介面與視覺風格

介面設計牽涉使用者上課的流暢程度,如果是影片課程,就要思考這個影片會放在哪個平台讓學員觀看。這裡就要回顧「分析」階段的學員需求是什麼,然後依據需求來決定播放形式。

例如學校使用 MOOCs 影片的規格是 1920X1080,會搭配課程提問跟作業繳交系統,而公司若沒有購買影片串流平台,影片又要放在哪裡?如果是放在 LMS系統,播放影片的規格又是什麼?這些資訊都必須在拍攝之前就先確認下來。

另外,視覺風格絕對是線上課程製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是課程視覺概念的定調,也讓後續課程製作時的視覺風格有個依歸。

(5)設計雛形教材

設計雛形教材就像歌手發片之前會先出個只有一兩首歌、測試市場反應的EP。這個雛形教材可能是講師的預錄影片,裡面會呈現大致的教學模式,讓課程出資者、內容專家以及所有團隊成員看過,如果有問題就立刻修正,做為後續製作課程的依據。有些課程製作團隊沒有設計雛形教材就直接投入製作,結果做到一半,出資人表示意見,結果全部砍掉重練,浪費不少人力跟成本。

(6)訂立教材製作規範

在雛形教材確立後。就要訂定教材製作規範。例如腳本格式,逐字稿樣板(例如課程開始跟結束前的固定問候語),投影片格式(含標題字型大小、內文顏色、插圖擺放位置等),日後就依據這個規則來製作,絕對比事後修訂輕鬆愉快。如果沒有訂立教材製作規範,等到課程要輸出之前才發現哪裡字型不統一,會改來改去改到崩潰。

3. 發展階段(Development)

「發展」階段就是進入製作的階段了。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每個步驟結束之前都會有一個檢核點。

(1)規劃

在規劃這個步驟,要依據「設計」階段擘劃的藍圖搜集課程素材。包括內容專家提供的素材以及將引用的外部材料(文字、圖片、影像等)。在這個階段會更細緻地決定哪些素材要放在哪個章節的哪個單元。

【檢核點】在編織課程的過程中,也需要核對資料的來源與版權是否清楚。常常看到有製作團隊趕製教材,到了錄影當天甚至是錄影後才發現有些內容不能夠公開播映,此時要補救就很麻煩了。所以最好在這個製作的初始階段就確定教學內容的版權是否有問題,如果無法取得授權,就要考慮自製了。

(2)創作

在創作這個步驟,就是進入核心的工作了。腳本設計是課程發展的根本,有了腳本才知道後續的口述文稿、簡報以及拍攝時的構圖要怎麼進行。腳本要包含以下欄位:課程單元、投影片內容(編號)、口述文稿、影像呈現構圖(分鏡)。

此外,最好開啟雲端共編功能,讓製作團隊成員可以直接在同一份文件上修訂,節省來回往復的時間。為了讓課程內容格式統一(如口述文稿分段、投影片字型顏色大小等格式統一),在共編文件的第一頁就要載明各式文件規範,請團隊依照這個規範來製作內容,能大大節省後續校對修訂的時間。如果有單元需要檢核學習成效,也應該在這個階段一併設計測驗活動。

【檢核點】這個階段需要檢核創作內容,例如查看口述文稿是否流暢?簡報有沒有符合格式?兩者是否都放置在正確的單元欄位?測驗活動放在課程的哪一段?這個測驗有沒有回應學員的需求?在檢核過沒問題後,才進入下一個製作階段。

(3)製作

製作這個步驟是需要比較多人力的時期,在創作階段把內容準備好,到了製作階段才會比較輕鬆。課程形式有以下六種:簡報搭配聲音、動畫搭配聲音、有背景的攝影棚模式、攝影棚綠幕去背模式、虛擬導播即時錄製模式(講者跟投影片可隨時切換)。

以有背景的攝影棚模式來說,就需要事先租借攝影棚、讀稿機,找到配合的攝影師、燈光師、造型設計師等,製作人在場監工(檢核影像構圖、光線、聲音等)。

錄製影片後就需要進行後製剪接。這也是整個製作過程很吃重的一塊。剪接師會依照腳本放入音效、投影片、字幕等,雖然有腳本可參考,但紙上作業還是跟實際做出的影片成果有所出入,此時就需要仰賴剪接師的專業調整影片節奏。

【檢核點】影片完成後,如果課時長內容多,就更需要有細心的校對人員把影片好好看過,找出漏剪或是畫面與字幕錯誤的地方儘速修正。

4. 建置階段(Implementation)

影片完成與校對之後,就要把成品上傳到課程系統。此時會有平台方的工作人員協助,課程團隊若有後台權限,也會在此時上傳課綱,測驗內容,參考講義之類的補充教材。

課程內容上傳完成後,就要用模擬學員的帳號登入測試,看影片播放是否流暢,教材資料是否都在正確的位置上。在功能測試都正常後,才能開放讓學員進入系統學習。

5. 評鑑階段(Evaluation)

有不少團隊在做完課程上線之後,這個專案就結束了。但是評鑑階段才是優化下一個製作流程最重要的階段。評鑑就是參照學員的學習成效,把課程一開始的 A、D、D、I 每一個步驟的流程全部回顧一遍,找出做得好的地方記錄下來,下次繼續維持,做得不好的地方則條列可以改進的方向,下次就要採用優化過的步驟來執行。

評鑑內容包括教材的設計是否符合最初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有無符合學習者需求?整個課程設計的邏輯是否有著學員學習?這個學習有無達到預期的成果?如果沒有,整個教學設計的哪個環節需要再優化?此外,本次的工作流程有沒有不順的地方,有沒有什麼步驟是多餘不需要做的?(以至於浪費了時間跟人力成本)有沒有什麼流程漏失了關鍵行動?這些評鑑項目都需要在課程結束後進行檢核,目的是優化下次的製作過程與成果。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製作線上課程的三個工具包:教學目標、課程表單、課程進行規劃

本文摘要自數位學習人培班李胤禎老師的授課內容。


用 3W1H 了解學生樣貌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有三個區塊要來分別完成。

1. 釐清教學目標

對學員來說,要學會什麼是學習目標,對老師來說,學生學會什麼是學習成效,也就是老師會希望學員學習之後,可以在什麼情境,利用什麼內容,展現哪些行動。而學生的學習目標又分成以下六個層次:

  • 記憶:可以回想剛剛學到的資訊 
  • 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話詮釋學到的知識 
  • 應用: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延伸到新的情境 
  • 分析:可以把這次學到的知識跟以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分類與串連 
  • 評鑑:可以根據規範來對知識進行評估或驗證 
  • 創造:可以自行設計、建立自己的知識模型 

上一篇文章提過,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評量三者的方向要一致,才能有效協助學生完成學習的任務。如果今天是要訓練學員掌握 zoom 這個同步開會工具進行直播教學,課程內容就不需要談太多數位教學的歷史,評量方式最好是直接讓學員上機演練,而非紙本測驗。

所以,在進入課程設計之前,確立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就在此。就像寫文章要先訂題目,確立教學目標,瞭解要帶學生進入哪一層次訓練,後續也要圍繞著這個目標設計課程跟評量。

2. 課程設計表單

以下就以「協助實體課講師無痛轉換線上教學」為例示範撰寫教學計畫:

教學計劃表

  • 課程名稱:一小時掌握高互動線上教學技術
  • 課程時數:1小時
  • 適合的學習者:有遠距教學需求的講師
  • 課程目標(職能目標):瞭解線上會議軟體的使用策略,結合軟體功能習得課程前段、中段、後段的運課技巧
  • 授課方式:簡報、上機操作
  • 預期成效(最終學習成果):學員能運用線上會議軟體功能運作課程
  • 評量方式:(1)完成 10 分鐘的線上教學運課計劃表(2)進行 10 分鐘線上直播課程
  • 先備技能與知識:有教學經驗、電腦操作經驗
  • 準備工具:能網路連線、收音麥克風、攝影機的電腦

課程設計架構表

運課要順利,有賴事前詳細規劃。由於線上課程的學員專注力易受干擾,因此設計課程時每分鐘都要謹慎規劃。課程設計架構表就是規劃時間的實用工具。以下示範一門課前三單元的課程架構表。

單元教學活動(任務)知識點描述呈現方式評量方式時間
1-1介紹zoom介面安裝與連線方式老師直接操作學員開啟一個會議,邀請10位同學進入會議室5分鐘
1-2介紹zoom互動功能一白板功能簡報與老師直接操作學員主持會議,用白板設計互動活動10分鐘
1-3介紹zoom互動功能二分組功能簡報與老師直接操作學員主持會議,將10位同學分成3組10分鐘

3. 課程進行規劃

李胤禎老師在人培班給學員以下的運課建議:一堂課可以切分成三個段落,分別是:暖身、主要教學內容、單元總結。

1. 暖身

在暖身階段,需要讓學員適應課程介面,進入學習情緒,引起興趣。接著告知本單元的課程目標,也可以複習上個單元學過的知識。有的老師會在這個階段放個小活動,例如放風景、動物等照片圖卡,讓學員選擇最符合自己目前心情的照片,跟大家簡單分享。

2. 主要內容

在時間的中段,也就是進入課程的重頭戲了。此時會呈現主要教材,進行主題教學。講師教授的每個知識點,都要回扣到課程的教學目標,並適時互動,引導學員呈現階段性學習成果。 

3. 小結

在課程的尾聲,也是課程內容的總結階段。此時會給予學員回家練習作業(評量),設計一些小活動,營造自主學習動力與建立課後複習的習慣。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