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隨著數位學習產業的擴張,還有企業急迫培訓員工的需要,「教學設計師」的位置在整個數位學習產業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這篇文章會介紹教學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以及他能大大幫助講師與企業的六個職能。

在傳統的教育現場中,老師本人就身兼「教學設計」的工作,從沒聽過還有一個職位叫做「教學設計師」的。隨著數位學習產業的擴張(講師也越來越忙),還有企業急迫培訓員工的需要,「教學設計」的位置在整個學習產業中也越來越重要。這篇文章會介紹教學設計師都在做些什麼,以及他能怎麼幫助講師製作可以獲得學生好評的線上課程。

什麼是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

根據 ATD 的定義,教學設計師主要有五個任務:

  1. 評估開課方與學習方的需求是什麼。
  2. 了解學員已具備的知識背景,知道學員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幫助學員有效習得新的知識與技能。
  3. 根據教學設計理論,將客戶指定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有邏輯、可以系統化學習的內容。
  4. 設計、製作課程,根據教學功能發展不同類型的教材(如講師簡報、學習引導文字,講義、活動等等),選擇合適的技術平台傳遞知識。
  5. 課後評估,包含評估學員學到了什麼,得到什麼具體可衡量的學習成效,並根據這些評估資料優化下一次的課程。

教學設計師工作的目的是有效傳達知識,滿足開課方與學習方的需求,把學習體驗與成效最大化。

為什麼教學設計師對製作課程來說很重要?

張淑萍老師曾在「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當中,分享過去二十年來從廠商端、政府端到學校端經歷的各種工作任務,分享一位教學設計師的職能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張老師舉了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全台灣唯一擁有「大立菊」種植技術的謝忠義先生要退休了,卻苦無人傳承這項技藝。用數位課程的方式傳承植栽技術是很好的理念,但教學邏輯應該是什麼?澆水、日照、施肥等步驟又要如何設計?

內容專家(Subject-matter expert, SME)有最強大的知識與技術,他可能同時接受不同單位的授課邀約,例如企業內訓(實體)、單堂線上課程(影像)、Podcast(聲音)等。開課方的需求不盡相同,企業會希望員工盡快上手新技術,線上課程的受眾希望提升工作能力,Podcast 的聽眾是想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內容專家不一定有時間一一調查不同單位的需求,再根據需求把知識調整成適合學員吸收的形式,這時候就需要教學設計師的協助。以下分項說明他可以如何幫助講師省力省心。

1. 分析培訓方與學員方的需求

教學設計師會協助了解培訓方與學員方的需求。例如有企業表示希望安排「領導力」的課程,幫助主管提升團隊向心力。教學設計師不能把企業的「敘述」等同於真正的需求,他會進一步訪問企業為什麼需要提升團隊向心力?最近是否遇到什麼瓶頸?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團隊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於員工本身,應該從員工的角度設計培訓課程,而不是單單以為「提升主管的領導力」就能解決向心力不足的問題。

在掌握開課方與學員方的需求之後,教學設計師就會把這些需求「翻譯」成學習與表現目標,尋找合適的內容專家,同時向出資的股東解釋這些需求與解決方案。接下來就要開始設計能回應與滿足這些需求的課程。

2. 選擇教學策略,設計課程與教材

為了協助內容專家順利傳遞知識,教學設計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仰賴教育原理、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學等知識),設計教學邏輯,提供授課框架讓內容專家參考。這麼做不僅能幫助內容專家有效提供教學內容,也能站在學員的角度設計出參與度高、學習體驗良好的課程。

舉例來說,認知心理學中有「Chunk」記憶組塊的概念,就是把資訊分類成一個一個組塊能有效幫助人類記憶。在學習理論裡,也常常談到要以學員現有的知識框架為基礎,幫助學員在既有的脈絡中擴充新的知識,更能有效學習。這個量身定做的工作就落在教學設計師的肩上了。

3. 根據課程內容選擇最適合的傳授媒介

教學設計師在收到內容專家提供的教材之後,會決定要用哪一種媒介呈現教材內容。例如引導新生兒父母幫嬰兒洗澡、餵食、身體保健等知識,就很適合用影片的形式來呈現。如果是要協助外派員工順利融入外語環境,則適合用 Podcast 形式設計課程,因為學習口語首重聽覺的訓練。

教學設計師必須懂得傳播原理與知識,了解內容專家要傳遞的訊息本質以及最有效的傳遞工具是什麼。如果今天學員需要學會如何操作某個程式,就必須設計模擬器讓學員上機操作,盡量營造貼近工作現場的環境,讓學員能夠無痛上手。不論是哪一種媒介,都免不了各學習單元的文字敘述與引導,這也得由最熟悉開課方與學員需求的教學設計師來撰寫,讓學員的知識與應用都能回應最初的學習需求。

4. 配搭工具軟體與系統平台傳遞課程內容

線上課程的載體種類很多,有企業與校園常用的LMS(學習管理系統,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傳課程影片、講義,有測驗、作業繳交/評分與討論區等等。在直播課程則有 Google Meet、Zoom、Webex、Teams 等平台。

LMS系統可讓學員自行選擇上課時間,有較多的時間自由度。Google Meet、Zoom等適合直播課程的軟體則強調講師與學員的即時互動。當然,有的學習內容必須聘請工程師撰寫軟體讓學員實際操作。例如張淑萍老師曾經商請工程師幫 OK 超商設計收銀機 SOP 課程,培訓店員快速應對各種結帳、退換貨的複雜情境。

選擇合適的工具軟體不僅能有效傳遞知識,軟體也跟學員的體驗大有關係。必要時,教學設計師也要協助學員盡快上手陌生的介面平台,降低抗拒感,創造學習的歸屬感。

5. 與設計師協調視覺設計

教材的設計不是只有邏輯地安排內容而已,如何在視覺上傳遞知識概念對學習體驗來說也相當重要。圖像設計得好,在行銷時也能幫助吸引更多潛在用戶。

舉例來說,教導公開演講的線上課程影片,會把講師畫面以舞台的概念呈現;教授彩妝的線上課程會在投影片中置入時尚的元素,講授 AI 的課程則會採用冷色調、以具有未來感的幾何圖形設計畫面。

雖然視覺概念是交由專業設計師來製作,但教學設計師必須精準抓到課程的意象,用精確具體的語言跟設計師溝通,節省來回修改的時間。

6. 學習後評估成效

一個專案通常會在課程上線後畫下句點,作為專案最後一步的「評估」往往被忽略或是草草帶過。課程結束後,教學設計師應該根據課程最初的需求來搜集學員的反饋。這個反饋不只是上課過程中的感受如何,課後學到了什麼?這個評估更應該延伸到課後的一個月或是一季,探討學員是否能真正應用所學,還是有沒有上課結果都一樣?教學設計師可以透過評估來修正課程設計,了解課程框架是不是可以更好?練習跟測驗是否能有效幫學生習得技能或知識?

舉例來說,企業要訓練員工操作機器,在切割之前雙手要按住一對按鈕,機器才會動作。這個訓練的目的不是讓員工知道按鈕在哪而已,而是要避免員工受傷,真正要解決的是工安的問題。教學設計師在評估這堂課程是否有合乎最初的需求,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課程之後,工安問題有沒有順利排除?如果沒有,就要回到課程設計的步驟重新調整內容。

小結

教學設計師就好像構築學習經驗的建築師,他要根據需求設計出滿足用戶的功能。他有強大的溝通能力,能敏銳覺察不同窗口的需求。專業的教學設計師能同時服務學員、開課方與內容專家,讓知識的傳遞與應用過程更加順暢。

備註:本文是以「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張淑萍老師的授課內容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章。

相關文章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What i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er?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不論線上課講師面對哪一種類型的受眾,他們的有一個共同的難題要克服,就是學生能不能黏著在自己設計的課程裡面,能高度參與課程並在課後有所進步。這就有賴於講師事先為學生設想這門課可以如何為他們帶來成效。Kirkpatrick 學習評估模型跟 ROI 可以在這裡幫上大忙。

在「TibaMe 數位教學設計師與數位課程運營師培訓班」當中,第一天的第一堂課,張淑萍老師就介紹了兩個評估模式,目的是「以終為始」。就好像職涯規劃的時候會問自己十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製作課程前也要問自己這堂課最終會為學員帶來哪些效益。如果沒有在設計課程之前進行評估,就無法設計出讓學生按讚加分享的線上課程。

Kirkpatrick的四層評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

Donald Kirkpatrick(1924-2014)曾經是美國人才訓練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的會長,1950 年中期在博士論文中發表柯氏四層評估模式。都已經是七十年前的理論了,現在大家還在討論,怎麼可以不學起來!

(1)評估模式第一層

評估模式第一層是了解學員的反應,例如在課後給學員填問卷,問他們上課還開心嗎?覺得老師講得好嗎?目前大部分的課程都有第一層評估,因為成本最低(一張紙/一個畫面),速度最快(當天發放),省時省力(馬上統計算出結果)。

(2)評估模式第二層

評估模式第二層是給學員做測驗,透過測驗結果了解學員有沒有學到內容。相信接受台灣教育的諸位經歷過無數次的第二層評估模式(小考、期中考、模擬考)。有些線上課程也會在影片中置入測驗,確認學員學到知識點之後,才會繼續播放下一單元。

(3)評估模式第三層

評估模式第三層就比前兩層還要深入,因為必須以訪談或是觀察的方式,了解學員在課程之後有沒有運用所學在工作之中。學習不是吃藥,常常不能立即見效,可能要一個月到一季的時間才能著手進行調查。此時評估的時間與精神成本就會轉移到人資或是學員的主管身上。

(4)評估模式第四層

評估模式第四層是學習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評估學員有沒有運用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有效改善工作績效,進而達到企業的目標。而這第四層評估也對出錢的人來說至關重要,透過這層的評估才知道這個訓練有沒有達到出錢者的期望,讓他們知道這筆錢花得值得。

層級評估內容
Level 1 反應給學員填問卷
Level 2 學習給學員做測驗,了解學員有沒有學到內容
Level 3 行動訪問學員在工作中應用了哪些新學到的知識
Level 4 結果評估學員有無應用所學,達到企業的目標

這個四層評估模式對課程製作者的啟示是什麼呢?我們當然不可能把每一層都跑過之後再回來修正課程設計。而是在課程設計一開始之前就要確認 Level 4 的目標是什麼?例如希望學員上過這堂課之後,可以達到什麼成就?進一步來說,需要了解學員想要達到的成就,根據他們的需求來設計課程。

在確認 Level 4 的目標之後,再回推到 Level 3,如果學員要達成這個成就,他必須如何在工作當中應用新知?接著往回推到 Level 2,為了讓學員可以在工作中應用這個知識,他必須在課堂中學到什麼?最後回推到 Level 1,為了讓學員學到這個知識,該如何在運課過程讓學生保持專注並提升學習體驗?

層級評估內容
Level 4 結果學員所屬企業有無達到營運目標?
Level 3 行動學員的工作有何進展? 學員如何運用所學在工作中?
Level 2 學習學員學了什麼?
Level 1 反應學員喜歡這堂課嗎?他們有把課上完嗎?

Jack Phillips的投資報酬評量法(ROI Methodology)

Jack Phillips(1945-)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專案管理衡量與評估權威,目前的中文譯著有專案管理計分卡:評估專案管理解決方案的最佳策略工具。他以 Kirkpatrick 的評估模式為基礎,添加了 Level 5 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Jack Phillips 加上投資報酬率這個項目,目的不只是要檢驗企業投入的成本有沒有得到回報,而且還要去計算實際的投報率,評估這個訓練花費的成本跟成效之間的距離有多少。

來源:
https://roiinstitutecanada.com/roi-methodology/evaluation-planning-the-v-model/

在做 ROI 評估時,會紀錄訓練成本,包含學費、公司付出的時間與空間成本等等。訓練之後,也會繼續追蹤學員課後的工作表現如何,工作成效對公司的發展有什麼正增強?舉例來說,一間保養品公司送第一線服務人員去上課,所花費的成本是 5 萬元。人員課後回到工作現場,總共為公司淨賺了 10 萬元。

ROI=(淨收益 -成本)/成本 X100%

這裡的 ROI 就是(10-5)/5X100%=1 表示這個訓練有跟沒有都沒差。(悲)

如果為公司淨賺了 12 萬元,ROI=(12-5)/5X100%=140%

表示這個訓練的投資報酬率是 140%。

計算投報率看起來很現實,但卻是確保學習方向不走偏的科學化工具。

小結

在面授課程的時代,往往是老師決定要教什麼,很少問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的學習內容。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線上課程的出現為傳統教學帶來了改變。

這個時候設計線上課程,有兩個比較常見的可能。一個是因爲疫情,實體課必須要改線上,一個是想加入販售知識型的商品的市場。這兩個課程的受眾特質很不同,如果是學校學生,上課依然是義務,老師評分還會影響畢業,所以一定會來上課。而第二種受眾是老師的客戶,一定是認為課程對自己有幫助才會掏錢購買。

但是,不論線上課講師面對哪一種類型的受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難題要克服,就是學生能不能黏著在自己設計的課程裡面,能高度參與課程並在課後有所進步。這就有賴於講師事先為學生設想這門課可以如何為他們帶來成效,以終為始,才能使課程設計的方向正確並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2020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筆記文目錄

2020數位教學設計師暨數位課程運營師人培班筆記文目錄,把本次課程重點整理為11篇文章。

  1. 線上課程要怎麼規劃?有必要請教學設計師協助製作嗎?
  2. 線上課程要怎麼做?製作過程需要的8個神隊友
  3. 教學設計的工作步驟:需求分析、環境設計與初步課程規劃
  4. 製作線上課程的三個工具包:教學目標、課程表單、課程進行規劃
  5. 如何設計線上教學教材?用ADDIE跑一次流程給你看
  6. 如何寫線上課程的腳本?
  7. 如何評估學習成效?ROI方法論的13招
  8. 什麼是線上課程運營師?
  9. 直播線上課程的數位運營方法
  10. 線上課程運營的工作項目有哪些?
  11. 如何製作好評線上課程?了解評估模式讓你的付出得到回報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三)

因張大魯先生的臉書發文,才得知原來2011 年吳念真先生有專訪李登輝,我點開影片看了一下,覺得很感興趣,就想把整個訪談過程逐字記錄下來。由於我閩南語字彙跟書都讀得不多,本文會有許多漏掉或誤解的地方,懇請各位前輩指正。本篇文章的內容來自第三集。

吳念真:你年輕時候看到佃農的辛苦,有影響到你後來選擇讀農業經濟嗎?

李登輝:本來我想去中國,去滿州啦,要讀歷史。但在日本時代,台灣人要當歷史老師沒那麼簡單。就算是帝國大學畢業生也沒辦法。 吳念真:為什麼?日本人不想讓台灣人解釋歷史? 李登輝:有限制,就是沒工作。當時選讀農學院,想去滿鐵當調查員,調查中國社會。在我年輕的時候,中國這個國家長久被人欺負。……(?)

吳念真:因為有去滿州的動機,所以你選擇讀農業?

李登輝:農業,過去發現農民很辛苦,中國的農民也是很辛苦。那個地方哪有共產主義發生?嚴格來說,馬克思跟恩格斯在講過去工人如何受到資本家的剝削,在這裡發生共產黨的宣言。唯物論、反證法的理論本身就是從這方面來看他們怎麼處理事情。

剛剛我們看了《資本論》,《資本論》裡有兩點給我很多幫助。第一點就是「什麼是資本?」我在康乃爾大學讀書,寫過文章,探討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民如何被剝削。但農民究竟被剝削多少,實際上要怎麼算?


《資本論》裡面有一句話:「資本本身就是龐大的商品的堆積。」這就是資本。這樣講起來就很簡單了。商品的出出入入,統計上、會計上都可以處理。資本可以變成商品,capital 就是 accumulation,這樣就可以算出農民一年被別人剝削了多少。這就是《資本論》裡面,讓我得到很多幫助的地方。

第二點就是,「單純再生產」跟「複雜再生產」。……(?)這有公式,可以A+B+C=D+E這樣下去算,可以用函數的觀點來處理這件事。我用函數的觀點來處理複雜再生產,用函數的理論跟公式,看台灣的農民跟非農民之間的會計式本身如何移轉。這就幫助我有辦法大致計算農民究竟有多少資本被別人剝削,這個主題後來就發展成我的博士論文。

我從美國回來後,當時蔣經國總統還是副議長,他找我去,問我這個問題。我就跟他說,台灣已經過度剝削農民,台灣要讓農民有進一步發展就非常困難。

吳念真:拿以前跟現在相比,你以前是學者,用理論在看事情,但你對農民是真正瞭解,所以才提出這些建議,對吧?現在的學者不是這樣,現在的學者只會理論,他無法跟民間真正的情況來做連結。

李登輝:現在的人自己想到什麼就拿出來講,就叫別人、叫政府就這樣做。你應該去現場看,現場是怎麼樣?講個比較簡單的,…有三十萬公傾喔。三十萬公傾的地要怎麼…要怎麼利用?才省能源?這是很大的一個事情嘛。

吳念真:現在來講點輕鬆的事情。再回來談讀書的事。你剛剛說的很客氣,說當總統是個意外,你其實很喜歡讀書。從政之後,你都用什麼時間讀書?

李登輝: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會想自己想的這件事對不對?這樣做行得通嗎?這時我就會看書。我會看理論的書,哲學的書,歷史的書,來判斷我這樣做對不對。

我在做總統時,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派系,沒班底,也沒錢,也沒槍,什麼都沒有,能做什麼事?這時你就看老百姓,究竟有沒有幫助到老百姓?正經來說,當時我看台灣很多老百姓對政府這麼嚴格的態度,獨佔、獨裁的制度,對這種制度的反感很強烈。我不知道你那時…你有去遊行嗎?

吳念真:有啊有啊!我們大家都有遊行過!

李登輝:這個遊行就變成我的力量。我在康乃爾演講,「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啊,老百姓所希望的,我都站在他的角度來做事,這就是很重要的事。

吳念真:我很好奇,你去康乃爾讀書的時候,那時候你已經有工作經驗了。有農復會的經驗之後你才去的。台灣跟美國不一樣嘛,你到了康乃爾那個學術的園地,有對你造成什麼影響嗎?

李登輝:我當時在農復會做了將近二十年的工作,各方面的研究。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去美國康乃爾拿博士學位,只是去那邊寫論文而已,他們實在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以教我。我早期在愛荷華大學,新的理論都有修過,我經濟學很強,統計學很強,…也很了解。中央市場營銷的制度,老百姓都被制度剝削得很嚴重。消費者付的錢,農民只能從其中拿到20%而已,其他都被中間拿光光。

市場制度要怎麼改,這也是很大的問題,裡面我都很了解。但是在學校學的東西沒什麼新的內容。那時我最重要的目的是,開發中的國家要怎麼發展?開發中的國家資金要從哪裡來?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要靠農民本身的打拚,用農民的資金來促進工業發展。這是我基本的想法。….

以往經濟學的理論本身,都是用凱因斯的理論,講資金怎麼進來,怎麼運作,對開發中的國家來說,根本沒有這種事情。開發中的國家是勞動者太多,surplus labor 太多,要想如何讓人有工作,有事情做,然後再貢獻給工業、商業的發展,這才是開發中國家要發展的方向。這就是我在康乃爾大學主要在做的事。

2011-06-14 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影片第三段

系列文章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一)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二)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二)

2020 年 7 月 30 日李登輝總統過世,隔天在張大魯先生的臉書得知原來 2011 年吳念真先生有專訪李登輝,我點開影片看了一下,覺得很感興趣,就想把整個訪談過程逐字記錄下來。由於我閩南語字彙跟書都讀得不多,本文會有許多漏掉或誤解的地方,懇請各位前輩指正。本篇文章的內容來自第二集

吳念真:在你還小的時候,岩波文庫好買嗎?

李登輝:很好買。有的比較難買。像___跟《禪的研究》這類的書分配沒多少(比較少)。

吳念真:大家要搶?是早期的人比較(愛書)…現在的人拜託他讀書他也不讀,以前反而要買書還買不到。時代真的不同。

李登輝:這輩子影響我最多的三本書,是《出家及其弟子》(倉田百三)、湯馬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再來就是《浮士德》(哥德)。這三本書就是讓我覺得,人要活得有意義…特別是《衣裳哲學》。

《衣裳哲學》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讓我一生受用。年輕時看那麼多書,幫助最大的就是這本,就是湯馬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這本書談到他戀愛失敗,工作失敗,遊世界困難,完全失志,落在悲哀的中心,要怎麼慢慢脫離出來,得到永久的肯定。

我看這很重要。希望有人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把這本書的重點介紹給更多人。這我有寫過,用日文寫,好幾年的讀書會有演講。台灣的眼光要看更遠一點,我們的方向不要走偏了,要持續往前走。

吳念真:那我要先把這本書看過,再用簡單的方法跟聽眾講,摘要summary,說這是總統交代的

李登輝:我們家人很少,家庭只有七個人而已。祖母在我16歲時過世了,家裡忽然少一個人,那時我就想為什麼人會死。死了之後怎麼辦?在高等學校時代,我那時開始思考人要怎麼活。我在高等學校時期讀文(組),對於歷史跟哲學很關心,各方面的書都讀起來。

人會死,人也會生存。要生存,要如何克服我們會死(這個事實)?更進一步,人要做好事,精神上如禪教說「精、神、體(?)」。尼采說:「超越」,生的意義就從這裡開始。

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各種感覺)出出入入,實際上那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這就叫「無命的是真人(?)」我們要求的就是這個,每個人都去拚拚看,每個人都去試試看,就是禪的第一步,叫人去吃苦。去研究看看,知道無味的真人(?)是什麼樣的人。

當時我看這個,也去學。我在淡水中校的時候,大清早起來洗廁所,別人不做的事情我來撿來做,刻苦我自己。透過這樣的讀書,變成智慧,自己的行為要怎麼來改變,有很大的幫助。

剛剛你看的岩波文庫,七八百本,每個禮拜大家都在讀。我也有開書店,開得不是很好。23、24歲時在行政院對面租了一個店面開二手書店(中山北路),那個地方當時還沒建設起來。

吳:那時為何會想賣書?

李登輝:那時候大家沒事情做,心裡很空虛,我就想盡量藉著這個機會,讓大家可以過日子,讓心可以獲得滿足。當時我把自己看過的書搬出來賣,也有人從香港、上海帶一些新書過來。

吳念真: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狀態,讓當時讀書人的思想偏向社會主義?那些書又是從哪裡來的?

李登輝:我們家以前是小地主,也有十幾甲地。過年過節時就有佃農拿雞拿鴨來,拜託我母親繼續把地租給他們,要哭要啼的。小時候看到那個畫面真的會流眼淚,不記得幾歲了,不過有讀一點書,對事情有一些了解,看到這些佃農覺得很可憐。大家同樣都是人,有一方就要拿好東西來巴結,社會為什麼這麼不公平?自然就開始想公義這件事。你看書就能分析,但你直接目睹,心裡是受不了的。

你說主義,我什麼主義都試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年輕時什麼都有讀過。岩波裡面所有的書也都讀過。我有一個感覺,只從物質的角度看社會,人還有「心」的問題存在。從物質角度看,你說物質跟物質的關係有辦法說明。人有心,心跟物質的關係無法釐清,這之中就會有矛盾出現。不要只注重物質,也要從人的「心」的問題來處理。

物質與心的差異,就好像「科學的意識」與「臨床的意識」差很多。臨床的意識就是每個人「心」的問題,這沒辦法確切(用數據)表達。如醫師高高在上說「科學的意識」。

讓我舉個例子。過去有一年我冷到了(有發燒)吃抗生素吃了十幾天都沒好,體溫一直是 36 度到 37 度,但我平常的溫度是 36度。我就問醫生為什麼會這樣?醫生也不知道。就建議我趕快去醫院照 MRI,原來是得了肺炎。

以醫學來說,體溫 37 度是正常,對我來說就是發燒。若用醫學的標準來判斷,我 37 度是正常的,但對我來說 37 度就是發燒了。若不處理,應該就沒命了。醫學知識跟臨床病人的情形是差很多的。醫學的知識跟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是有落差。這就是知識,但不是智慧。科學的知識跟人之間的關係就需要智慧來解決。

2011-06-14 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影片第二段

系列文章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一)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一)

2020 年 7 月 30 日李登輝總統過世,隔天在張大魯先生的臉書得知原來 2011 年吳念真先生有專訪李登輝,我點開影片看了一下,覺得很感興趣,就想把整個訪談過程逐字記錄下來。由於我閩南語的字彙不多,本文會有許多漏掉或誤解的地方,懇請各位前輩指正。

前言

2020 年 7 月 30 日李登輝總統過世,隔天在張大魯先生的臉書得知原來 2011 年吳念真先生有專訪李登輝,我點開影片看了一下,覺得很感興趣,就想把整個訪談過程逐字記錄下來。由於我閩南語的字彙不多,本文會有許多漏掉或誤解的地方,懇請各位前輩指正。財訊 375 期的報導也寫得很詳細,值得一讀。

訪談逐字稿從影片的 2:47 開始

李登輝:我從沒想過要做總統,讀書是我的目的,做總統是偶然的機會,我的目的是做一個讀書人。想了解更多事情,關於讀書有很多歷史,所以帶你參觀書房,了解歷史是怎麼一步一步來。

吳念真:你最早是何時開始讀書的興趣?

李登輝:讀書的興趣最早是從國民學校開始。我爸爸是做警察,讀國民學校六年換四間學校,沒朋友,就只好看書。我記得有四年住在三芝,一年會到台北旅行一次。我跟爸爸要錢,拿四塊。他說怎麼要四塊這麼多?那時候四塊錢是很大的。

我說我想買一本《兒童百科全書》。他說這麼晚了才講,你要早點講啊。我想爸爸這樣說應該是不可能了。隔天一大早我準備坐遊覽車要去台北,一早他就來敲房門,我說你來做什麼?他說拿錢來給你買書啊。就是要買那個四塊錢的《兒童百科全書》。這就是我開始讀書的時候。

那本書的知識真豐富,很大一本,這本書讀下去,全世界的知識都知道了。我認為人要好好生活,平常就要增加知識,但知識不要只是知識,要變成內在的智慧,才能讓我們面對各種問題。特別是個人的自我,對外,其他各種方面的需要。讀書很重要,知識要增加,知識增加到一個程度,就會變成自己的智慧,變成我們內在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讀書最大的價值。

吳念真:你出生在日本時代,讀日文書,後來經歷中華民國,讀中文,這個時代的轉變,對你來說,這個轉變過程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李登輝:我在高等學校時代,中國書雖然是用台語讀的,##論語啦、孟子啦等等,較早攏佇媽祖宮讀過矣##(以前都在媽祖宮讀過),裡面的內容、理論老早都知道,那時候也不覺得怎麼樣,內容就談要孝順父母,就是平常的事情,沒什麼特別感覺。在轉變的過程之中,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因為中國歷史呢,高等學校時代,讀足濟##(讀很多),我本來想當歷史老師,所以中學時代中國歷史也讀不少。轉變過程中最大的的感覺是,覺得國民政府過來的一批人的思維跟台灣本地人的程度差很多。我稱之為「文明的差異」。所以發生二二八這個文明的鬥爭。

我從國民學校到帝國大學,接受正式的日本教育,剛剛在地下室帶你看過的那些文庫本,都是大家從高等學校就開始讀的東西。##(關於岩波文庫)「從希臘開始,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一直到文藝復興、盧梭、”Sturm und Drang”(「狂飆時代」)、德國的理想主義(觀念論)、托爾斯泰,差不多攏看過矣。##(這些都讀過啊)。 生在台灣,透過閱讀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生活(思考)的方式,讀這些書很有幫助。

吳念真:你在經歷 1945 歷史的轉變時,你心裡有沒有不適應期?

李登輝: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東西文明的融合。**中國五千的歷史是什麼東西,以皇帝為中心,又分有「內臣」和「外臣」,外臣在外面又有他的屬地,屬地之外還有要朝貢的國家,譬如說韓國啦、琉球啦還有其他國家。這在外面,就是「化外之地」,臺灣本來就是「化外之地」,你們不要的地方嘛,這個時候你又說臺灣是中國領土之一,現在又要恢復中國統一,說的很像怎樣,把古早的思想又拿回來,他就要「託古改制」,「託」就是信託那個,託古早、來改制。我不是這樣的,臺灣既然已經有了一個新的思想來到臺灣,讓臺灣民主化,這個就是我說的文明的差異在這裡。**

…….台灣本身有文化程度很高的老百姓的存在。

大家要讀書,看世界怎麼變化,進步的歷史是怎樣變化? 歷史變化本身就是在講「超越」的問題。人在思考的時候,首先會問:「我是誰?」第二個問題是:「我何時會死?」死是什麼?生又是什麼?活的時候做有意義的事情,不是為個人,而是為社會、為後代,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意義。這就是人的生死觀。

進一步來說,我們在台灣這個島,這個中所,這裡有老百姓,老百姓認同這(台灣)就是我們的中心。擇天棄私。人人都不是只為自己的利,而是為了大家,「自我的死」就在這裡發生了。過去的台灣歷史,好幾代祖先受過的苦,我們就把它超越起來,建立一個新的社會,做國家真正的主人。

現代的台灣人有志氣,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一起合作做對國家有幫助的事,這就是超越。有了超越之後,我們有自己的歷史觀,台灣是怎麼來的?我們要怎麼維持個自由與民主?這就是李登輝的精神的世界觀。這一切都是靠讀書而來,思想的變化,就從這裡開始。

2011-06-14 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影片第一段
  1. **標記段落為大大 Gwen-Ji Goh 提供,來源:張大魯先生的臉書 2020-08-04 留言。也感謝 Gwen-Ji Goh 提供延伸閱讀:〈林保華專欄〉託古與脫古
  2. ##標記段落為大大路過提供,感謝。

系列文章

2011年吳念真專訪李登輝全文逐字稿(二)

設計一門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

上週去參加數位教學研習,被資訊狂炸三天,需要好好整理筆記與心得。這篇是前奏。

人生第一次接觸線上課程是在 2014 年,當時在 Coursera註冊過的課有: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職場素養

這些課都很精彩,但很悲催的是我的完課率不到 50%。由於這些課程是從大學實體課程搬到線上,以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來說,一堂課的長度都有一小時左右,實在沒耐心把它看完。

我第二次的線上課程體驗是在 2017 年, 在 Hahow 購買的第一堂課是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這次有完課了(感動),因為總課長大概三個小時,每一單元切在 10 分鐘以內,每天通勤時間看一單元,一個月就看完了。然後我就漸漸成為線上課程的腦粉用戶了。

身為有六年學習經歷的線上課學員,我對線上課程也有一些自己的觀察,首先是我覺得設計線上課程猶如製作一齣舞台劇。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

1. 戲劇要滿足的對象是觀眾,線上課程也是

舞台劇為什麼會賣座呢?劇本寫得好?卡司夠堅強?導演很有名?劇評很給力?這些都是賣座的原因,但是能打響舞台劇口碑的是觀眾喜歡,觀眾覺得好看,他們跟親朋好友推薦,甚至自己又跑去二刷、三刷、四刷。

設計線上課程的時候,都一定會先研究這堂課想要服務的對象是誰?想要教哪些人?希望他們學到什麼東西?希望他們學了之後生活可以產生哪些改變?我也認為,一齣好的戲劇也一定具備上述這些元素(這齣戲想演給誰看?想傳達什麼訊息?希望他們產生哪些感動?)。

2.構成戲劇的六大元素,線上課程通通具備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有提到戲劇結構六元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其實線上課程也具備這些元素:

  1. 情節:課程內容敘事與轉折
  2. 人物:受課講師
  3. 思想:講師要傳達的知識
  4. 語言:講師傳達知識所用的工具
  5. 音樂:講師授課過程中包含的聲音、韻律、節奏
  6. 景觀:線上課程的視覺設計

3. 戲劇需要不斷排練,線上課程也是如此

線上課程跟實體課程有很多不同之處。實體課程考驗老師的臨場反應,要時時抓緊跟學生的互動機會,可以直接從學員表情、態度了解學習情況,甚至可以依現場狀況臨時改變教學內容。

線上課程考驗的是老師的語言能力,老師要講話要流暢,邏輯要清晰。因為不能跟學生面對面,所以要在授課前要調查與了解學生的需求。因此,優秀的線上課程很需要老師在授課前不斷地為學生預想與演練。

後記

在這個部落格的同名粉絲頁中,有一位捧油問「線上課程與亞里斯多德劇場結構六元素」這個連結是怎麼來的?我是被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這篇文章啟發,作者 Anita Horsley 提到 “Humans learn from theatre.”提醒我這件事。我以前曾在課堂聽過,古時候人不一定都識字,但一定會進劇場,或是在路上聽說書(三言兩拍)。民國的1930-1940時期中國地區也流行過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有時街頭劇是向群眾傳達某種訊息很有效的方式。我想「人從劇場學習」應該有學者提出來討論過,但我不太懂劇場實際包含哪些元素,於是找到台大李賢輝教授整理的戲劇結構六元素(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跟線上課程比起來確實有很多呼應之處。

參考資料:
多媒體設計的戲劇面
eLearning 101 – Introduction To eLearning
eLearning 101 – Planning eLearning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不要無腦「斷捨離」,整理爆滿衣櫥的 3 個方法

「想要買衣服」的欲望,其實是被各種「不足」、「不滿意」所餵養。這種不同地方就要穿不同衣服的心態,其實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盡量配合場合,以恰當姿態現身的期許。被「不足」所餵養的購衣欲望永遠不會獲得滿足,只要沒有正視自己真正欠缺的是什麼,人只會陷在購買、丟棄的迴圈當中。這篇文章就要來分享如何終止這個迴圈的3個方法。

曾經看過《一眼看穿妳》,作者 Jennifer Baumgartner 是位心理學家,她認為人人皆有自我認同的需求,若不清楚自己的內在價值,就會不斷向外尋求。有人會在工作中尋求認同,有人則是透過擁有物質來建立自我。而衣服其實透露出人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的衣櫥會完整地暴露他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有些人已經過了可以穿迷你裙的年紀,還熱衷於買短裙,這並不代表他的心很年輕,而是他不願意接受現在的自己。有些人的衣櫥裡放著十年以上沒穿的大量衣服,這些衣物透露的不是「他很珍惜物品」的訊息,而是在他的心還活在過去。

我個人覺得,「想要買衣服」的欲望,其實是被各種「不足」、「不滿意」所餵養。一件進出冷氣房、避免溫差過大的薄罩衫,有棉麻、雪紡、針織等不同材質。平日上班,假日休閒,拜訪客戶,跟朋友約會,不同的場景就會有不同顏色與材質的罩衫配搭。

這種不同地方就要穿不同衣服的心態,其實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盡量配合場合,以恰當姿態現身的期許。這種要讓自己配合情境的心態,會使我們看不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衣服,而只會看到「適合這個場子」的衣服。也就是說,如果人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就會不斷往外求索,相信只要擁有某個物件,就能改變現狀。

我發現,被「不足」所餵養的購衣欲望永遠不會獲得滿足,只要沒有正視自己真正欠缺的是什麼,人只會陷在購買、丟棄、購買、丟棄的迴圈當中。我認為,要改變過度購衣消費的方法有 3 個。

第一個方法:好好認識自己

拿尺量自己的身形,了解自己的臉型,認識自己的膚色(偏白、黃、小麥色),建立應該是「衣服來配合我」的認知。而不是為了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硬把自己塞到不適合的衣服當中。

第二個方法:建立自己的衣服資料

把衣櫥裡所有的衣服全部盤點出來,依照上身、下身、外套、鞋子分類,每次要買衣服時就看看這個表格,避免又買了具有相同功能的衣服。如看到薄罩衫推出本季新色很想買,但其實功能相同的衣服只要一件就夠了。

建立自己的衣服資料庫
有了衣服資料庫,哪些衣服買了有沒有那個價值就一目瞭然。

第三個方法:書寫穿著筆記本

我常常看到朋友或是網紅穿了什麼衣服覺得很好看,自己也想要一件。可以把這種想要的心情記錄下來,分析自己究竟是想要這件衣服,還是想要成為他?如果是想要這件衣服,可以打開衣服資料表,看看是不是已經有功能相同的衣服了。如果是想要成為他,則要再進一步分析想要成為他的渴望是什麼?有時候會覺得某網紅穿什麼很好看,自己也想那樣穿。其實令人心癢的癥結不在衣服,而是在身材。這時候不要點擊推薦連結下單,穿上運動服出門運動才是正解(嗚)。

相關文章:風格是哲學,穿搭是科學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讓部落格流量長尾發展的 3 個策略

一個優秀的編輯可以化平凡為神奇,讓一個部落格的人數成長 450 倍,讓含金量很高的礦石完全展現它的光芒。閱讀施典志老師的文章,就像吃洋芋片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這篇文章分析厲害格主的作品,寫下了一些心得,也歸納出讓部落格有長尾流量的 3 個策略。

我認識施典志老師的第一篇文章是專業的好編輯幫你上天堂。雖然我自己也做編輯工作,但我不知道一個優秀的編輯可以化平凡為神奇,讓一個部落格的人數成長 450 倍,讓含金量很高的礦石完全展現它的光芒。閱讀施老師的文章,就像吃洋芋片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我想分享我讀文章的心得,也歸納了讓部落格有長尾流量的 3 個策略。

1. 優秀的格主是釣魚大師

讀施老師的文章,真的是無限分頁開好開滿。當我閱讀這個時代,為什麼還要繼續寫部落格,文章裡提到另一篇 WordPress 購併 Tumblr 的一些想法,連結的摘要文字是「有了真正懂部落格的人當新老闆,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我就是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寫部落格才讀這篇文章的,結果聽說有個老闆很懂部落格,不點這個連結真是對不起自己呐。

點進去 WordPress 購併 Tumblr 的一些想法之後,又是一連串連結快把我的分頁擠爆。最人神共憤的非新舊媒體的新出路:從讀者角度出發的思考/系列文章導言莫屬。

看看這文章列表,我的分頁已經擠到看不見網站 icon了。整個早上就沈浸在施老師的文章裡,游不出來。所以說,為部落格創造長尾流量的策略之一就是你必須是個釣魚大師,為讀者打造連結的連續技,讓他無法閃躲,只能一直點下去。但前提是,餌要夠多才能成為大師,也就是說,文章量要非常多,才能成為大師班的一員。

2. 唱反調

唱反調就是提出反直覺的觀點。比方說這個時代,為什麼還要繼續寫部落格這篇文章,明明大家都在拍 YouTube 錄 Podcast,每個人都掛在臉書跟 IG 上,還有人有耐心讀部落格嗎?施老師偏偏要破除一般人的三觀,部落格不但沒死,還活得生意盎然。不僅七八年前寫的文章現在還有人在讀,大家有問題問 google 的時候,第一頁跳出來的除了部落格還是部落格。

WordPress 購併 Tumblr 的一些想法這篇文章裡,施老師也一反常人覺得 Tumblr 是燙手山芋的觀點,指出在 WordPress 的呵護下,Tumblr 反而可以開發更多新的商業模式,璀璨未來是指日可待。所以要寫出吸引人的文章,必須要敏銳從尋常當中察覺到不尋常,這也是為部落格穩定帶來流量的技巧之一。

3. 寫出讓大家驚呼的觀點

厲害的寫作者能創造觀點,在這個時代,為什麼還要繼續寫部落格這篇文章當中,施老師用大賣場比擬部落格平台(如痞客邦、方格子之類),而自架的網站好比專賣店。商品在大賣場幾點營業,架位怎麼排,操之在別人。專賣店雖然小,但店內空間佈置隨自己安排,忠實客戶永遠找得到你。這個比喻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啊~(不誇張)

我認為,上圖那些系列文章就是施老師實力的展現,文章有深度,並不好閱讀。篇篇文章都有作者獨到的洞見。而洞見需要實務經驗,就是因為在部落格的國度有了多年積累,才能在一個個事件中看到各種見縫插針的機會。讓悟不到的人看過文章之後覺得真是痛快呐。原來這件事還可以有這樣的觀點!

我曾經試著去分析施老師的文章,發現有些文章不一定有所謂的架構。

整理自這個時代,為什麼還要繼續寫部落格

乍看過去好像流水帳,但其實我卻不知不覺地把文章讀完了。有時覺得典範型的格主作品,確實是模仿不來的呢。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開部落格之後收到一封瓶中信,想談談我的寫作短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樹懶,我也不意外。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樹懶,我也不意外。2018 年我參加讀書會讀了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受到作者跟講師激勵,那一年我一口氣開了 Blogger 跟 IG 帳號。憑著興趣寫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觀影筆記,那個部落格的忠實讀者就是我本人。也因為那個部落格我慢慢累積一些作品,所以找工作的時候就附上網址讓老闆參考一下我的文筆。

我在懶泥要怎麼開始寫作這篇文章有分享為什麼我決定買個網域架一個自己的網站。中間過程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不是架站的過程困難,而是心裡的門檻很難跨過,因為要主動做出一些改變是很困難的。就像我有時飯後去公園散步,看到很多人在慢跑,我身也胖,覺得可以跑起來的人真厲害,也不覺得自己跑得動。

兩週前,我在週末把自己刻意睡飽,禮拜一六點多起床,竟然我也開始跑起來了。習慣這個東西很奇怪,昨天跑了,今天不去跑就覺得哪裡怪怪的。寫作也是,部落格開了,上禮拜寫了,這禮拜沒寫,就覺得哪裡怪怪的。跨出去那一步真的不是很容易,從 2018 年到現在終於開一個部落格,這一步我跨了兩年(腳好修長吶)。

其實寫作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陌生的事。忝為讀中文系的人,所有選必修的課堂作業、期中期末考、各種報告,通通要寫作。最常寫的就是文學賞析,但賞析都是在讚美或評論那些作品的內容,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抒發。在我建了部落格之後,我才必須承認原來我並不知道如何寫好一篇文章。接觸商業思維學院、大人學的社群,以及開始學習 SEO 之後,我才體會寫作不是為自己而寫,而是為讀者而寫。

這幾天有一封瓶中信漂進我的信箱,這是四月開站以來第一封讀者的來信。這對我來說真是很驚喜的一件事,因為以往會讀我的作品並給我回應的只有我的教授(感恩老師讚嘆老師)。因為收到信興奮到模糊,下班後就開始構思新的文章要寫什麼,這是很不尋常的事,因為 Friday night 通常是我的耍廢 night。只能說一個回饋的威力強大如火箭推進器 R。

最近在讀非虛構寫作指南,作者真是全世界最有同理心的人。他說:「寫作是艱難的。在你感到沮喪的時候,請切記:如果你覺得寫作很難,那是因為寫作真的很難。」這讓我想到五秒法則的作者說過的話:「如果你覺得很難,自己做得不夠好,你要高興才對,因為這表示你在進步。」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